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 (LinkedIn) 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社群網站,是一個為專業人士打造事業人脈的社群平台。領英帶來最大的變革,就是用互聯網上公開連結的方式,取代了傳統式的交換名片,讓公眾對自己的社交圈和商業人脈一覽無遺。由於建立關係的,都是和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人士,所以近幾年來也成為各家公司人力資源招聘的主要來源之一。
領英和其他社交平台最大的區別是,這裡所有的個人資料都是公開非匿名的,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職涯履歷,學經歷,專業能力,在某家公司待過的時間,做什麼職位寫得一清二楚。上傳的內容其實就和個人簡歷( Resume )差不多。
由於領英的定位相當明確,想找工作的,想拓展事業人際社交圈的,還有想包裝自己專業行象的,都會主動提供正確的資料在平台上,難怪領英連續幾年都被評為可信度最高的社群媒體。 在這平台上商機無限,公司要建立國際品牌形象, 要招聘;個人要找工作,經營個人形象,要拿專業課程,這個平台都提供免費或付費服務。微軟在幾年前就併購了領英,應該也是看好它的商業模式前景。
對於暫時沒跳槽意願的我,上這個平台的使用率或停留時間卻是不高,原因也剛好和領英的定位有關。領英上同儕發佈或分享的新聞和文章,雖然主題宏觀,內容高深,卻缺少了些吸睛的元素,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匿名的網軍恣意留言,缺少了些娛樂戲劇效果。每天朝九晚五後,還得集中思緒才能消化這些真知灼見。所以除了偶爾接到新朋友要求連結,或者想看同事跳槽到哪個新公司,上這個網站多處於被動模式。
這天在酷熱的週末下午,隨便整理郵件,看到有人從領英發來的連結邀約,就點進網站看看這新同事什麼來頭。突然間看到許多朋友都在點讚轉發同一個個人簡歷,我隨眼一瞄,霎時注意力立刻提高起來。不得了!這個人的經歷,可是涵括了矽谷五大科技巨頭,也是俗稱的FAANG,包括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和谷歌(Google)。這五大科技公司,不但是美股科技投資人的愛好,稱之為尖牙股, 也是在矽谷工程師躍躍欲試的大公司。雖然進任何一家FAANG公司不表示是最厲害的人才,但能同時擁有五家完整的資歷,全矽谷好像除了他絕無僅有。到底是何方神聖擁有這麼傲人的經歷呢?
這位仁兄叫
Len Markidan, 姑且稱之藍馬哥,除了他現任的公司較不為人所知, 他在五大FAANG公司似乎都擔任過極重要的角色,讓大家見識一下他顯赫的
來歷吧:
他這看似宇宙超級無敵的資歷,立刻造成社群平台的轟動,不但有十六萬多的反應(reactions),還引起了超過二千多個留言,這在領英算是破表的紀錄了。不知是否居於又好奇又嫉妒的心態,開始有專業人士寫評論了。只見前幾個留言的人,抱著懷疑心態及不信任的居多,有一位資深科技架構師出來開了第一槍 : 「他所有的資歷加起來是85年有兩個月,這可能嗎?」另一位數學不錯的軟體工程師也立刻跳出來說: 「那麼說來他已經超過一百歲嗎?太好笑了(LOL)」。 接下來另一位軟體架構師也補充證據證明錯誤,「當然不可能,你看他第一個工作是2002 年才開始。」我剛開始對這些用數據說話的工程師兼偵探論點持開放態度,再加上自己忝為FAANG的一員,竟對這大有來頭的大人物毫不知情,他的資歷是典型的“好的難以置信”( too good to be true),想必他的資料絕對有問題。於是我加入了這些邏輯思維一流的工程師同一陣線,繼續除蟲過程 (debug) 。
陸續的留言,有人發現了他在臉書和谷歌的時間是同時進行的,又有人指出他每個資歷都只有開始時間,沒有結束日期。就在輿論的審判幾乎要把這個人歸為詐欺犯時,這時進來了另一種聲音。一位應是辛勤工作的軟件工程師説:「搞不好他是個多重任務處理者(multi-tasker),我也屬於這種類型。 」(趁機往自己臉上貼金) 立刻有人加入這暗無天日勞動派,有一位F先生用悲情又炫耀的口吻說,「生活有時是艱難的 ( life is tough sometimes)」,據他的親身經歷,最高紀錄同時應徵了十八份工作,又在兩家公司同時打工了一段時間。我不由得豎起我的專案經理耳朵,就像主持會議,討論問題的根源時,每個自信滿滿的組員,都會用數據來證明他沒錯,到底誰要負責,就靠自己的智慧判斷真偽了。
就當大家紛紛用數據分析作推論時,突然有一位念工商管理的大學生給了完全不同方向的評論,她説道:「如果你仔細讀他的履歷,你就會了解他只是開了一個高級玩笑。」此話一開,所有非理工專業的人,馬上用策略式的的思維開始進場發表高見了:
「許多人都不擅長聆聽,而急於加入意見。」
「有人說別從一本書的封面臆測書裡的內容,這個完美教材證明了這一點。」
「大部分的人都善於過早下結論,再去找蛛絲馬跡來證明和辯論。千萬別躁進,和你的本能做反抗。」
領英果然是專業人士的擂台,即使留言角度不同,意見相左,大家還是保持優雅風度,高手過招點到為止,畢竟凡寫下的必留下痕跡。
到底藍馬哥的FAANG簡介寫了什麼呢?來仔細研讀一下吧:
