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正在哭鬧的孩童,部分家長會以餵奶的方式進行安撫,使孩童養成含著奶瓶才能入睡的習慣,甚至對奶瓶產生依戀,但長久下來容易導致孩童患上早發性齲齒。
早發性齲齒,常好發於使用奶瓶習慣的幼兒,因此又稱為奶瓶性齲齒。先前文章有提到乳牙對於往後齒列生長的重要性,本篇將針對齲齒做說明,包含成因、如何預防、協助孩童戒掉奶瓶的方式,以及培養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
奶瓶性齲齒的症狀
奶瓶性齲齒多好發於上排牙齒,因孩童在使用奶瓶時,舌頭會抵在下排牙齒上方施力,不會直接接觸下排牙齒的狀況下,蛀牙機率因此較低。可以將進程拆分為前後期
發現牙齒表面上出現白色斑點,摸起來還可能帶點粗糙感,此現象稱之為脫鈣,為蛀牙的前兆之一。初期還不會有不適感,加上症狀較細微所以較難察覺,多半需要透過專業的牙醫師檢查才會發現。
此時原先的白色斑點會逐漸擴散至全口,顏色轉變為咖啡色或黑色的蛀洞,並造成牙齦流血、腫脹、口臭、發燒等症狀。
若在前期就發現病灶,後續可藉由牙醫評估後進行塗氟、加強清潔或飲食調整等,以阻止齲齒情況惡化;若置之不理,恐導致猛爆性齲齒(1年內增加10個蛀洞以上)、蜂窩性組織炎、恆牙長出順序紊亂等併發症,因此不可不慎。
親餵就不會患上奶瓶性齲齒嗎?
部分民眾可能認為若讓孩童以親餵方式代替瓶餵,就不會患上奶瓶性齲齒?其實不然。
當孩童口腔長時間浸泡在含糖或是發酵的醣類環境裏,例如母乳、牛乳、果汁、糖,皆含有不同成份的可發酵糖類;由於孩童的免疫力較低,成人口腔內的細菌也可能藉由共食、親吻等途徑傳染給孩童,進而導致齲齒。
因此照顧孩童牙齒健康,可以從調整餵食習慣以及口腔清潔做起。
如何改變孩童使用奶瓶習慣?
部分孩童會對於奶瓶會產生「分離焦慮症」,除了容易導致奶瓶性齲齒以外,還可能造成牙弓變形、上顎寬度變窄、齒列生長不正等狀況;以下則提供4項幫助孩童戒掉奶瓶的方式。
- 6個月大時,逐步培養孩童使用杯子的習慣
- 決定戒斷奶瓶後,前2-3週漸漸加水稀釋內容物,3週後改為只裝水,減少孩童對於奶瓶的吸引力
- 勿提供孩童空奶瓶做使用,在吸入過多空氣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胃脹氣或腹瀉
- 1歲後開始減少使用奶瓶的次數,如原先1天3次,調整至2次,再到1次,直至停用
若是在進奶瓶戒斷的過程中,孩童產生很大的哭鬧反應,發現孩童對於喝奶依存性強,(如果換水爆哭或是不給奶瓶的狀況下)孩童於睡前喝完後,做刷牙的動作,循序漸進調整
幫助孩童潔牙4步驟
- 尚未長出牙齒時,進食完先以沾溼的紗布輕拭孩童牙齦
- 冒出牙齒後則改用小刷頭的軟毛牙刷
- 若發現孩童排斥牙膏的味道,可先以清水清潔,以習慣刷牙的動作為主,適應後再加上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
- 當齒列逐漸密集後搭配牙線,清除齒縫間清除食物殘渣及牙菌斑
此外,也應培養定期至牙科診所檢查的習慣,牙醫師會依孩童的飲食習慣、潔牙習慣以及蛀牙狀況去做回診週期的建議,通常會落在3至6個月不等;檢查時亦會視情況去進行塗氟、溝隙填封劑等,並提供專業的照護知識,如氟錠建議攝取的劑量等。
孩童的牙齒質地偏軟且薄,更為脆弱,故蛀牙機率相較成人來說更大,加上孩童獨立清潔的能力弱,因此家長需要做到輔助清潔以及刷牙後檢查的動作,並將正確的口腔衛教知識帶給孩童,才是遠離齲齒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