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開悟

大乘佛法的開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大乘佛法的開悟,謹以般若經典之《金剛經》為例說明。

即菩薩須發菩提心度眾,以付出為本懷,而實無眾生被自己滅度,如是而修持戒與布施,忍辱與懺悔,讀誦經典,努力行善,放下四見,不生法相。即是說:若有成就,當應以「六如」而觀,以「有為法」來看待,沒有執著。

過程中,發心菩薩要整合凡聖兩重觀點:達到不退轉的階段與獲得中道的正見,這條大乘之路,包含五十二個菩薩名目的智慧與功德。

為甚麼菩薩度眾而無視生死苦海?不以度眾有成就而解脫!而且,反以「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甚麼理由?

對修行人來說,「生死」是一個難題,是一個困擾,使人不安。

超越相對,即不以追求成功為得到,反以不居有功而放下,放下才是得到。

放下功德,不貪有功有德,不以涅槃為究竟。大乘佛法是以「無智無得」來說明菩薩是依般若法門而心無掛礙。

換言之,凡夫追求大乘佛法,目的為何?倘非以菩薩為志願,而以人天為目標,則大乘佛法反而變得庸俗。

然則,開悟的智慧為何?大乘的法空,即連神聖莊嚴的法相也可以放下,回到生活上來體會與實踐,因為道不離日用,不必有法相的負擔,才是智慧,這是平凡的偉大處。

總結而言,小乘佛法對生死的開悟,是斷此岸的煩惱與得彼岸的涅槃;至於大乘佛法,則是明白生命的意義是回到生死中種種的面對與學習,不逃避生死,不畏懼生死,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厭世,生死智慧在生死中體驗與鍛鍊,稱為「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法的開悟。




avatar-img
胡健財的沙龍
5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空性」的把握。在佛法中,智慧被視為達到開悟的關鍵要素。智慧的目的是消融對自我的執著,這意味著超越個人的利益和觀念,並尋求更高層次的境界。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空性」的把握。在佛法中,智慧被視為達到開悟的關鍵要素。智慧的目的是消融對自我的執著,這意味著超越個人的利益和觀念,並尋求更高層次的境界。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