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
◎文/ 黃飛霖 ; 圖/ 郭坤木家族提供
1888年出生的郭坤木為士林庄士林街278番地之屋主,於此經歷大時代下興起,烙印時代的印記,於當代構成了懷舊眷戀。因筆者的偶然相遇,開啟了與這間老房的緣分,透過這六年來的老屋觀察,文獻資訊的整理與在展演之中釋疑,獲得老家族後代之聯繫,透過互動之中的訊息,重新掀起令人眷戀的士林時光。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臺灣近30年間,有法源條文並能展開修復之老城案例當屬臺北市西區之大稻埕街區。以民國89年「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區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案」為一顯著案例,透過修訂法規要點,允許一宗建築基地配合歷史性建築物及傳統街區風貌保存,得將其可見建築容積之一部分或全部移轉至另一宗建築基地;另為使容積交易更加活絡,有效促進迪化街區更新改建,以使容積移轉更為迅速公平有效率,以活化社區發展。
老城區的歷史街屋在當代世人眼中,貌似帶著清朝末期至日本大正時代,和洋建築混和臺式閩南街屋建築,在這樣的屋舍中,住著一群臺灣本地家族的奮鬥故事,透過書籍撰寫與電影、影集的劇作下,形塑了臺灣往昔時代想像。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因修復建設的努力,成功形塑出臺北西區老城再生的印象。然而屬於臺北北區樞紐的士林,除了夜市的印象,是否還有此「時代印象」呢?
從士林夜市回望士林新街
士林夜市周邊街區於近代40年間有了大幅度的發展,自1979年後因基隆河道取直整建與填平河道,1987年的基河路和士商路道路闢建,原河道上建設公共建設、學校、醫院住宅,陽明農作物推集市場形成,匯聚了許多攤販,周邊住民人潮與東吳大學、銘傳大學、文化大學、中國海專學生及周邊高中五專生,也在這裡交匯換搭公車,而於1994年後,士林慈諴宮周邊街區因捷運淡水線通車而被劃分為商三特用地,帶動商業人潮,其夜市區域不只是傳統概念上的士林市場周邊範圍,更涵蓋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及安平街等數街區的集市,形成以基河路以東、文林路以西、小北街至小西街和大南路以南,南邊到基河路和文林路交叉口,東北到小北街與文林路交叉路口、西北到大南路與基河路交叉路口,是臺北市內最大、最為被推廣至國際宣傳的臺灣夜市形象。於此同時,全民概念上的「士林夜市」已然形成,達到臺灣夜市形象上的認同高峰。
士林新街的擘劃起因自1858年因士林漳泉械鬥後舊街遭焚毀,後經歷水災肆虐,在地家族勢力開始有了聯合起造建設新街之構想,匯聚土地與資源後,以潘永清與後接續的潘盛清兩兄弟所領導擘劃下,從1864年開始建造,約至1880年完工,形成了一座以士林慈諴宮為中心,建有四大隘門,東西向兩運河及基隆河為屏障,內有規劃大東、西、南、北路,小東、西、南、北街的清朝北臺新市街。
士林新街郭坤木事蹟
從士林車站至士林公民會館(於日本時代稱士林街役所),抵達士林圓環,並以大東路貫穿整個士林街區,由此為日本時代進入士林街的門戶。而在大東路上的建築樣式至1920年代,該街區劃分入臺北州七星郡士林庄,大東路周邊街區建物於日本大正年間初期已發展成熟。1915年士林在地仕紳「郭坤木」(1888-1947),買下了七星郡士林庄士林街278番地,即是現今之大東路54號地,而該年也是士林公有市場落成營運之時,能想見士林街的民生公共建設已臻成熟。
郭坤木於士林街發跡,看似橫空出世,其家族背景於當代文獻中較無所記,多半記錄的是其成長過程之教育、工作及街區貢獻,因有其機緣,賴得郭家長房家族資料與口述資訊得知,郭坤木先生的祖父是從另一郭系家族被收養的兒子,是一名讀書人,也有部分文獻說其為舉人,由於不具官職,雖富有文采,生活不至於富貴,於在地從事釀酒維生,而該先祖之名,因1905年臺灣才首次戶口調查,根據郭家查找戶籍資訊,當時應已過世,並沒有記錄到姓名資訊,僅能得知其生下的孩子名為郭景,即為郭坤木之父。
