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是劉備的老師。
在東漢後期,由於結黨之風盛行,想要加入士族的圈子,就得正式拜個大師。
劉備雖然是平民出身,但也在盧植這邊鍍過金的。
盧植不是討伐黃巾的大將嗎?開什麼補習班?
含金量夠嗎?
盧植師承自東漢經學大師:馬融。
馬融是班昭的弟子。
班家本身是新莽東漢交接期,大量蒐集收藏典籍的名士。
班昭更是皇家補習班指定講師。
而馬融本是外戚,從這個皇家補習班講師身上蹭得了學問,拿出來廣布天下。
在那樣的年代,有什麼比皇帝認證更了不起的呢?
來自涿郡的盧植,就約了來自山東的鄭玄,一起去服侍馬大師。
古語說起來都是弟子,不過其實盧植鄭玄就是助教啦。
斟茶備課擦黑板。
說得更白一些,這種是不用繳學費就能聽課的弟子。
屬於身分階層比較低又比較窮的類型。
盧植就是一個來自北方的平民,身材高大,聲音宏亮。
沒有麥克風的時代,這樣的助教還是有點用。
鄭玄倒沒有他那麼苦逼,鄭大師是在山東無敵手,入關來獨孤求敗的。
後來在經學一道上,鄭玄的名聲也比盧植高了不知多少倍。
盧植為人豪爽剛毅,比起追求學問上的真理,他更希望能學得經世濟民的法門。
要知道,他們的老師馬融,是個大男人主義,追求聲色享受的大師。
馬融每次講課,都要安排歌舞團助興。
但馬融也注意到,一般學生難免會偷瞄兩眼,或是被音樂分神。
只有這根大柱子盧植,幾年下來總是目不斜視,專心致志。
馬融也覺得盧植很有潛質,就打了他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盧植知道,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就這樣,孫悟空學得了七十二變……整個錯棚。
總之,盧植很快就學成畢業,可他也沒能藉著在馬融門下,跟什麼達官貴人子弟攀上關係,只好帶著畢業證書,回到涿郡開課教學去了。
這時候,劉備大概只有個六七歲而已,還有個八九年才會成為盧植的弟子。
沒能攀上關係進入朝廷,不是盧植善不善交際的問題。
盧植畢業的時間,差不多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
士人官員貴族,大家忙著撇清關係就來不及了,沒人願意好好接待一下這位北方高材生,也是情理之中。
黨錮以大赦告一段落,漢桓帝的人生也跟著落幕。
竇武成為了大將軍,定策立靈帝,手握大權。
這可不是一般外戚,竇武乃士人三君之一,盧植在洛陽地界時自也有耳聞。
如今竇武當政,盧植認為,自己報效國家的機會來了,立刻修書一封,上表大將軍「強幹弱枝」之道。
然後竇武就沒有起用他。
名門望族的三君之首,或許終究容不下布衣名士。
但也就在漢靈帝即位後的九個月,竇武伏誅。
再過一年,黨錮二禍爆發。
朝廷動盪過去,宦官曹節輔佐小靈帝執政。
一陣子沒提這件事了:當時朝廷士人跟宦官之間有合作有摩擦,並不會完全排斥。
但地方士人就很容易陷入「宦官不倒,東漢不會好」的情結中。
盧植在地方講課,也算小有名氣。
可面對幽州、涿郡的徵召,他一律不願意出來當官。
直到太學徵收新博士,盧植才前往赴任。
他是下定決心為教育奉獻?還是明白到,拯救天下,當入洛陽?
也許兩者都有吧。
又過了四年。
熹平四年,九江蠻族造反。
朝廷按照慣例,要派人前往平亂。
雖有黨事在前,你仍不能否認,哈佛MBA是商業界人脈的溫床。
太學則依舊是東漢政治關係網的孕育處。
盧植也混出了一些人脈,大將軍並三公府的官員,共推盧植文武兼備,適合平亂。
當時大將軍空缺就是了,不過就算沒有太子,太子宮也不會裁撤。
而大將軍並非一般重號,所以仍維持運行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盧植南去平亂有成,加拜九江太守。
憑著戰功,盧植一口氣從博士升上了二千石,那是飛黃騰達了。
但沒有多久,盧植就因病請辭,躲起來作他的學術研究。
而也就在這一年初,蔡邕頒布了熹平石經,為經學界一大盛事。
盧植也上書朝廷,表示自己也是皇家補習班(馬融)弟子,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助力。
這裡選了兩個學生送往朝廷東觀協助研究,另方面希望朝廷也允許他開班講學。
還是熹平四年,河南境內緱氏山,盧植再次開班授課。
這次是半官學的形式。
這一年,劉備十五歲,跟公孫瓚一起拜入了盧植門下。
所以就說啦,劉備進的這個學派,那可是血統純正的帝國大學補習班。
但盧植本身並沒有當太久的班主任。
大約是隔年,盧植又被調任為廬江太守,再次南下安定蠻夷。
沒意外的話,這次主要是益州造反,怕長江流域的蠻子們響應而已。
盧植本是經學大師,但他治理地方,卻是用黃老之術:「深達政宜,務存清靜,弘大體而已」。
一年多後,來到熹平六年末。
在東觀持續研究五經,並且編寫東漢官史的蔡邕等人,提出申請調盧植入東觀協助。
但盧植回京之後,漢靈帝認為這些研究啊寫史書的沒那麼急。
盧植這個人不是純學者,實用價值相當高,就先讓他轉為侍中,再派任尚書台。
照這樣看來,漢靈帝很親信盧植啊?
