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後已過兩周,我仍無法確認怎麼寫才能表達內心對這段歷史的遺憾。觀閉後查找資料,想起某些片段仍熱淚盈眶,我知道不僅僅是這幾周,「她們」將永遠留存我心中。慶幸自己身處在可回顧這段歷史的年代與地方,更體認到「政治」不僅限於選票,它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牽連著我們每個選擇,而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改編自曹欽榮口述書籍《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的電影作品,本片於 2022 年上映,背景為 1954 年發生在綠島的「綠島再叛亂案」,又稱為「獄中再叛亂案」及「綠島屠殺事件」。講述一群通過《懲治叛亂條例》被押送到綠島的思想犯在各種感化教育下的掙扎與苦痛,以及他們因不願參加「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而遭受不人道對待的故事。
本部電影以女性做為歷史片主角,是我之前甚少接觸到的方式。故事主要圍繞在三名女性上,看似柔弱卻比誰都堅毅的杏子、不安與混亂中的強心針嚴桑,以及不得已而選擇冷漠的陳萍。大家對思想犯的印象是什麼呢?我在進電影院前,腦袋浮現的是《返校》中張明暉老師,溫文儒雅的男性形象,然而《流麻溝十五號》徹底顛覆了我對思想犯的刻板印象。或許以女性來刻劃這些故事,更能凸顯那年代對一切的隱忍。看似比男性嬌弱,但片中她們不分年齡,比誰都堅強、果敢、負責。
每個人被帶到島上的原因都不同,唯一共同點是這些原因都不能構成犯罪。然而那個年代,一旦黨認為你有罪,你便是有罪。懷著這些莫須有罪名而感到屈辱,踏上「火燒島」後便與外界斷開,這時候更體會到資訊自由流動存在的必要。看著片中她們悄悄交換報紙,如履薄冰只為換得消息,一點點連結便是支撐她們在火燒島的信念。寫到此,我同時想起了嚴桑與陳萍。嚴桑不僅取得也會擴散,她讓信念在群體中流動,即便面對嚴刑拷打或與兒子分離的思念,她仍堅信唯有透過外界傳遞進來的信念能帶大家脫離苦痛。相對嚴桑的積極,陳萍則較於隱晦。表面上冷酷到難以接近,在獄友央求她將書信帶給隊長,她仍默默收下並呈上。或許一開始大家只能感覺陳萍的格格不入,但陳萍的故事必須看到後面,好比即便說不出口也在許多細微之處守護杏子,好比忍辱負重僅為換得與妹妹的聯繫。親友存在是支撐她的唯一能量,每個人到火燒島都有著說與不說的苦衷。資訊之於兩個女人有著看似截然不同,實則殊途同歸的意義。
在那座島上,他們不允許思想犯們獨立,甚至不允許他們成長。片中嚴桑教授杏子英文,最初目的是讓她透過聖經安撫不安的心。在潛移默化教育後,杏子從對自己為何被帶到島上沒有太多想法的單純,到最後憑藉嚴桑傳授的信念撐過被關碉堡的艱困時光。我覺得杏子在這部電影中成長最多,也是透過一步步刻畫,引領著觀眾們的重要角色。我們在踏入影院前,或許對這起事件一知半解,猶如剛踏入火燒島的杏子。隨著故事循序漸進,發展每個角色不為人知的辛酸,才對這個事件有更深的情感。比起嚴桑的萬能與陳萍的舞姿,杏子的繪畫則讓人感覺不顯眼。正因為特質不顯眼,我更能藉由杏子視角,感受他們身處火燒島的無奈。除了平凡的帶入感,我也從杏子身上理解那個年代的平凡並無法成為護身符,被判不需要原因,黨國體制的恐怖也會在最普通的人生中出現。杏子畫著在火燒島的一切,不只畫出了黨國體制下的苦難,也畫出了他們即使身處地獄也絕不屈服的決心。
在那個時代與那座島,沒人知道屈服或不屈服的後果,也沒人知道什麼才是最正確的。被脅迫著低頭、下跪、道歉或舉發等,層出不窮又令人鼻酸的環節,誰不是為大勢所困、為情所逼,即使深諳這麼做不會比較幸福的道理,也只能為了能多活一段時間而選擇。片中孕婦舉發嚴桑的舉動或許看來心寒,但我想會選擇看《流麻溝十五號》的人內心深處都可以理解她的不得已。
越寫就越心痛的電影心得,尤其想起嚴桑赴死前那抹微笑。即使片末的真實資料與畫面讓人難受,我也沒辦法立即離開影院,直到工作人員與贊助廠商名單跑完才離席。從「嚴為復審」、「應即槍決可也」這幾個字,以及被判死刑者的資料、照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他們何錯之有?只錯在出生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