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五年前跟日立,成立日立華城,五年前購回由華城擁有,名為華城重電,也是我們東南亞最大,通過500kv的試驗場,其他同業無法生產,用一般軟體方式,真正通過認證很少。
中國武漢,我們2002年併購原本的中國國企、改名武漢華城變壓器廠,主要也是生產電力變壓器。
2018、2019年貿易摩擦日益嚴重,2018年就被課徵關稅,武漢生產變壓器,本來人力等減少成本,但因為關稅,所以後來將外銷轉單回台灣,中國武漢則以當地、一帶一路的國家銷售為主。
也因此,今年初的疫情封城、停工,對營收影響不大。所以儘管去年中美貿易摩擦,我們還是正成長。今年疫情衝擊下也能逆勢成長。
左邊可以看到電力變壓器,這是我們外銷最大的電力變壓器,容量達775mba,右邊是遇阻性
跟電子產業不同,我們事發、輸、送的配電產業,從電廠發電機初來的店,電壓都不高,大約3、40kv,而後透過變壓器調整電壓。到了一次變電站,從345kv轉為161kv,二次變電則轉為69kv,69kv也到了配電的等級。像台積電中鋼的用電戶,都用161kv的電,一般工廠用69kv送電。一般大樓都用約23kv等級,最後變成110、220。
從電網概念來看,各種發電都是單線供給,但這幾年轉變在魚,這些分散式電,但這幾年轉變在於,這些分散式電源,包含陸域、風力等,之後不只統計電力公司用多少電。現在是雙向性的。
現在能源轉型以2025年,綠能被載容量要到25%。但綠能仍是不穩定供電來源,要如何透過儲能等方式,讓綠能成為穩定電源,是目前課題。以及透過減媒、增氣,達到非核和供電無虞的目標。
華城過去吸引投資人的亮點,這麼重的電力設備通常是在地的民生、國防工業,避免電力損壞還要國外技師來維修。華城從28年前就成功打進奇異,成為其亞洲供應商。所以我們2000年美國加州大停電,主要的電壓設備就是華城供應。短交期也是華城的亮點。我們也研發低噪音變壓器,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青睞。
疫情期間,我們仍然銷貨電力設備到美國、澳洲、日本,我們有安排顧客視訊查廠,所以對方才下單,尤其占我們六成五的美國市場,我們也安排美國辦公室居家上班。
我們主要的,今年第三季末,台積電宣布購買沃旭的綠能,大家很驚訝離岸風電的發電成本下降之快,對於台積電2025年要100%綠店的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優勢。所以大家也好奇到底哪些廠商打入國際供應鏈。
華城打入離岸,第一個是協助開發商陸域工程,之前上緯就是華城協助完成陸域工程,也有過實績。現在接手麥格里離岸風電的陸域工程。我們跟星能公司,在台電光電三、四、五期,星能都是用我們華城的設備。
除了電力設備,我們做風機塔架內的設備,在台電一期,風機是由日立來做,我們是台灣唯一能自己設計、生產、製造變壓器。這種變壓器,必須先被鑲焊在鋼架中,還要進行許多測試和試組裝。實際上的風機中,塔架下方有個黃色的部分為tp層,這些變壓器都在tp層。現在我們也協助西門子開發14mw的風機設備。
因為投入離岸風機模組的費用高昂,所以各家廠商都盡可能拉大容量,進而增加回收效益。所以我們也和風機開發商共同討論。跟日立也先完成設計、送審、樣機,完成相關生產。未來我們也會跟相關廠商合作,達到後續維護保養的市場。
要達到2025年25%綠能,所以光是埤塘大小的廠並不夠,所以我們有些大案場,像是台南150MW的太陽能光電廠。
所以綜觀起來,華城主要的營收來源來自四項,包括台電25~28億;市面的鋼鐵廠、塑化廠等,台積電的中科電廠也是華城所負責;外銷佔比約三成,但現在內銷金額增加讓外銷比重下降到三成以下,華城多年前就隨奇異布局美國電力公司、統包工程,到澳洲也是最大統包工程等。另外,綠能是2016年下半年能源轉型政策出來後,透過這些具體執行的政策,大家也回頭看到綠能的需求和執行,我們統計一下,不管是工程、設備,所有相關綠能,離岸、風電、太陽能,大約占華城營收25%。