郭坤木的父親郭景先生曾在士林慈諴宮工作服務,娶自金包里的林份女士,有二女一男,他常與郭坤木說起士林舊街漳泉械鬥事件後,士林新街興建慈諴宮做為士林新街的防禦中心,是保護全家之所在,期望他在長大成人後不能忘記。郭景於二十餘歲即早逝,其妻林份擔起全家之重擔,以一部勝家牌(Singer)手搖縫紉機,幫人製衣縫服,家貧亦不放棄向學,設法送三個孩子去學漢學,對整個郭家後代的教養影響甚鉅。林份為人慷慨且有時下女性刻苦耐勞精神,她認為女人是靠智慧巧思撐起一個家,而不光靠死知識,鼓勵孩子們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也要多讀書。
士林芝山岩於清末年有一學堂,名為芝山岩學堂,經日治後初期更名數次,於1898年10月1日更名為「八芝蘭公學校」,郭坤木即為八芝蘭公學校首屆六名畢業生之一,與楊敦謨、何開泰、林振聲、唐詠沂、簡樹芬為同學,其後進入國語學校農業科,郭坤木受其母親叮囑向學之期待,比一般學童知命,勤奮好學,後於1907年以卓越成績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農業科,隨後進入臺北廳殖產局兼同廳的農會任職,前後九年時間充分發揮其學識和才幹,頗受上級賞識並重用,後被挑選參與甘蔗品種改良計畫的推廣,開始「出張」全臺走透透。
日本政府於臺灣土地政策上要消弭清朝臺灣土地「一地二主」之情況,讓佃農擺脫地主,大租戶,小租戶之層級,於是總督府開始發行公債,大租戶收到補償公債後,長期處於戰亂,也不知能否兌現,於是拋售、削價求現,日人也在此同時,勸誘地方有力人士以公債為抵押,向臺銀貸款開辦事業,株式會社彰化銀行因此時代背景下成立。
經歷過土地所有權變革及製糖廠的興建,郭坤木擁有多年經驗的才能,和漢語與日語雙語讀寫優勢,頭腦清晰的郭坤木甚受倚重,其後跨足金融業,1913年受聘於株式會社彰化銀行,任職於臺北支店十一年,並於1924年由支店次席轉任為彰化銀行板橋出張所所長。
郭坤木因受父、母親的身教養成,因求學受教育獲有專長,能有機會受到重用,賺取較為優渥薪資,不只能顧家,也不忘看顧在地,熱心參與士林街區服務。郭坤木也曾投入捐助教育公舍建設,而其對士林國小之貢獻,最特殊之處是曾於日本時期捐贈一尊勸導學生認真讀書的勤學典範「二宮尊德」雕像置放於校園內,該雕像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末期,因金屬短缺而充公製作武器,歲月飛逝,2021年郭坤木後代之家屬獲知校園內之雕像事蹟,於同年4月重新購置二宮尊德像,於校慶之時重新復立,表達對士林教育之支持與對其先祖之懷念。
郭坤木曾捐獻慈諴宮,於日本時代慈諴宮改築之時,曾以其本人與其母親林份之名共捐款一千二百元整,並任改築委員會之會計,從現今士林慈諴宮建築物上留有郭景之紀錄,林份及郭坤木之刻名,現今成了郭家後人緬懷先人的印記,顯見在地關係之維繫,也可從家族口述回憶中,更能感受其家族歷史與其信仰連結上之關係。
買下士林街278番地
1915年,時年27歲的郭坤木長相斯文帥氣,正值成熟且穩重之年,以其勤學與善於會計之專業,經歷蔗糖株式會社之歷練,轉而被延攬至彰化銀行,因而累積事業財富,存下人生第一桶金,購入士林街278番地。買下的整戶長屋共有三進,初期屋子為「土埆厝」,尚未有使用紅磚蓋築,主要是與其母親,妻子,長男及其陸續誕生的小孩所居之處。
家族逐漸龐大,原先的家屋土埆厝已需重新裝潢使用,在郭坤木事業正值興盛時期,進行過三次的改造:該屋面積約為367.7平方公尺,大約為111.23坪,設有三層樓層,第一次是將前段改為木造樓房;第二次則是在1934年,因為長子郭琇瑩即將結婚,將第一進木造結構改成迄今依然保存的磚造結構,亦有思考預備為長子郭琇瑩開設診所之用;第三次是將後段土角厝改成木造二層,即為當今所開立之食尚曼谷餐廳戶外用餐區。
內部設有三進,設有三個天井,以現今尚能觀察到之裝飾,在老屋的小角落可發現少見之藍綠色拼花地磚,素色收邊磚,頗有專業技法的棋盤格磨石子幾何線條收邊、磨石子幾何拼花收邊,整個建築各處細節,採用日、歐風窗戶之現代主義形式、也保有臺灣閩南式紅磚風格,於此屋遇見大正時代至昭和時代之建築樣態。由於第一進前段門面原先本預設留給長子開診所,因此沒有裝修,後來則經常做為宴客之處,並曾租給華南銀行、齒科診所,與陽明山農會等。
