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社區生生不息?廖嘉展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在地經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在引入外部資源之外,社區營造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走出自主之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大地震後,進入桃米社區蹲點運作,二十多年來不僅重振了在地經濟,締造紙教堂、蝴蝶王國等社區亮點,更重要的是,社區民眾發展出自主運作、永續發展的在地模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本期焦點人物邀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透過分享桃米社區及埔里的再造經驗,一同思考社區如何生長出永續生命力,而社區營造團體又能做什麼,來面對不同階段的挑戰?



營造出讓社區自立更生的模式

與廖嘉展董事長相約在桃米社區生氣盎然的生態池旁,一路經過知名的紙教堂建築與大大小小的露營區、民宿等,透露了此地不僅早已從震災脫胎換骨,社區力量更與生態資源交融,萌發出獨特的社區能量。

有趣的是,廖嘉展開宗明義,也將社區比喻為一個生態系統:有強勢者與弱勢者,必須形成共生共榮,達到動態平衡,才有機會生存。參與社區營造二十幾年,他深刻感受到,任何社區發展都有本身的限制。當外在資源引入時,社區可能在短期內欣欣向榮,然而一旦資源沒了,很容易就沉寂下來,甚至內部可能發生衝突,進而導致社區停頓。因此,社區營造團體不應一味想引入外部資源,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在過程中發展出能讓社區自立更生的模式,並且適時退出。

raw-image
raw-image

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經驗為例,921地震剛發生時,基金會初入社區,採取較強勢的立場:幫忙社區執行計畫,替代社區缺乏的功能。然而,在桃米生態村試營運後,基金會慢慢將窗口回歸社區,最終和社區形成合作關係。

2004年,當桃米社區發展出現停滯,基金會推動成立「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隔年廖嘉展赴日參與阪神地震活動,成功將紙教堂在桃米移築再生,成為社區新地標。2010年,基金會注意到埔里城鎮發展問題,開始跟暨南大學及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不斷討論,期望將桃米社區的成功發展經驗,拓展到其他社區。最後,他們提出「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概念,以蝴蝶生態為核心,發展文創、生態旅遊、社區文化藝術活動等。更於2011年獲得文化部補助,推動「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社區見學網絡」的建構,期望以生態城鎮翻轉埔里,建立社群協力、共同治理的良性循環。

總結來說,社區發展每隔一段時間,就必然遭逢轉型課題,這是社區營造團體發揮重要功能的時刻——必須有效引入外部資源,推動社區轉型。不是為了曇花一現的成果,而是借力使力發展出可行模式,最終交由社區接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在地方長期蹲點,逐步形成互助合作的協力系統。一方面基金會獲得成長,另一方面協助社區發展,彌補不足之處,也在某些產業或議題上帶領社區走向新境界。

raw-image


重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在地經濟的重要性

raw-image


翻轉社區並非空談理想,而是根植於扎實的在地調查與科學分析。新故鄉基金會剛進入桃米社區時,當地人曾說:「這裡是窮得連鬼都不敢來的地方。」廖嘉展明白,社區不能依靠外來力量,一定要有內在資源提供長期支撐,找出提供在地經濟發展的「社區產業」。


透過科學性的調查與分析,基金會發現桃米社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2000年,臺灣29種原生種青蛙中,這裡就有23種。因此,定調出生態旅遊與生態社區的發展願景。雖然最一開始社區人士不相信生態旅遊的經濟潛力,但開始試營運後,解說員實際獲得收入,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真的可以「靠一支麥克風賺錢」。廖嘉展指出,創造實質收入,最終重建社區信心,是發展在地經濟的深層目標。有收入,代表自己能重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更有自尊,充滿自信地面對家人及社會。對於甫遭逢震災衝擊的民眾,唯有透過這樣的信心重建,才會願意不斷投入自己的心力到社區事務中,創造社區的新力量。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多年來不只改善了在地經濟發展,更建構了新型態的城市治理模式:不獨仰賴硬體建設,回到人對於自我、土地的認同,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價值體系,從而達到社區及整體社會力的成長。

發掘在地潛能,走出自主之路

政府補助與計畫資源,始終是各地社區營造的重要基礎,申請公部門資源多少比例較好,也成為所有團體無法避開的課題。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更傾向於努力走出自主的道路。

