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空難的3點思考:機率、成因,和墜毀之後
3月21日下午,中國東方航空一架從雲南昆明飛往廣州的波音737客機,飛經廣西省山區時,突從8000公尺高度、於2分鐘內高速垂直墜落,機上132人罹難,是中國民航2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飛行事故。
大家是否還記得8年前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MH370?2014年3月,這架由吉隆坡飛往北京的客機,機上載有239人,卻在半途消失在雷達上,從此失去蹤影。事發以來,各國出動了共25架飛機、40艘艦艇展開搜尋,卻仍一無所獲。儘管陸續發現一些疑似該客機的殘骸,至今具體的失事原因卻仍是一團迷霧,成為飛航歷史上唯一無法確定失事地點的空難事件。
再往前追溯,台灣境內死傷最慘重的空難發生在2002年5 月。中華航空611號班機由桃園飛往香港時,於澎湖上空解體墜海,機上人員共225人全數罹難,又稱「澎湖空難」。後經調查,認為起因是曾受到損傷的機尾蒙皮[1]未經妥當修復,長期飛行累積下致使金屬疲勞[2],最終機尾於空中脫落,造成墜毀。
這些歷歷在目的空難事故,看似離我們遙遠,卻又時不時地在身邊上演。每當這時,我都不禁設想,假如今天恰巧搭上這班飛機的是自己,又或是身旁親友也在這個航班上,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個地獄啊!
[1] 飛機蒙皮,形成飛機氣動力的維形構建,用粘接劑或鉚釘固定在飛機骨架結構外,具有較大的承載力及剛度,加上自重輕,能起到承受和傳遞氣動載荷的作用。因須直接與外界接觸,所以蒙皮材料一定要高強度、高塑性、抗侵蝕及表面光滑。
[2] 金屬疲勞,是指材料因受到反覆應力和機械運轉產生的振動影響,造成內部的晶體結構產生差排組織,最後導致金屬斷裂。大致可分為裂痕起始、裂痕成長以及瞬間斷裂三階段。
▲墜毀的東方航空B-1791 (圖源:飛機根/Ruimin Yan)
① 究竟遇上空難的機率有多高?
有人說,「看到空難新聞都被嚇得不敢搭飛機了!」但實際上,要遇上空難,其實跟中樂透一樣困難,只不過一個是極度幸運,一個卻是極度不幸。
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統計,在120萬個航班中,只有一個航班會發生事故。荷蘭航空公司To70的數據也顯示,每370萬次的航班僅會發生一次致命的墜機事故。換句話說,
遇上空難事故並死亡的機率約只有0.00000027%。
而在《別說不可能:當所有行為都加上了風險的機率,你會怎麼選擇?》一書中更指出,根據飛機失事資訊網站(Plane Crash Info)估計,若選擇搭乘較安全的30家航空公司,致命意外的發生率可大幅降低,每1100萬航次中僅會出現一次,甚至還存在生還可能,因此死亡機率約是2900萬分之1,該數值甚至比中樂透頭獎的1400萬分之1還要低上許多。
澳洲評鑑網站AirlineRatings每年均會公佈「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排行榜」,他們針對全球385間航空公司進行評比,比較近5年來,各公司的墜機及嚴重事故歷史、航空管理機構審核、飛行安全紀錄、機隊年齡、飛行員的應急能力等。
今(2022)年由紐西蘭航空(Air New Zealand)登上第一,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Airways)第二,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第三,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第四,TAP葡萄牙航空(TAP Portugal)則位居第五。
台灣較多人搭乘的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名列第11,長榮航空(EVA Air)則落在第九。
總的來說,人一生中要遇上空難的可能性非常低,若真的遇上了,只能說是命中難逃一劫。但也就是在這麼微乎其微的機率中,歷史上超過50人死亡的空難卻突破600起,其中200起更造成至少100人罹難。
▲獲選為2022全球最安全的紐西蘭航空公司(圖源:美聯社)
② 空難如何發生?有哪些原因?
