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推薦扎西老師翻譯或開設的課程(前兩課程皆由扎西老師翻譯)。
佛法淺述
佛法的目的
斷除煩惱、解脫輪迴。
方法
「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只有空正見能達到解脫,其餘一切修持都是為了獲得空正見。方便與智慧,方便是為了達成智慧,六度中的五度都是為了智慧度,如沒有智慧攝持,其餘方便依舊是輪迴的因。
面對煩惱有調服與斷除兩種方法,例如不淨觀、白骨觀、慈心觀只能暫時調服煩惱,只有空正見能斷除煩惱,斷除俱生我執。
空正見、無我慧
無我:
- 破除常、一、自主的我。
- 破除諦實有。
- 破除自性有。
緣起—依他而起:
- 依著因緣而生起。
- 自續派—依著支分而形成的法。
- 應成派—依著分別假立而形成的法。
理路
辯經理路很接近集合學的概念,例如:現前知的定義是「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明知」
經部宗:
- 現前知≡已離分別∧不錯亂的∧明知
- 量≡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 現量≡現前知∧量≡已離分別∧不錯亂的∧新的∧不欺誑的∧明知
唯識宗:
而不同宗義課本所安立的定義也有所差異,但了解同一名相,在不同宗義中的定義,對於了解經論,或別人是以什麼宗義的角度在論述,是非常有幫助的鑰匙。
佛法反思
輪迴
- 佛法建立在輪迴成立之基礎上,而輪迴建立在身與心的續流是不同的基礎上,也就是物質的因是物質,意識的因是意識,但意識存在嗎?
- 渦蟲、海星有意識嗎?如果有,那分裂後的個體是怎麼產生意識的?在分裂的過程哪個時間點產生第二個意識?
- 如何判斷某物是有意識的?那些是有情?狗有意識嗎?蚊子呢?草履蟲呢?單細胞生物呢?
- 證成輪迴的四個理路,應該只有回憶先行較能說服一般科學論證的人,但同樣用理路,有人會輪迴不一定周遍每個人,那輪迴只能依靠相信嗎?
-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而苦苦、壞苦的所依是行苦,也就是說如果輪迴不存在,那自殺是解決苦諦的最佳方式,直接達成無餘涅槃(以究竟三乘觀點),也就是說輪迴反而成為活下去的理由,但這是否成為卡繆所謂的哲學性自殺:在繼續肉體生命的同時,給生活設置了一個希望,比如傳統的基督教信仰或者是其他帶有神聖色彩的目的,用逃遁的方式來躲避生命的荒誕和人生的無意義感。
業果
業,未造不會遇、已造不失壞,如果是必定的結果,那是否會落入宿命論、決定論?就像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但決定蝴蝶輕拍翅膀的果,又是由過去的事件為因所導致。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行為,是由過去的所有事件所導致,並不存在變化的可能性,世界時間線只有一條,任何事只能必然發生。
就像牛頓運動定律能算出未來的某時間點的結果,如果宇宙定律真的被找出來,那也就表示未來是決定的、可計算的,那可能得出:
- 宇宙是真實的,未來像劇本一樣是固定的,人沒有意識
- 宇宙是虛擬的、可計算的,人有意識的可能
例如如果大數據預測準確率達到九成,那有可能:
- 沒有達到十成是因為數據資料給的不夠多,如果不只透過網路紀錄資料,還加上身體每天接受到的資料紀錄分析,如能達成必然一致的預測結果時,人則是機械性的、無意識的。
- 其餘一成是意識參與而造成的預測偏移。
理路
唯識、中觀問難
- 每個人看一瓶水都是不同的,那是代表有很多瓶水嗎?
以這問題,提問者已預設「其他人」不是由習氣產生,也就是推論到最後,宇宙其實可能只有一個人,其他人是由習氣所產生,就像其他所有人、事、物都只是電影影像,只有一個人在看,並自言自語以為能跟影像互動,雖然唯識應該不承認此觀點,但也不能排除這觀點的可能性。
- 夢中殺人算犯戒嗎?
以這問題,提問者已預設現實不是夢境,如果在夢中殺人,那在夢中的確犯戒,醒來回到現實則不算,但怎麼確認現實不是另一層夢境呢?
- 名言有,勝義無。以中觀應成而言,承認世俗一切存在,但在勝義中無自性,有點像網頁上看得到圖片,但切到網頁原始碼則只能看到程式語言,看不到圖片,雖然以這個觀點可以接近最自洽的解釋佛經,但下部宗也會認為加上簡別是超譯佛經,而其他派也會有「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實成空。」的問難。
存而不論
「存而不論」,意即對一切可疑之事予以擱置,存而不論,不作判斷。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其步驟如下:
- 擱置自然態度,將自然態度所設定的自然世界,即在我面前立即呈顯的外在世界,以及我的意識均予以擱置,放入括弧。
- 中止判斷,對一切存在於時空之中的事實存有既不加以否定,也不作任何判斷。
- 排除自然之知;既然中止對自然世界的判斷,也就不再接受任何自然科學之知,只能將這些知識放入括弧。
- 轉而採取現象學態度,一面澄清自我意識,一面直觀事物本質。此時在排除經驗因素後剩餘不可再排除的純粹意識或意識在其自身,即所謂現象學的殘留。
很多事情,如果問到「法爾如是」,也就是預設值為何是預設時,懷疑預設本身,雖然重要,但從另一層面而言也不重要,例如認為感知的一切為真,但感知所使用的感官本身會有問題嗎?狗眼、人眼、昆蟲複眼中哪個感知是客觀的?最終沒有絕對客觀只有相對客觀,但對可以看、可以使用眼睛而言並不重要,或許佛法理論的探討雖重要,但在佛法有用的層面而言則不重要,也許輪迴只是讓人活下去的幌子,涅槃只是讓人產生目標意義的動力,也不能排除這可能性,引個語錄作為總結。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