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聯準會的三個不對稱性
2021-09-27
作者: 吳嘉隆
財訊雙週刊 642期
目前對國際金融市場最重大的衝擊,就是來自美國聯準會的QE(量化寬鬆)的退場。綜合聯準會過去的經驗,我發現聯準會在退場操作上有3個不對稱性。
第1,QE的進場與退場有不對稱性。推動貨幣刺激時,要用快速的步調加上堅定的口氣;而在退場時,要用漸進的步調與溫和的口氣,來與市場溝通。
QE是前主席柏南克的政策創新,他觀察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破掉,當時推動量化寬鬆的經驗,發現一點,就是要降息時不能一碼一碼地慢慢降,而是必須大幅度地降,才會產生效果。
他指出,在金融危機與市場信心動搖時,貨幣政策必須表現得很果決、很即時,目的是要改變市場的預期心理。
此時如果像平常那樣搞漸進,將被市場所忽視。柏南克自己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前後,曾經出現過幾次降息3碼的操作,對市場展現聯準會的決心,確實對穩住市場信心是有效果的。
目前在進行的退場操作,如果政策態度太過強硬,容易對吹起來的泡沫產生不好的效果。為了維持泡沫的穩定,讓泡沫有軟著陸的機會,所以退場的操作要反過來,要用漸進與溫和的方式。
第2,政策談話的不對稱性。與市場的溝通有時要明確,有時卻要模糊,有兩面性。
所謂兩面性,通常表現成這樣,「雖然…,但是…」。例如,雖然通膨的走高很值得關切,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暫時性的;雖然就業市場有大幅改善,但是我們認為還有成長空間。
這種兩面性把硬的與軟的立場都提到,目的是要讓市場有空間去各自解讀,各取所需。
這樣一來即使對市場不怎麼友善的談話,也有機會被解釋為利空出盡。
第3,政策基礎的不對稱性。因為從政策行動到產生效果會有時差,所以先前貨幣政策是根據對通膨的預期來提前反應,現在卻是要看到通膨的實際數據,而且還要持續達標,才來採取緊縮行動。
等於說,聯準會現在寧可落後於通膨曲線,而非原先的企圖領先通膨曲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