從我們2019年營收占比,可以看到變壓器佔營收六成,工程占14~15%。今年一到十月,因為綠能工程占比增加,我們變壓器大概不到53%,配電盤16%。內外銷比例隨著近年營收成長。整體營收,2018年大約60億、去年70億,全年整體合併營收,今年有機會挑戰80億。Q3為止的EPS,去年全年1.57、今年1.16。
總經理和執行長
我們合併財務報表,今年表現不錯是獲利部分。我們也全力投入綠能。淨利也隨著營業額擴大,EPS比去年來得好,截至目前1.16元,有機會接近去年水準。
除了高容量、離岸產品發展外,日立塔內的變壓器也是華城製造,華城是全台唯一打入塔內電力設備的公司。華城今年也增加資通訊技術,過去變壓器只是單純的電力設備,台電無法監測每個配電端的狀況,但現在透過資通訊技術提升,可以在事情發生前預知狀況。可以幾秒鐘內傳送資訊給台電,不論意外、保養都可以即時通訊,這是我們現在大家流行IOT,我們也隨之升級。
今年也獲得2020台灣創新博覽會金牌獎,我們做了變壓器用的呼吸器,調節變壓器壓力,這台是電子式的,可以減少人為維運成本、延長變壓器壽命。
現在很夯的工業4.0,其實我們布局非常早,2015年就做智慧化,當時就開始做生產資訊看板,不論是產品品質、製程狀況,所有主管打開手機都能一目了然,任何工廠狀況都可在手機上遠端看到。相關技術我們蠻成熟的。接下來是我們資訊團隊的管理看板,主管可以看今天的累計產值、各個工作站的人員是誰等。我們批量一次上百台,都可以用這個系統分析品質等狀況,也讓我們產品更有競爭力。
再來電動車,我們今年也大有斬獲,我們是台灣唯一一家號稱一條龍,在四大領域都有做。設備車廠青睞。如果未來大家做電動車,未來陸上的充電柱、維修人員可能都是我們做的。我們AC交流充電,已經做到17KW,未來家里每台車的充電柱都是我們華城的。
我們跟車廠都再做整合、做金流、管理平台建置。工程部分,每家有自己蓋充電站的車廠,每家都是我們客人,包含歐系、日系車廠,很多充電站都是我們做的。這是今年還不錯,我們站有領先地位的。
內湖的停車充電站,每個停車場都有充電柱、儲能系統,這全台唯一的創能、儲能…充電站。台灣過去十幾年充電站蓋起來1800支,有營運的1300支,過去有些站點是舊時代產品沒在營運。但今年美國電動車大爆發,大家也開始重視充電站重要性,所以我們也會積極建設,市佔40%。
綠能除了太陽能,也有幫台電做電力監控。儲能過去都給工研院規劃,但現在再生能源興起,所以政府加速蓋儲能,今年除能案件大家從研發到落地,開始做很多法規擬定,所以今年檯面上的案件比較少,都在關注法規。我們公司明年不會缺席儲能案件。捷運供電系統我們也還是佔有一席之地。
(華城是個有歷史的公司,在綠能也會發光。我們想說十年前EPS高峰是四塊左右,這次綠電發展,2025年會達到顛峰,總經理怎麼把握這次機會,有長期、大規模計劃?華城準備什麼?)
我們在看相關商機,目前能源產業很幸運,雖然外部有很多事件,像中美貿易戰、今年疫情,但能源轉型政策目前執行力到還是對產業發展很有助益。另外,有媒體把華城歸為拜登概念股,之前韓國競廠被美國視為傾銷、退出市場,所以競爭對手變成中國廠商,但因為貿易戰等諸多因素,中國許多設備牽涉國安,反倒讓我們獲利改善有一定程度幫助。
大家也知道我們在國內做相同產品的像是大同,但大同的狀況大家了解,所以整體情況很有機會。加上綠電開發目標明確,太陽能、風電等,對於能源發展,從現在要邁入2021、2025年,政策蠻確定的,很多人說華城怎麼沒有建廠,但其實我們去年就合併和日立合資的工廠,原本不需要這麼多產能。我們現在訂單能見度,到明年各廠正常運作下都非常樂觀。
2008年營收挑戰80億,當時就做到一班半,當時原物料漲幅比現在大,不過針對未來商機,剛才執行長說數位轉型、電動車布局,是因為電動車市場還沒開展,是在做前期的卡位。不過我們在整個產能上是先預備好的。我們四個工廠都投入相關設備,包括太陽能、離岸風電、儲能、電車充電設備等。未來要藉綠能讓華城再度提升。
很幸運去年中美貿易摩擦我們還成長兩成,今年接近年底,也接近15~20%成長,針對明年訂單判斷也都比去年同期來的佳。如果有這樣的成長力道,雖然受疫情阻礙、客戶受影響,所以第三四季營收有受影響,但以在手訂單來看,明年的成長可以期待。這個成長和趨勢是肯定的。
(台中港出租5000平方米給三菱,影響為何?其次大陸武漢要處分,規劃為何?觀測站提到投資建廠?)
