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閱讀本文:
青少年對你而言是怎麼樣的詞彙?如果有一天科學的進展讓我們可以跳過青春期,你會支持嗎?
前言:在「去青少年」的世界想像你的18歲
如果有款疫苗能夠加速青春期的歲月,你會支持全民施打嗎?
OD表演工作室的作品《克隆少年》用劇場的方式,帶領大家想像這樣的可能未來。撇開許多老師在現場感受到/存在的矛盾/理解的混亂——譬如,觀眾的定位是什麼?受劇團邀約的人們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有進入角色?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口中說的、劇情設定裡的青少年,是否和我們認知的青少年相同呢?
這些認知阻撓我們進入情境。但對於教育工作者們,這絕對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們到底要讓孩子盡快地「去青少年」、還是為了年少而學習、為年輕而狂歡?
(以下涉及劇情)
公聽會:你的青少年,我來抹殺
《克隆少年》這部戲將場景設在一個平行時空,在這個似曾相似的臺灣裡沒有108新課綱,因為疫苗1.0的施行,「2019號地球」很久都沒有不成熟、中二的青少年了!
然而,由於突然出現的青少年反祖現象(atavism)社會動盪不安。主管機關——基因控制局緊急召集了各領域人員, 包含心理學家、腦神經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生物學家、文史學家前來討論。在這場論壇裡,專家與劇團網路徵求的觀眾——天使觀察員會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現場討論,最後再由穿越的民眾(也就是買票的觀眾)投票,決定/停止這款疫苗的推動。
散場時一位觀眾的嘟囔,讓老師印象非常深刻。確實,在劇情設定上,我們根本不是那個宇宙的人——討論、複決2.0疫苗特性的責任竟然卻落在我們身上!更遑論天使觀察員、領域專家、掌握基因編輯技術的主管機關了:這群人竟然就可以這樣操作一個世代的青春期?基因編輯的想像,著實挑戰/或著順從人們現在的道德認知與接受程度。現在的社會對「非天然」的做法多是傾向拒絕,也自然地讓這場「實驗公投」以破局落幕。
不過,有個議題卻偷偷藏在道德難題的背後:
——為什麼疫苗加速渡過的是青少年、而不是兒童階段?為什麼我們的幼年、童年不用加速?對大眾而言,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疫苗2.0:探詢成熟的意義
中等教師檢定裡有一門專業科目就叫做「青少年發展與輔導」,是每位國高中老師都必修/擁有的專業。對於青少年——賀爾蒙濃度?生理年齡?這段總不知道該如何計算起訖的時光,雖然每位學者認為的挑戰與狀況各有不同,但他們都同意這是一個「發展關鍵」。譬如,在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眼裡,青少年的階段挑戰面臨「統合危機」:我們會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和自我追尋方向嗎?或是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相對於這些不確定,我們藏在內心的期待,或許正是一種穩定:我們期待的、想要的是孩子、社會上每個人達到所謂「成熟」的狀態。然而這樣的狀態,是否也代表著高創意的瘋狂 — — 譬如創業、新發明都將不復存在?這樣的安定是否代表對任何事務都會妥協?足夠社會化,是否代表新點子難以共創?是否,發明家/創業家/社運人士內心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還沒有成熟到能與社會妥協?成熟的代價是沒有「自己」、沒有「自由」嗎?
一個人如果有永遠的選擇自由,那他就有過不完的青春期。
這是這部劇沒有回答的問題,卻讓老師深深思考至今。
結語:在有青少年的世代,想像青春
在《克隆少年》裡青少年作為一種「狀態」消失了。這種消失,在兩個小時「公聽論壇裡悄悄蔓延著——當我們不以真實的人、事、物做討論,單純用自己記憶裡的少年為基底、想像、賦予生命,每個孩子就像「克隆體」,不僅個體差異消失了,也以負面能量誕生——叛逆、盲從、情緒化。
這是一部科技寓言,以實驗劇場的方式呈現,推進我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下戲後,我很慶幸能生在這個有青少年的時代,從事著教育工作。我期待,社會能擁抱孩子的青澀、狂飆、以及他們的單純。
那麼,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更多有關教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有關性、與家庭教育:《性愛自修室》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鼓掌,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