廖嘉展提到,埔里位於偏鄉,沒有都市彈性而豐富的人才網絡。如果專職人員的薪水都仰賴政府計畫,往往需要同時執行多項計畫,讓大家忙不過來,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有鑑於此,基金會非常早期就意識到要發展出能自行創造收入的空間,於是調整基金會章程,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附設社區見學中心」,探索能創造收入、支應開銷的場域。很幸運地,在2005年找到紙教堂作為標的,融合社區見學、建築美學、生態教育、體驗學習、食農教育等場域功能,終於證明走出自主運作之路,並非天方夜譚。

raw-image
raw-image

從紙教堂到蝴蝶王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社群的腳步並未停駐於此。基金會近年來聚焦於桃米的另一項重要資產:「竹」。竹子及竹筍是桃米社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桃米更被稱為「筍母」的故鄉,是許多農民購買筍苗的首選。2019年,因應即將到訪的世界竹會(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在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的支持下,基金會邀請甘銘源建築師操刀設計兩座竹結構半開放式建築,作為戶外活動及展演空間。以歐蔓、馬兜鈴等蝴蝶蜜源植物為造型,完美融合入桃米的生態氛圍。

2016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發起「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El Sistema Puli)」,招募來自大埔里生活圈17所學校的學生,成立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成員中不乏許多弱勢家庭孩子。蛹之聲計畫期望以音樂陪伴孩子,進一步幫助找到歸屬感及對人生的熱情,並學習協力合作。除了走入校園,樂團也時常在紙教堂等場地表演,更曾受邀到日本與NHK交響樂團、東京都交響樂團共同舉辦311震災募款音樂會。

此外,基金會正與相關公私部門合作一項臺灣版「希望之燈」的計畫。希望之燈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所創發的裝置藝術,燈座底下都寫著一首詩,激勵人心。本次的藝術裝置設計,加入更多互動性,預計在明年921週年前落成,創造全新的夜晚景致。

raw-image


越在地、越國際:大學社會責任與社區營造

近年來大學社會責任(USR)的概念被反覆提倡,地方大學的行動也與社區營造產生關係。廖嘉展指出:「這已經不是趨勢了,是必然要發展的途徑。」因應未來挑戰,大學參與、關心地方公共事務與產業議題是必然過程。越「地方」的大學,越有其迫切性,否則,大學如果沒有得到在地認同,和地方疏離脫節,辦學的許多面向都會遭遇困難。

在廖嘉展看來,未必每所學校都要定位自己成為國際學術研究型大學,而該試著從地方需求與資源,找出發展的可能途徑。參與地方事務的經驗有機會轉化為學術研究,帶來論文發表或與國外大學交流的可能,反過來達到「越在地、越國際」的目標。此外,學生也因此獲得校園以外的龐大學習場域,為學校創造地方口碑,進而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

暨南大學是當前地方性大學投入大學社會責任的標竿之一。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近年來便與暨南大學合作,建立埔里生活與生態博物館的網絡,盤點社區代表性的生態資源,重新詮釋與加值。一方面幫助外地人更認識埔里當地特色,另一方面地方人士也在過程中更認識故鄉。透過大學、基金會、社區居民的多方合作,捲動更多人參與社區。

raw-image

邁向一個多方協力的社造未來

廖嘉展觀察,臺灣過去的社區營造行動,經常侷限於村里治理範圍內,使得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發生停滯,甚至產生內部衝突。

如何解決這項幾乎必然發生的難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經驗,是透過「跨出社區」來達到轉型。2010年之後,基金會的視野開始從「生態社區」進階到「生態城鎮」,改以大埔里的社群概念思考。基金會透過與暨南大學及在地協會的合作,成功捲動埔里鎮民跨社區的公共參與。不論是地方媽媽關心空污問題成立的PM2.5空污自救會,或投入地方創生領域的年輕人,都在多方協力下,共同促成合作。

「社區營造如果只限制在村里單位,永遠走不出去。」廖嘉展指出,應當將社區營造遇到的限制,轉化為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性。然而,許多村里缺乏各項資源,要真正跨出去也非易事。這時往往需要「中介組織」提供協助。中介組織可能是NPO、大學或商業機構⋯⋯良好的中介組織必須具備跨域整合的能力,商業行為固然可作為手段,但不應過度追求利潤而捨棄初衷。