飛機失事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人為疏失、機身故障、天候不佳、導彈攻擊等等。實際上,
每一件事故往往不會只有一個原因,更多時候是雜揉各種因素,當所有機緣巧合兜在一起時,意外就發生了。
如著名的航空事件「博南拉杆」,便是一連串的錯誤疊加所導致。2009年6月,法國航空447號由巴西里約熱內盧加利飛往法國巴黎,飛行途中用於測量速度的皮托管(pitot tube)故障結冰,自動駕駛隨即解除改為手動操作。
不巧的是,此刻飛機遇上亂流,機長又正在機艙休息,驚慌失措的副機長博南緊急向上拉杆,試圖抬起機頭恢復水平飛行,卻因攻角[3]過大導致飛機失速[4]。在歷時3分多的下墜中,博南沒有意識到操作錯誤,仍舊不斷拉杆,直至飛機直線墜毀,最終造成228人身亡。
相反地,在面臨突發事故當下,若駕駛員能即時應變,甚至能帶領所有人逃出生天。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即是改編自真實故事,這位駕駛全美航空1549號的美國機長,剛起飛2分鐘,飛機的兩具引擎就因捲入鳥群失去動力,在如此驚險的境地中,他奮力將僅剩滑翔功能的飛機迫降在河道上,機上155人幸免於難。
除了在天上執勤的機組人員,位於地面指揮飛機航線的航空交通管制員[5](航管員、空管)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指揮得當能阻止事故發生,一旦指揮失當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發生在瑞士與德國交界的「烏伯林根空難」即是一例。
2002年7月1日晚上9點35分,俄羅斯巴什克利安航空的一架圖-154型客機,與 DHL快遞公司的波音757-23APF型貨機,在11000公尺的高空相撞,雲層中爆出橘色光火,共計71人遇難。德國事故調查團認定,空管員未能及時注意到兩架飛機航線衝突,延遲提醒加上給出錯誤方位,讓俄羅斯客機遵照空管員指示,採取與防撞系統相反的指示下降高度,同一時刻,波音757也正按照防撞系指示下降,最終兩機相撞。
[3] 攻角(Angle of attack),是飛機機軸與相對風流的夾角,而機翼要有升力(lift force),就必須要有攻角或是弧度(camber)。
[4] 失速(stall),是指攻角(Angle of attack)超過臨界值時,機翼上的升力(lift force)突然減少,導致飛行高度快速降低。這並不意味引擎停止運作,或是飛機失去前進速度。
[5] 航空交通管制員,他們負責維持空中的交通秩序,飛機的後推、滑行、起飛、切換頻道、改變航向、降落等事項都須經其批准,而機師必須複述空管員的指令,以確保接收正確。
▲全美航空1549成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被稱作「哈德遜奇蹟」(圖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③ 飛機墜毀後,還能做些什麼?
「那該是多麽恐怖的一種死法啊!」紀錄片
《空中浩劫》裡一位罹難者家屬這麼說到。
阿拉斯加航空261號,在最後時刻,機身整個翻轉,1分鐘內向下俯衝,還來不及繫上安全帶的乘客四處碰撞,在一片驚叫中,飛機墜海。聯合航空811號在半空中出現爆炸,9名乘客當場飛出機外,甚至有人被捲進引擎風扇。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機上的人們該有多害怕呢?
不只是死去的人,活下來的人也很難從夢魘當中走出來。在2015年台北復興航空235號班機空難[7]倖存下來的空姐黃敬雅,回憶起事故當下的畫面說道:
「我只能半踩半爬的往破口前進,沿途的哭喊聲、斷肢我無能為力,」
事件之後,她肋骨骨折,腎和肺都受到嚴重撞擊,至今仍一呼吸就痛。但最折磨她的,無疑是倖存下來的自責感,更使她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重度抑鬱症。
為了不讓這些受到傷害的人白白犧牲,釐清事故原因,避免憾事再度發生,是調查人員唯一能做的。唯有這樣,才能促使這些要人命的設計瑕疵、規章制度、違法情事得到改善。
想要還原空難真相,首要任務就是找到飛行記錄器(Flight Recorder),俗稱「黑盒子」(Black Box)。
黑盒子安裝在航空器上,可以記錄下飛機失事前多達百項的飛行數據,及最後2小時機組人員間的對話,用於航空事故調查、維修及飛行試驗用途的設備,通常安裝在空難時最有機會完整保留下來的機尾上。
如今看到的黑盒子其實一點也不黑,而是顯眼的橘紅色,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便於尋找。且為了確保它在猛烈撞擊、甚至爆炸中保存下來,其外部多由用來製造火箭、太空船的鈦鋼金屬保護。其上亦設有峰鳴器,會在30天內持續發出37.5kHz的頻率,聲波信號的範圍能擴及1.6公里外,增加被尋獲的機會。即使30天後仍沒有找到,還可以透過磁力檢測的方式搜尋。
3月23日,墜機兩天後,東方航空的黑盒子終於找到了。現在人們只希望,能儘快還原事故的發生經過,給眷屬一個交代,也讓後人汲取教訓。即便調查往往要耗個3、5年,但黑盒子的出現,意味著我們離真相又更近了一步。
[7] 又稱基隆河空難、南港空難,班機原定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尚義機場,起飛不久右引擎順槳故障,機師誤關掉唯一正常的左引擎,失去動力墜於基隆河南港段。
▲黑盒子擁有橘紅色的顯眼外觀(圖源:Joe Kunzler via Flickr.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