確實我們需要說明,針對台中港區出租,包含經濟部、金屬中心都要求國際風機廠要在台設廠,但該廠商在台設廠不順,故來尋求華城協助。但港區資源稀缺確實沒錯,我們和他們合作有幾大項,綠能電力設備很多電力設備廠在做,我們市佔七成以上,解決顧客痛點、創新、和國內強強結盟是我們的心法,為什麼他們要來找華城,就是因為我們能協助解決客戶問題。
當初該廠在台灣尋找變壓器供應商,他並沒有選擇我們,最後選擇士林電機。因為他不希望三菱在太平洋找到新的有設計能力的新供應商,否則未來菲律賓、日本的相關商機,會侵占很多市佔率。所以後來工業局解方,是士林電機提供部分產品。我們希望解決風機廠商痛點、改善關係。
第二,這個交易不錯,他提供了一筆錢,我們幫他改建廠房、改建完租給他、給個月收租金,他跟我租包含各個中鋼、台電案子,為期兩到三年後,廠房和設備都歸我們。
首要,我解決國產化的痛點、改善關係,他在我的台中廠,比起遠遠地從士林的廠來交貨,但我們就在隔壁,不只解決痛點、改善關係,租期間還有租金收入,也大幅改善台中廠營運結構。兩年半三年後退場,又有獲得他們的生產工具。我們認為這整體對短期活化台中資產相當有效益。
這三到五年在考驗大家是做示範、有沒有真的國產化,還是只是很不確定的「在地產業關聯」一旦案場離開台灣,供應鏈是否還會一起走,就是我們要努力、展現技術能力、讓國際廠商依賴我們的。
華城是台灣重電國產化最大的標竿,我們最晚進入電力變壓器,但反過來成為台灣重電外銷,很不容易。
國內過去沒有離岸風電產業、沒有實績,但我們逮到機會,有具體實績,我們一點都不擔心上國際市場上對抗。我們陸續成為奇異、西門子等大廠供應商。當初就是用華城的品牌外銷,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建立五大洲實績。國際銷售沒太大學問,重點不是全球最大,而是國際客戶最認可才重要。句話說,我們只要成為顧客認可的供應商中被認可、短交期就好。台中廠感覺五千坪很大,但其實只佔一小塊。我們還留下很多空間,對產能沒有影響。不論從財務、技術、管理都很加分。
第二部分關於武漢廠處分,我們是100%怡交出股權,我們從接單到出貨,一年到一年半很正常,其實我們過程中很多在手訂單還在生產,包刮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在此狀況下我們無法直接處分工廠說無法生產,所以才協調消化完訂單後再將工廠交給對方。接下來還是會在大陸從事據點活動,但誠如今年貿易變數大,所以我們也不斷修正接下來的經營計畫,現在還無具體內容。
我們武漢廠的地,東西湖區正門口是輕軌捷運站,已經被歸化在商業區,必須在兩到三年內搬遷。我們自己有些接單承諾要完成,才會有些時間點落差。
(目前月產能滿載、營收波動?今年綠電25%,明年會如何?產品組合?)
法人預估,在手訂單可列當年營收大概都三十幾四十億,確實追蹤我們公司的,我們設備、交期、工程進程上,非常客製化的情況下,每月營收、產品組合都不好預測。
針對明年,綠能有非常大機會,成為我們很大的一隻腳,整體營收也隨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