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植物總需要肥沃的土壤滋養才能長大,同理,學生也要在一個情緒氛圍、社交良好的環境下,才能健康的學習,茁壯成長。
黃春木老師,有著略顯花白的頭髮跟溫暖的笑容,人如其名,上課時總能讓教室內如春風化雨、草木齊生,「穿越」分單元、分科目跟冊別領域的限制,時不時「超展開」課程內容,讓教室內的學生抬起頭,從討論中創造自己的知識,從提問反思中鞏固學習並整合知識。
我自己分三次才完整讀完黃春木老師的大作,這本
《專題探究教學力》稱其大作,一點也不為過,一來是本書有方法,亦有理論依據,知識量龐大,二來有國際課程又有在地教學案例對照,將近20年美、歐、日、澳課程理論方法歸納其大成,是花時間沉澱整理的心血結晶,三來則是帶著自身疑惑閱讀,黃春木老師都一一為我解盲,像是:
「指導專題探究與實作,就是在指導小論文嗎?」(表16.2、表17.1有解答)
「學生要能夠完成專題探究,前提跟基礎需先具備什麼?」(圖9.1、9.2有解答)
「如何規劃學習任務給學生,才是有效的檢核學生的學習跟反思呢?」(圖8.3、表10.3有解答)
其實專題探究真是門軟能力、硬功夫,既具備跨域統整的大概念與高層次思考,卻又是需要反覆打磨、花時間歸納才能推導出來的學習流程。能有此書,對教育現場的一線老師能有檢索、對照的工具書,有根有基的打造專題探究,肯定是一大福音。
老師閱讀前,不妨問問自己:
▌當老師為了專題探究找來自己碩士論文研究法,希望學生學會時,到底是在幫助學生培養創造自己知識的能力,還是僅僅是提供資訊要學生吸收呢?
▌老師是否為學生多做那些,本來應該由他自己完成或查閱文獻,同儕討論即可完成的事情呢?
▌在整學期的學習流程設計中,老師是否努力培養學習者的正向感受,幫助他們克服可能存在的恐懼,激發對專題探究的好奇與愉悅感呢?
其實,專題探究的學習應該是創造,而不是消耗,只有學員主動創造時,才能獲得學習的果實,被動從老師提供的資訊與經歷擷取隻字片語,並不等於專題探究,只有以小概念為本,留時間讓學生主動創造自己的知識,才能落實跨域的學習。
我敬佩黃春木老師「教的愈少,學得愈多」的實踐精神,
因為少,所以要有明確的目標;因為少,就必須去除不必要的多餘;因為少,就得專注把有限精力集中一處;因為少,更要懂得節制,正如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過的:「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與黃春木老師專題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的核心概念不謀而合,真心推薦這本
《專題探究教學力》經典書籍,讓每位學生皆能習得專題探究這門軟能力、硬功夫。
筆者為英國博贊亞洲心智圖法授證輔導師,AL加速式學習法認證,專欄作家,兩屆金鐘獎入圍廣播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