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幾年前區塊鏈、加密貨幣現身時還覺得是遙遠的傳說,到兩個月前 NFT 相關新聞開始攻占全球媒體,一張「獨一無二」的作品圖檔可以抬到超高賣價,大眾對於「僅此一件」、「擁有」、「資產」的結構與態度,似乎又產生了典範轉移代溝式的變化。
「買這個是可以幹嘛?這貨幣是誰認證?」我的親媽、同齡友人都有這類疑問,自己在了解的過程也有點像是...夢到自已和外甥子同班,試著融入另一代人類如何擁有友情,聽懂「去中心化」的語言。和本世代人一樣,他們喜歡用投票決定重要的事,班上人人都是小霸王,但背後又似乎有個誰在製造王的弔詭。
這語言的不直覺,體現在裝個狐狸錢包、儲值就弄半天,才能好好體會加密貨幣世界的邏輯和超大起伏。
理解什麼是 NFT 非同質化代幣,可以先從「同質化代幣」著手。像比特幣、以太幣這類貨幣,每一個相同面額,可以相互取代,像皮包裡的新台幣 10 元們一樣,即為「同質化代幣」。
而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 NFT 非同質化代幣,它像是特別發行的紀念幣,每一個有獨一無二的序號,無法相互取代,把「獨一性」的光暈,直接掛在代幣上,賦予多數人共同承認的價值。
若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趨勢真的能繼續影響接下來的 20 年,對於貨幣交易方式、藝術市場、品牌行銷應用,可能都會產生質化改變。
NFT 這一波聲量是從數位藝術品開始,因 NFT 的「不可竄改性」、「價值賦予」特性和數位創作的需求一拍即合。
NFT 藝術市場平台 art blocks,讓新媒體藝術有一個火熱的新舞台
藝術真品獨有的光暈,接連在機械複製、網路、社群時代不斷被民主化大量複製,廣為大眾擁有。潮流當下,物理性「僅此一件」的在場真品價值,在大眾主流的鑑賞模式選擇裡,漸漸不那麼獨厚。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35《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提出攝影技術的出現首先衝擊藝術原作特定時空情境的在場形式,也是構成古典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本真性」(authentic)與「靈光」(aura)現象的根源所在。當年班雅明對於藝術走向大眾的解放趨勢,持相當樂觀態度。
NFT 的出現像是再一波解放,卻又螺旋式向上返回數位藝術品的靈光。
過去我們大量製造、存放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作品,算是直接被 FB/IG 等平台收割,在中心化平台主導演算法的前提下,越是後期的內容創作者僅能考繼續端出更刺激的內容,或是加碼廣告費才有將流量變現的可能。
如今作品可以經過上鍊、綁智能合約成為獨一無二、得以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場所購入的資產。對於過去需靠線上/線下藝廊獲得曝光與交易機會的藝術家,算是一個正面的工具。
這一波解放,是重返數位真品獨一無二的「靈光價值」,只是現在這價值成份不僅僅是藝術性,更強調擁有它之後得到的「社群性」和「賦能性」,簡單來說就是對買家更實際的附加價值。
而這「靈光回返」的特性,正好也是擁有獨特性、死忠粉絲的品牌可以加強、接軌 Z 世代(第一批數位原生族群)的機會,也直接降低了企業 IPO 的門檻。持有品牌 NFT 經由設計過的社群與賦能互動(EX 持有者皆可參與決定下一季商品主題)達到讓客人、員工、股東成為一體,持有者和發行者共同為該品牌價值抬高做努力,畢竟現在大家在同一條船上。
NFT 觸發的各種運用,也成為企業「虛實整合」的新工具。收藏卡、會員卡、入場卷、商業授權卡、證書...等等和 NFT 的結合,都讓「設計擁有」成為黏住人群的應用,也成為企業躍躍欲試的新玩具。
adidas和 Bored Ape Yacht Club、Punks Comics 和 Gmoney 合作發行,購買 NFT 可以獲得特殊實物商品,例如adidas品牌Bored Ape所穿的連帽衫和運動服,類似預購資格。
上架大漲134倍、每次交易轉手可到店換雞吃。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吃鹹酥雞。
看似全是利多,但更多時候民主不等於真理。在錢包存了實驗金額的以太幣後,我其實也好奇觀望缺乏監管的「去中心交易」,人人實習當央行能走多遠,畢竟這樣左手交右手的抬價行為應也不受規範,最終的「民主」可能也不缺幾成假象。
另外,那些制定遊戲規則的中心能多透明化、人人皆可參與下五花八門的目的與手段,在其中任何一項動能消失後,是否會造成無預警的失控、泡沫化。
品牌面的應用,也是必需衡量目標、對象、設計什麼樣的賦能、發行量與方式。更重要的還是要自問:這目標不透過 NFT,就無法達成嗎?
大年初一,台北陰雨綿綿,走春行為改為在家走來走去,順便紀錄這個月研究外甥子世代的暫時結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