廣告目標 (Advertising Target) — 臉書
- 因擁有@edu 電子郵件地址而被招募為早期用戶 (Recruited as early user for my experience with having an @edu email address)
- 榮獲2006年 3 月瘋狂上架”臉書豆豆”獎 (Received a “Facebook Beanie” award for performance in 2006 March Madness bracket)
- 持續被富比士五百企業,如三星,寶鹼和威訊鎖定目標 (Consistently retargeted by F500 brands such as Samsung, Proctor & Gamble, and Verizon)
金牌會員 (Prime Member) — 亞馬遜
- 七年內訂單率增加 823%(Increased order volume by 823% over 7 years)
- 研究廣泛產品目錄,涵蓋從床單到貓糧的各個部門 (Researched diverse product catalog, spanning departments from Simple human bed liners to cat food)
- 訂期使用客戶網站提供產品質量反饋(Regularly reported on product quality using review portal)
尚未認證的維修服務天才(Uncertified Genius) — 蘋果
- 為居住各地的家庭老年成員提供遠程技術支持(Led remote tech support for older family memb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 連續三年保持 Siri 理解率超過 55%(Maintained Siri comprehension rate of over 55%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 曾延遲軟件更新超過 8 個月(Once put off a software update for over 8 months)
客戶經理 (Account Manager) — 網飛
- 負責管理(和支付)分佈全球的五個家庭成員共享帳戶(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and paying for) account shared by 5 globally distributed family members)
- 使用 Roku 遙控器輸入密碼以高於 48% 的準確率超過市場基準(Exceeded market benchmarks by typing password using Roku remote with 48% accuracy or greater)
- 多年使用者收到已看過的電影推薦(Multi-year recipient of suggestions for movies I’ve already watched)
數據來源 (Data Source) — 谷歌
- 負責管理經由數種經由個人數據(包括搜索、Gmail、地圖等)而獲利的產品(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submissions of monetizable personal data)
- 診斷解決日曆同步問題(Troubleshoot Calendar sync issues)
- 輸入自己名字在搜索引擎上獲得第一排名(Received #1 ranking in Search for my own name)
逐句唸完,一目了然。原來藍馬哥的資歷,和科技產品使用者的普羅大眾,相差無幾。但人家不愧是首席行銷長(Chief Marketing Officer),一個別出心裁,謔而不虐的的巧思,不但他自己爆紅,領英流量衝高也上了新聞。這則簡歷對藍馬哥和領英創造了雙贏局面。而我花了比平常十倍的時間瀏覽, 看了行銷奇才的創意,再看看自己呆板無亮點的簡歴,決定也來化腐朽為神奇。想想個人在日常生活最常擔任的有如下角色:
- 拉拔孩子長大的媽
- 坐在副駕駛座的嘮叨老婆
- 邀約朋友吃飯聊八卦
東施效顰後,我的專業技巧升級如下:
- 持之以恆的全方位人生導師(Perseverant and hoslistic lifetime talent trainer)
- 輔助校正行車導航系統(Auxiliary car GPS to calibrate and improve routing accuracy)
- 培育環境,讓團隊有正面思考及參與感(Cultivate and enable teamwork with positivity and collaboration)
頓時感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提高了不少,這的確是往專業人士邁進的一次經驗學習 (lesson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