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三期】未盡的旅程──林語堂的世界地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1/013
◎黃皓天
「旅行的真正動機應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世界地圖
2020年未,林語堂故居著手規劃次年度的十月特展,當時確定主題為「老房子裡的那些人——故居側記」;計畫收集、採訪、編纂在林語堂仙逝後,其遺產「林語堂故居」成立過程至今以來,與這幢老房子有所聯繫的人們,所發生的故事與回憶。然而,2021年春夏交際,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故居閉館2個半月,使原先規劃的特展進程被嚴重干擾。直至本年七月底重新開館後,我們決定把原先的計畫延後至次年進行,並重新構思十月特展,對於這次的展覽由來,是來自於故居館員同仁們,從2020年初全球爆發疫情而來最想做的事情。
「旅行」
對部分人來說,旅行是暫時離開熟悉的地方,放鬆心情的良藥,出門終究要回家的;也有人想探知世界的角落,夢想尋找地圖上尚未出現的小島,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有人藉由旅行逃離某地,重新整理自己的靈魂。當然,也有人一生都在旅行,此生都在流浪的途中。更有人形容人生就是一場未知的旅途,不知道會往哪兒走,不曉得自己身在哪裡。無論如何,旅行是你我的生命裡,既日常也非日常的相遇。惟疫情叩門,僅能回味最後一次出遊的回憶,漫長地等待下一次的遠行。
展覽手冊與展場一隅
這次的十月特展,我們將展示林語堂的一生旅途,語堂作為一代知名國際作家,除寫作以外,一生遷移不斷的他,從十歲開始離開家鄉褔建板仔,青壯年時到上海北京,更遠赴歐洲、美國攻讀碩博士學位,其後人生三十餘年旅居海外,遊歷天下。直至晚年歸根台灣,也因其極高的語言造諧與文學成就,受邀至世界各地演說。觀其一生,語堂的腳步從未停下,足跡遍佈全球。
人類天性追求自由,我們以旅行尋回本質,以流浪親近自然,我們可以說,語堂是名符其實的「流浪者」,在《生活的藝術》裡他提倡「流浪精神」: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囁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絕不知道他往那裏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今年林語堂故居《未盡的旅程——林語堂的世界地圖》,將介紹他曾到訪之處及所發生的故事,展示語堂的生命之旅,透過他東西文化的視野以及流浪精神,即使我們現在離出遊仍遙遙無期,也可與語堂一起品嚐旅行之樂。
展覽資訊
  • 未盡的旅程——林語堂的世界地圖
  • 展期:10月20日(三)-11月28日(日)
  •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141號 林語堂故居
  • 電話:02 2861 3003
  • 週一休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81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
大龍峒保安宮為台北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取其「保佑同安」之名,自18世紀初漢人墾拓逐漸形成聚落,傳統節慶活動歷久彌新,每年舉辦之保生文化祭及三年一科繞境踩街,看見台北老傳統。大龍峒金獅團團長同時也是2012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主李世澤,面對技藝與記憶失傳的憂慮,串聯社區記憶及連結學校傳藝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莫使大地赤裸,勿讓綠野生瘡。──陳定南 我希望台灣不要只有一位陳定南。──資深文史工作者黃瑞疆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內湖平原老村落的形成,恰以山、河之間而居,形成山腳聚落,而其知名近山忠勇山之金龍禪寺,於1953年竣工,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從荒地逐漸成為內湖在地信仰與名勝。
近年台灣登百岳成為顯學,行政院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全面優化森林步道。年輕登山客正磨拳擦掌挑戰百岳,「17Jump旅遊攝」小皮與小蛙兩位登山部落客老師帶領還沒勇氣登上百岳之路者
大龍峒保安宮為台北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取其「保佑同安」之名,自18世紀初漢人墾拓逐漸形成聚落,傳統節慶活動歷久彌新,每年舉辦之保生文化祭及三年一科繞境踩街,看見台北老傳統。大龍峒金獅團團長同時也是2012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主李世澤,面對技藝與記憶失傳的憂慮,串聯社區記憶及連結學校傳藝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莫使大地赤裸,勿讓綠野生瘡。──陳定南 我希望台灣不要只有一位陳定南。──資深文史工作者黃瑞疆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內湖平原老村落的形成,恰以山、河之間而居,形成山腳聚落,而其知名近山忠勇山之金龍禪寺,於1953年竣工,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從荒地逐漸成為內湖在地信仰與名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家金英夏的散文集《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深入解析人類旅行的原因和意義。透過個人經驗和反思,他呈現出旅行與內心世界的交融,讓讀者思考自己旅行的理由與生活的課題。文章不僅展示了旅行的啟發,還探討了故事與人生的關聯,深入人心。希望能激發讀者的靈感與思考。