但盧植在尚書台上書靈帝,探論災異與時政改進,卻是得不到回音。
其實大致上已經看得出原因,但范瞱選擇在後面以實例來呈現。
中平元年,黃巾亂起,當時文武兼備又有實績,名聲最高者,非盧植莫屬。
故盧植以北中郎將身分率兵攻打冀州張角,皇甫嵩等則負責潁川討賊。
盧植也非浪得虛名,一開始,確實連破黃巾,張角根本無法抵抗,一路退入廣宗拒守。
進入圍城戰,盧植當然就得開始製造攻城器械。
就在這時候,漢靈帝派了一個宦官左豐前來監察。
盧植的下屬紛紛勸他,給左豐一些賄賂好打發掉,不要干涉戰事。
但盧植不肯。
那左豐回去就報,廣宗黃巾賊不難打,盧植是故意在拖時間。
這邊有看三國演義之類的應該都很清楚了,反正盧植就被抓了,漢靈帝改派董卓接棒。
董卓仍是攻黃巾不下,剛好皇甫嵩朱雋解決了中部黃巾,就分頭北上南下接管控制權掃蕩了。
皇甫嵩不喜與人結黨,但風骨也是很有的。
大破黃巾之後,他就跟漢靈帝回報:「其實我什麼也沒做,盧中郎全部都安排好了,我只是把他沒完成的工作做完而已。」
不管如何,黃巾之亂總是結束掉了,漢靈帝也不追究,恢復了盧植的尚書官職。
其實基本上,盧植挺像一個會打仗的蔡邕。
他們在朝廷裡不是大官,但在派系間相當有人望。
不過盧植到底是犯到了宦官。
我不是在說左豐之事,其實漢靈帝拔擢盧植為侍中,肯定就侵犯了宦官的領域。
如果漢靈帝多點心機,把盧植弄成像當年張衡的地位,或許東漢歷史將會大幅改寫。
可終究是沒有的。
盧植也曾經勸說過何進,不能信賴董卓。
但這個關鍵時刻,何進不止失智,也失掉了腦袋。
而隨著董卓入京,掌握兵權,召開大議廢少帝改立陳留王時,只有盧植一個人出來抗辯。
沒有任何人響應他。
讀史兩年,我不會斬釘截鐵的說,盧植是基於道德勇氣出來對抗的。
他跟蔡邕很要好,也很相像。
但蔡邕志在真善美,而盧植志在天下。
同為大師級人物,蔡邕留下的著作有一百零四篇流傳。
盧植只有六篇。
他同學鄭玄主要是作經典注記,不以篇記,但也寫了上百萬字。
單就總字數肯定是比蔡邕都還多的。
董卓本欲處死盧植,但蔡邕出來求情。
盧植連忙逃出洛陽,去到北方上谷郡隱居。
其實也沒有隱多久,就被袁紹請出來當軍師了。
順帶一提,袁紹同樣也延請了鄭玄,不過鄭玄只是來吃個酒,沒有接受袁紹的徵召。
初平三年,盧植過世。
那一年的冬天,袁紹在界橋大破公孫瓚,奠定了他河北霸主的地位。
沒有人知道,這一戰的大勝,跟盧植有沒有一個銅板的關係。
其實盧植傳很有三國志的味道,很多事情都沒有很詳細的記述。
范瞱最後論:「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盧植前半生的行動,確有詭異之處,但最後他出來對抗董卓,讓范瞱認定他是一個絕對的好人。
前面就讓他不明不白吧。
哪裡不明不白?
涿郡布衣遊士,正常應該去太學混點名堂。
盧植不管在馬融門下之前之後,都不往太學。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東漢許多真正的大師,即使在一個老師門下學完了,也會往另一個老師另一個地方求取更多學問。
學完不求官,不求學,關起門來也不研讀經典,反而開始教學,這也是少見的行為。
後漢書只有一個四川人任安作過同樣的事,兩人大約同時。
盧植不喜歡寫文章,他更喜歡喝酒。
他直接相準了竇武打算求取功名,對於州郡招募不理不睬……這點上面倒是梳理了一下。
最奇怪的就是當上九江太守。
一個博士,沒有政績沒有戰功,可以弄到四府公推他文武兼備?
時間稍一對比,甚至會發現他在九江頂多待了幾個月,含平亂。
而他突然對教育跟學問很感興趣了。
像蔡邕鄭玄這種大師,那都是有出名的老師,一步步精深自己的學識藝術素養,受到士人的尊敬而成。
注意到嗎?盧植是領了皇家牌來成為大師的。
皇甫嵩是一路打出名號,朱雋雖然懂交際,也是打得頭破血流。
盧植其實是一直走捷徑,一路走到了侍中的位置,終於被宦官伸手攔住。
不是說他名不符實,盧植肯定是有本領的。
在不以貞良忠臣評價他的前提下,我想盧植看事的眼光角度,在當代是很獨特的。
同樣是平民,朱雋比盧植要好懂得多。
說得簡單一點,盧植是個百姓英雄。
朝廷貴族大官眼中的世界,跟百姓英雄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官員們可以很簡單的想著:「清君側,握大權,我能改變一切。」
但百姓英雄們想的是:「我要改變百姓的生活,所以我得上去。」
朝廷官員眼中的天下大亂,是皇帝失能,權臣恣意妄為,地方報告各種糟糕。
百姓英雄看到的大亂,是官員欺壓百姓,人民流離失所,餐不飽食,生活不能維持。
西漢史也好,東漢史也罷,那都是朝廷官員眼中的歷史為主體。
除了劉秀。
劉秀也是一個百姓英雄。
但當時幾乎只有他一個。
東漢末年,隨著政府逐漸失去控制力。
盧植、朱雋,甚至何進。
這些下層出身的人,得到了更多過去沒有的機會。
打開了百姓英雄的新時代。
那是最精采的時代,也是最悲慘的時代。
一將功成萬骨枯。
英雄如此紛呈,人口減少數千萬也是很正常的比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