郭坤木與出生於桃園的李錦小姐結婚後住於此地,育有5男3女,被士林文史工作者施百鍊先生譽為一門俊傑。妻子李錦勤儉能幹,善於精緻手藝,時與婆婆林份女士學習縫紉,郭家後人回憶時,也總會想起李錦製作的各式糕餅和年糕、醬菜佐料。
長男郭琇瑩(1914年出生)與次男郭琇琮(1918年出生)兩人學業表現優秀,前後皆就讀臺北一中(現今建國中學),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與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現今臺大醫學院);郭琇瑩專攻內科,對肺結核有研究,郭琇琮曾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現今臺大醫院)外科醫生,對臺北市公衛有所貢獻,於士林新街上留有學霸兄弟盛名;長女郭珍就讀臺北第三高女,與後來長房郭琇瑩之妻謝淑媛為同校學姊妹關係,在家中特別有話聊;三男郭琇琛很小就至日本讀書,後讀日本早稻田大學電氣科系;次女郭瑛珠就讀台北第三高女,嫁做醫生娘,定居銅鑼;三女郭瑞華就讀台北第三高女,曾於靜修女中擔任家政老師,後來嫁至新竹北埔望族姜家之姜文鑑;四男郭琇璋就讀臺大土木系,曾參與石門、曾文、翡翠水庫建設工程,參與國內諸多大型建設;五男郭琇琳就讀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富有音樂藝術造詣,也是住在這個家屋中最久的,直至1980年才搬離。
日本時代的郭坤木一家是士林典型的國語家庭,郭坤木曾擔任過士林同風會副會長,同風會是地方仕紳所組成的社會教化團體,目的為推廣日語、改正地方舊習、培養新生活,他也曾擔任第一任士林青年團團長,參與培育模範青年,以日本精神為指導原則並透過各項訓練鍛鍊青少年身心,而家族回憶其亦精通軟式網球、射箭、與地方文人吟詩流觴結交各地仕紳,對地方興革事務,推廣地方啟蒙運動,以及捐助鉅額於社會公共事業抱持極大關心。
郭坤木組織士林信用購買組合 (現士林區農會信用部) 擔任理事,在沒有銀行的年代開創庶民金融,資助公共經濟、發展地方產業。其至日本殖名末期至戰後初期,任職彰化銀行監察委員,直至戰後擔任彰化銀行三位籌備委員之一,位至常務董事,並於此任內逝世,一生致力於改善銀行業態,在彰化銀行的百年史中留名。
看似於士林新街橫空出世的郭坤木,經歷過奮鬥,在此家屋中與其一家人度過了幸福美好的時代,1950年代,其母林份女士過世,又陸續因為時下流行之結核病,長子、長女及三子相繼過世,次子郭琇琮因理念與其不盡相同,於日本時代參與社會運動並且入獄,種種天年與天命交錯下,讓夫妻兩人與在世家人沉浸在一段憂傷且低調的氣氛中。
不只是政治家屋 具備士林仕紳之生活傳承格局
攤開士林街區地圖,除了公共設施下的建築,還有幾戶街屋能被保存?從正在改建的士林潘宅、至常民信仰的士林慈諴宮、士林街福德宮以外,保存狀況尚佳的士林郭坤木宅是否能在大東路上,串起士林常民生活的街區想像,從其可觸碰之結構紋理連結至士林在地家族百年史的可閱讀性。
這棟建築之資訊尤以次男郭琇琮的故事為主體,取重日治末期至民國期間,政治與社會運動之關係,文獻資料以白色恐怖受害者之家屋視之,其實還有其他家族成員之觀點,平衡而論總和之觀點,仍以郭坤木與此家屋之關係為重。家屋主人因勤學而崛起與其財務管理專業有成,成為士林銀行界之代表性人物,日本時代出版之《臺灣人士鑑》推崇其成為士林仕紳。
郭坤木家族之敘述,於近代多採用郭琇琮之妻林雪嬌(後改名為林至潔)之敘述,其一內容為「郭坤木之父甚至參與了殺害六名日本老師的『芝山巖事件』,事件後全家至艋舺避禍。」經跟郭家長輩之確認,並無參與此事,因誤傳也甚感困擾。
後記:郭坤木宅成為市定古蹟
士林區在2018年開始實施「士林再生計畫」,啟動在地建設,也意味有許多老屋或遺跡空間將改變,隨著2020年開始,疫情影響在地商鋪經營,士林新與舊交會之時,士林郭家祖厝於2021年10月25日,經臺北市文化局舉行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出席18名文資委員一致同意郭家祖厝具有重要建築與歷史價值,通過指定士林區大東路54號為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