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投資動動腦》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累積財富的經驗。
我可以算是一個「根正苗紅」的金融從業人員,大學讀的是金融相關科系,退伍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進入銀行打工。很多人都以為,在金融業工作,一定很懂得投資理財,但說來慚愧,我在業界十多年的時間,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像樣的投資。一個原因是工作太忙,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分出心力研究投資,另一個原因是工作的待遇還算不錯,也不覺得有什麼投資的必要。
如果你問我,浪費了十幾年,沒有做投資,會不會覺得很可惜?現在回過頭來看,錯過了2008年金融海嘯後幾年的大多頭,一定是很可惜的。但是,就算當時要做投資,自己的資金其實也不是很多,如果從「累積財富」的觀點來看,在年輕時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在職場一步一步努力往上爬,其實是比投資還要有效率的。
我真正開始認真進行投資,是在離開業界之後。沒有了薪資收入,所有的生活開銷、退休養老準備金,以及對抗通膨的財富增長,全都只能靠投資收入支應,每次說給別人聽,人家不是覺得你錢很多,就是覺得你一定壓力很大。但是,我覺得自己並不算多富有,投資的過程也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壓力。仔細想想,這樣的認知落差,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所造成的:
❶ 對「財務自由」的看法不同
選擇離開職場,放棄主動收入,並不一定要像很多人所想的,必須先「存下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可以隨心所欲地揮霍」,而是根據自己想要維持的生活水平、以及退休養老等等的資金需求,合理評估的投資報酬率,計算出自己需要的資金。
假使你每年必須花費100萬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運用的資金有1000萬,如果你不進行投資,坐吃山空,只要十年你就會花得一毛不剩,自然會覺得壓力很大。但是,假如你將所有的資金運用在「買入大盤,長期持有」的被動投資上,那麼,只需要10%的年報酬率,光靠投資收入,無須動用老本,就足以支應你生活所需,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輕鬆很多?
❷ 對「投資目標」的看法不同
很多人聽到「自主投資」,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可能會是:桌上排了好幾個螢幕、必須緊盯著股價跳動、眼明手快的短線交易。但是,投資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其實有點像是在拿捏天秤兩端的平衡重量。天秤的這一端是「投資報酬率」,大家當然會覺得越高越好,但是,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除非是詐騙,你在投資報酬率的這一端期望越高,為了維持天秤的平衡,就必須在天秤的另一端放下相對更重的重量。這些重量包括:「與投資相關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原本可以用來做其他事的心力與時間」,以及「承受更多的風險」。
市場是很公平的,你為投資這件事投入的資源越多,自然比較有機會能夠獲得更好的成果,但是,當你投入了太多,雖然投資報酬率可能讓你很滿意,你也很可能因此放棄掉了其他在生命中對你很重要的事物,比方在事業上得到更高的成就、和朋友家人的相處、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安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沒有什麼投資策略是最好的,適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對我而言,離開職場後,我最重視的是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以及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於是,即使比一般人具備更多的金融知識,我仍然選擇以「被動投資」為主要的投資方式,緊急預備金準備得多一些,目標報酬率訂得低一點,即使市場偶爾遭遇亂流,也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心情安穩了,自然也比較容易遵循投資的紀律。
有了「被動投資」作為地基,便能夠對不同的投資方法、投資標的抱持更開闊的心胸,並且透過持續的研究學習,配置自己認為適當的部位。實證績效不錯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降低風險、貢獻更高的報酬率;績效不理想的方法,也能夠成為累積經驗的養分,並且不會讓自己「傷到筋骨」。
※ ※ ※
再來談談「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這幾年很夯的一個用語。每個人都想要達到財務自由,很少有人會說:「我不喜歡財富」,但是,喜歡財富的人,卻不見得都能好好回答:「人到底為什麼要追求財富?」。
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傻問題:「我當然需要財富呀,這樣才能過我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樣說或許沒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要的生活,真的能夠帶給你快樂嗎?還是只是一種和他人比較所產生的滿足感呢?
投資只是一種手段,人生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人生自由,永遠必須放在財務自由之前,只有我們的人生得到自由,才會覺得自己努力累積的財富具有意義。
人生的自由從哪裡來?身體的自由來自於健康;心靈的自由來自於愛、感謝,與關懷。在達到「財務自由」之前,我們對於自己身體和心靈的照顧,其實已經有很多可以做的。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會知道自己在人生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以及將會達到的目標,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踏穩腳步,目光篤定的向著顯而易見的方向前去而已。
這個時候,無論你的身上有多少錢,其實你都已經得到「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