社區營造除了回應地方治理機制的失靈與不足,廖嘉展認為,更積極的意義是發展出包含中介組織、地方政府、在地居民多方的協力網絡,以區域願景引領地方,吸引更多對地方有感情的人投入行動。最終,社區將能孕育永續創新的生命力,克服不同階段的瓶頸,並捲動更為龐大的社群,將社區營造轉化到「社群營造」的新境界。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採訪撰文|謝爾庭
攝  影|董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2019年1月辦理「台灣土雞論壇」,各方展開熱烈對話交流。
Thumbnail
因為,遇⾒堅守台灣土雞保種運動30多年的興大師生李淵百教授和陳志峰教授、志力推動社區林業和友善畜產的教授、以及認真思考部落發展的公務員和部落農民、守護地方的教會夥伴,各方朋友決定攜手串連,致力透過土雞產業為地方發展找⼀條路。2019年1月辦理「台灣土雞論壇」,各方展開熱烈對話交流。
Thumbnail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讓種籽遍地開花 「我們希望透過深度的交流,讓不同區域的人,能夠知道彼此在做些什麼。吸取別人經營上的經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在為期兩天一夜的共識營裡,開宗明義地就點出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並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擔
Thumbnail
「普列斯製造Local Seed共識營」讓種籽遍地開花 「我們希望透過深度的交流,讓不同區域的人,能夠知道彼此在做些什麼。吸取別人經營上的經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影響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在為期兩天一夜的共識營裡,開宗明義地就點出活動的意義與目的。 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並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執行長擔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
Thumbnail
COVID-19疫情自2109年底開始擾動人類世界,去年的台灣農學市集在四月曾停辦幾次;而今年警戒則提高到三級,從五月開始暫停到現在(七月)。台灣的農學市集原本就各有特色,因疫情停辦,衍伸出來的因應方式或強化既有模式之中,也預見了市集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向。
Thumbnail
COVID-19疫情自2109年底開始擾動人類世界,去年的台灣農學市集在四月曾停辦幾次;而今年警戒則提高到三級,從五月開始暫停到現在(七月)。台灣的農學市集原本就各有特色,因疫情停辦,衍伸出來的因應方式或強化既有模式之中,也預見了市集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向。
Thumbnail
嘉義市垂楊里仁愛市場,曾為鳳梨罐頭工廠,當地居民稱「鳳梨會社」。過去因產業變遷,數十年來市場內空間無人管理,環境髒亂不堪,成為吸毒者犯罪溫床。自2016年起,里長黃琮榮四處奔走,取得居民土地產權授權同意與共識,和同樣關心地方發展的團隊合作,向市府申請專案補助,進行分年分期的改造計畫,盼再現市場榮景。
Thumbnail
嘉義市垂楊里仁愛市場,曾為鳳梨罐頭工廠,當地居民稱「鳳梨會社」。過去因產業變遷,數十年來市場內空間無人管理,環境髒亂不堪,成為吸毒者犯罪溫床。自2016年起,里長黃琮榮四處奔走,取得居民土地產權授權同意與共識,和同樣關心地方發展的團隊合作,向市府申請專案補助,進行分年分期的改造計畫,盼再現市場榮景。
Thumbnail
從開始做堆肥試驗,掌握技術,一瞬間一整年的光陰就過去了。2015年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募集到第一桶金,開啟我們的循環農業之夢。對於一個夥伴多半都背著學貸念書,都來自於沒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創業的路途是一條艱辛又充滿風險的一條路。對於一個還處於學生團隊階段的我們來說,找到錢的方式非常的困難。
Thumbnail
從開始做堆肥試驗,掌握技術,一瞬間一整年的光陰就過去了。2015年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募集到第一桶金,開啟我們的循環農業之夢。對於一個夥伴多半都背著學貸念書,都來自於沒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創業的路途是一條艱辛又充滿風險的一條路。對於一個還處於學生團隊階段的我們來說,找到錢的方式非常的困難。
Thumbnail
在引入外部資源之外,社區營造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走出自主之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大地震後,進入桃米社區蹲點運作,二十多年來不僅重振了在地經濟,締造紙教堂、蝴蝶王國等社區亮點,更重要的是,社區民眾發展出自主運作、永續發展的在地模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Thumbnail
在引入外部資源之外,社區營造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讓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走出自主之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大地震後,進入桃米社區蹲點運作,二十多年來不僅重振了在地經濟,締造紙教堂、蝴蝶王國等社區亮點,更重要的是,社區民眾發展出自主運作、永續發展的在地模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