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個人來到世間一遭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課要學習、要完成,對我來說會不會是孤獨?
一個人,無論是走在路徑清晰的山林,或是迷失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街頭——自由或惶恐,悠然或失措——終究我無法發自內心全然的喜愛這種感覺,擁抱孤獨享受寂寞。
就算不熱愛喧鬧,可也不想總是一個人,尤其是乍從歡樂的世界返回時,孤獨感還是會狠狠地吞噬著自己。
世事很難兩全其美,多的是比較之後的權衡選擇,不管是自己主動的選擇或不得不的接受,都必須承擔最終的結果。因此,如果不想太多地涉入人群,應對紛鬧繁複的人際,孤獨就成了我必須承受、學習的功課。得與失之間只能尋求平衡,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這道理我明白也接受,可是如果連生命中層層篩過僅存的少少的在乎的人都不能有温暖的對待,那心還是會有被拒絕、拋棄、撕裂的痛苦。
為什麼這麼害怕被欺騙?為什麼這麼討厭被放鴿子?為什麼當自己的善意不被感覺、看見時會這麼受傷?為什麼決定了簡單生活還是無法把人情冷暖視如清風淡然?在心理學解釋,可能是兒時留下不被在乎的創傷,也可能是仍舊沒走出前一段婚姻的陰影?當一不小心再碰觸傷疤就會有錐心刺骨的痛。或者根本就是活到這把年紀還是不夠自信、不夠獨立堅強,生命無法自洽地圓滿?
怕被欺騙,一方面是懶,懶得耗費心力追索真相,一方面是笨,笨得不懂如何抽絲剝繭。希望身邊的人都可以簡單透明,追根究底是自己不成熟的期待。記得兒時常常在媽媽允諾出門旅遊時興高采烈準備行囊,卻被當頭潑下一盆冷水,在分不清父母說話真假的孩提時候,只能哭著喊著回房間,就算覺得委屈生氣鎖上了房門,還是要承受房門外霹霹啪啪的責罵聲。前夫呢?不論是約定時間後的放鴿子,還是根本不允諾的冷漠,一次次的受傷讓自己更害怕受傷,除了黯然接受,還要強迫自己必須更堅強。
第一個說法也許是可能的歸因,但就算是真實也無處討回公道,甚至還有卸責推諉的心理。勇敢直面自己吧!經歷痛苦還不能長出智慧豈不真正可悲!接受第二種說法才能從根本上產生改變,無所推諉自然很辛苦,但如果想真正地強大別無選擇,而這揭開傷口重新結痂的過程我必然必須面對孤獨——安安靜靜的一個人內心卻是豐盈滿足。
無論是獨自蝸居琴書相伴,還是鼓足勇氣探索花漾世界,都必須有自得快樂的能力,與其期待別人的相知相伴不如展開雙臂擁抱自己,即使沒有陶醉的呢喃軟語、沒有震顫蕩漾的激情,雙臂使勁環胸還是能讓單人床被裡多一些溫暖。
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心情不是三五年,也許得是三五十年,當有一天夏日午後我能領略小孩嬉鬧瓜果攀藤、小狗汪汪飛蟲翩翩都與我無關,這門孤獨的功課應該就算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