Thumbnail
流浪的夢土 歸去哪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午夜從孩提時開始   流浪的夢土 今夕這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成長不停變換場景   流浪的夢土 止息在我永恆的家 走進夢裏流浪已將成為過去   學庸2006.09.12/17:06 作品號03-0313-03
Thumbnail
吟遊詩人總是在旅行途中,無論是虛構的世界還是真實的冒險。每次旅程都是一次機會,學習新事物、鍛鍊技藝,或者是淬煉心靈。然而,人們願意讓忙碌的生活佔據所有空間,直到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忘記了四季變幻的美好。於是,人們尋找吟遊詩人,希望能夠重新感受四季的美妙,拓展自己的世界。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劉刖 | 要生活,更要浪漫。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居住台東的自由工作者 踏過台灣各地後,選擇到台東旅行。 東漂後也開始關注青年議題、農村旅遊、食農教育等議題。 旅行臺灣,期許在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旅人, 我們看見世界,然後過度,遇見生命,然後釋懷 踏過台灣各地地區後,在112年選擇到台東
Thumbnail
旅行對我而言,是把自己置放到另一個不屬於現實生活的空間,用力打開感官去體驗未知帶給我的各式饗宴。 我向來不對旅行抱有特定的期待,也很少做太多的計畫,為的只是讓自己在出發的時候保持思緒的澄澈,以一種不帶偏見的姿態去親身感受。 也因為向來以平常心去面對旅行這件事,所以我很少在旅行中感到失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靈魂來地球一趟就像到新大陸探險,猶如玄奘到天竺國取經,有其目的和風景。   人生每一件事物都充滿新奇挑戰,吃飯走路、知識技能、人際相處、旅遊朝聖,對我來說,想做的每件事都像探險。   護理師轉型為身心靈療癒工作自營者, 2年來的基礎讓我越來越接近自己,也更了解市場及自身不足之處,很高興自己堅
Thumbnail
當疫情使世界隔離,尋找旅行的勇氣成為許多人的訴求。作者回憶起旅行的樂趣,並回想李欣頻老師和旅行界的朋友,讓自己重新找回追尋世界的目的。這篇文章以內心掙扎與尋找勇氣的過程為主軸,值得分享。
Thumbnail
作家金英夏的散文集《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深入解析人類旅行的原因和意義。透過個人經驗和反思,他呈現出旅行與內心世界的交融,讓讀者思考自己旅行的理由與生活的課題。文章不僅展示了旅行的啟發,還探討了故事與人生的關聯,深入人心。希望能激發讀者的靈感與思考。
Thumbnail
流浪的夢土 歸去哪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午夜從孩提時開始   流浪的夢土 今夕這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成長不停變換場景   流浪的夢土 止息在我永恆的家 走進夢裏流浪已將成為過去   學庸2006.09.12/17:06 作品號03-0313-03
Thumbnail
吟遊詩人總是在旅行途中,無論是虛構的世界還是真實的冒險。每次旅程都是一次機會,學習新事物、鍛鍊技藝,或者是淬煉心靈。然而,人們願意讓忙碌的生活佔據所有空間,直到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忘記了四季變幻的美好。於是,人們尋找吟遊詩人,希望能夠重新感受四季的美妙,拓展自己的世界。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劉刖 | 要生活,更要浪漫。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居住台東的自由工作者 踏過台灣各地後,選擇到台東旅行。 東漂後也開始關注青年議題、農村旅遊、食農教育等議題。 旅行臺灣,期許在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旅人, 我們看見世界,然後過度,遇見生命,然後釋懷 踏過台灣各地地區後,在112年選擇到台東
Thumbnail
旅行對我而言,是把自己置放到另一個不屬於現實生活的空間,用力打開感官去體驗未知帶給我的各式饗宴。 我向來不對旅行抱有特定的期待,也很少做太多的計畫,為的只是讓自己在出發的時候保持思緒的澄澈,以一種不帶偏見的姿態去親身感受。 也因為向來以平常心去面對旅行這件事,所以我很少在旅行中感到失
Thumbnail
「逍遙園」一名有著兩種說法,一為出自釋迦牟尼的偈語:「被無明汙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有我、法二執者沉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指的是「解脫」之意,二則為反映出大谷光瑞渴望自由奔放的生活,過著絕對自由、不被世俗事物束縛,所以稱為逍遙園。
靈魂來地球一趟就像到新大陸探險,猶如玄奘到天竺國取經,有其目的和風景。   人生每一件事物都充滿新奇挑戰,吃飯走路、知識技能、人際相處、旅遊朝聖,對我來說,想做的每件事都像探險。   護理師轉型為身心靈療癒工作自營者, 2年來的基礎讓我越來越接近自己,也更了解市場及自身不足之處,很高興自己堅
Thumbnail
當疫情使世界隔離,尋找旅行的勇氣成為許多人的訴求。作者回憶起旅行的樂趣,並回想李欣頻老師和旅行界的朋友,讓自己重新找回追尋世界的目的。這篇文章以內心掙扎與尋找勇氣的過程為主軸,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