國造T-63式120公厘迫擊砲,是目前陸軍、海軍陸戰隊步兵單位通用的武器。圖:青年日報臉書。
國軍步、砲兵的現役火砲不但射程嫌短,在測地、定位、定向、瞄準、射擊修正乃至變換陣地等環節,也早已趕不上現代戰爭節奏快、精度高的要求,容易被敵方反覘消滅。其中120公厘迫擊砲(以及81公厘迫擊砲)身為步兵單位建制火力的骨幹,亟需更快速的反應能力、更長的射程、更佳的精度,才能成為可靠可恃的裝備。
2021年8月31日,國防部將民國111年度的預算書送抵立法院審查。除了針對未來將編成的「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首度編列1億9245萬1,000元,採購
40套UHF(地)艦對空通信機以外,另一項
「提升後備戰力專案」裡也提及陸軍將採購2,060挺班用機槍、87門120公厘迫擊砲,充實後備戰力。
陸軍司令部表示:因應後備新成編單位的班用機槍短缺,所以編列新台幣4億2,889萬元、採111年至115年持續預算,籌購2,060挺班用機槍(含維修保養周轉量),以強化反登陸、反空(機)降、縱深地區、連續反擊能力。另外也編列新台幣1億5,739萬元、採111年至115年持續預算,籌購87門120公厘迫擊砲,期望以其簡易、精準、操作容易的特點,打擊敵方作戰中心與關鍵要害。
▍五年共編列逾5億8千萬元,含後勤維修保養能量
這項陸軍提出的武器採購案,分5年連續編列,總金額為新台幣5億8,628萬元,將在民國113年(2024年)開始換裝,115年(2026年)換裝完畢。依採購數量概算單價,每挺5.56公厘班用機槍可獲得約新台幣21萬元,每門120公厘迫擊砲則約為181萬元。以FN廠M249班用機槍4,027美元的單價(2016年資料)來看,若以5,000美元、新台幣兌美元30:1匯率估計,折合新台幣15萬元,仍有空間。可見本案預留了相當餘裕給先期準備、維修保養作業等項目。
此消息經報導後,外界多半持肯定態度,只是有呼聲希望
採購新構型武器給常備部隊,再將同族系較早期型號的堪用武器撥交給後備部隊,避免造成「後備用新槍新砲,常備反而用舊槍舊砲」的窘境。
▍採購120迫擊砲,以汰換後備單位更老舊的M30迫擊砲?
多年來,國軍後備單位的武器老舊落伍、個人裝具缺項缺料,不但跟常備部隊的裝備水平嚴重脫節,甚至帳上列出的武器常常早就無法使用。常見的實例包括「服役用T-91步槍,教召卻要重新學習T-65K2」,或是「到了教召時,才知道庫房裡還有106公厘無後座力砲」。
以此次「提升後備戰力專案」為例,就有側面消息指出:是由於陸軍後備單位還保有大量美製M30式4.2吋迫擊砲(1990年代起已經因為事故頻傳而被國造T-63汰換);為了配合蔡政府改革後備戰力,以及國軍整合全民防衛動員室、後備指揮部為「全民防衛動員署」,增加第一類後備旅數量,陸軍只得新購120公厘迫擊砲更換這些老朽的裝備。全案「補修學分」性質濃厚。至於採購的武器型號,應該毫無懸念(或驚喜)是國造的T-63。
▍充實後備單位迫擊砲的方向正確,但現役裝備亟需精進
誠然,迫擊砲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持續射速快,彈道曲率大,能越過山脈或建築進行反斜面射擊,一向是步兵重要的的曲射火力。以台灣的反登陸作戰環境而言,即使是訓練時數較低的後備軍人,也能善用高度水泥化的城市建築掩護,找到大量適合的射擊陣地,以重型迫擊砲奇襲敵軍。 因此陸軍司令部在「提升後備戰力專案」裡優先補足120公厘迫擊砲,是有道理的。
令人擔心的是,國軍現役的T-63式120公厘迫擊砲已經落伍。此砲為1970年代仿自以色列Soltam K-5迫擊砲而來,推出時雖然比K-5來得輕巧,但當Soltam原廠後來開發出後繼的K-6,以及授權美軍生產的M120迫擊砲後,T-63性能就有所不及了。1990年代聯勤曾推出加長砲管、增長射程的XT-86迫擊砲,以及優化彈道、增長射程的新型TC-86高爆榴彈(彈重14.8公斤)。問題是國軍並未採用XT-86,而TC-86也因故未能與T-63迫擊砲整合(不確定是否和砲管耐受的膛壓有關),造成時至今日,T-63還在搭配舊式的TC-63高爆榴彈,彈重12.6公斤,最小射程400公尺、最大射程6,100公尺(K-6迫擊砲的最大射程則是7,240公尺)。
美軍獲得授權生產的120公厘K-6迫擊砲型號稱為M120,射程比起前一代的K-5有大幅精進,也能使用更多彈種。圖: 維基百科
以迫擊砲射擊時,射程三分之一在己方陣地內,三分之二在陣地前(敵方範圍)的原則來看,T-63迫擊砲僅能從己方陣地往外延伸4,060公尺(K-6迫擊砲則可達到4,826公尺)。但T-63為光膛設計,射擊精度不能與有膛線的榴彈砲相比,而頭重尾輕的舊式迫擊砲彈又易受側風偏移而影響彈著精度,造成能有效控制散布範圍的射程更為縮水。當解放軍已經部署有砲塔、能自走、有射控、能直射的PLL-05型120公厘自走迫擊砲系統後,國軍現有T-63迫擊砲無砲塔、需拖曳、無射控、僅能曲射、沒有精準導引彈藥的情形,簡直就是陷操作官兵於險地。
更糟的是,國軍現役步兵、砲兵的前進觀測,多半還停留在人力雙眼雙筒望遠鏡、指北針,以及人工換算,而整合熱影像、GPS、數位羅盤的的雷觀機不是沒有,就是鎖在高司單位當玩具。至於測量陣地與賦予火砲射向的技術,則仍以傳統的M2方向盤跟標桿為主。隨著科技進步快速,使用肉眼觀察、磁力指北針、方向盤與標桿儘管仍是必備的本職學能,但誤差大、測量速度慢的問題,早已不符時代需求。美軍在1991年沙漠風暴戰役期間就已發現M2方向盤功能有限,而予以檢討。
但國軍砲兵單位直到2013年才引入現代化的砲班射令顯示器(2017年還被爆料沒有可靠的軍規加密無線網路),國防部軍備局則因為關鍵零組件來源不穩定、性能不如規格,加上籌貨時間冗長,造成預定2018年交貨的TS102A1多功能雷觀機直到2020年才能發包給401 廠,
預計2022年才能完成交貨。
國軍前進觀測、火砲定位與賦予射向的改革緩慢,導致步兵、砲兵的各種火砲除了射程嫌短以外,在測地、定位、定向、瞄準、射擊修正乃至變換陣地各方面,也趕不上現代戰爭節奏快、精度高的要求,容易被敵方的反砲兵雷達反覘消滅。而120公厘迫擊砲(以及81公厘迫擊砲)身為步兵陣中建制火力的骨幹,理應有更快速的反應能力、更長的射程、更佳的精度,才能真正成為步兵可靠的夥伴。
(下回待續)
軍備局401廠研發的TS102A1式多功能雷觀機,因為種種因素,原定2018年交貨,延宕到2022年。圖:青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