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顧]「沒安全感不一定是你有問題?」心理師分享三個方法,舒緩童年帶來的沒安全感

2022/08/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沒安全感有時是一種習慣

「這不是你的錯!」沒安全感可能是一種「習慣」

  「雖然我們住在一起,但只要起床沒看到男友,我就會一直哭一直哭…很怕他離開我…我也知道他是去工作,但就是希望他能永遠都在我身邊。」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當心愛的人不在自己身邊時,會無法控制的胡思亂想,很害怕對方不愛自己,隨時可能會離開自己的心情?
  在諮商工作中,常常會談論到「在感情內容易沒有安全感」這件事情,每個人需要安全感是很正常的,關鍵在於遇到沒安全感時所反應出來的情緒與行為,都可能影響到與伴侶的相處,進入一個負向的輪迴之中,卡在一個既知道自己應該獨立,卻又忍不住依賴對方的困境裡,這樣矛盾的心情通常會一下子表示自己過得很好,一下子又傷心難過希望對方能撐住我們,讓對方覺得自己情緒陰晴不定,兩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很多知識與文章都告訴我們容易沒安全感能做些什麼!但在某些心理學觀點上,沒安全感說不定不全是自己的問題喔。
童年沒受到好的照顧,容易產生沒安全感的共依附關係

童年沒受到好的照顧,長大容易沒安全感,是後天造成而非先天個性愛亂想

  沒安全感最大的痛苦是「這筆帳到底要算誰的?」,很常有一個「模糊地帶」,會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太依賴,還是對方太白目?當事件因果與個人感受混在一起時,就很容易吵起來。比方說常訊息不回、跟朋友出去不報備等,討論時常會遇到:
「我又沒怎樣!只是在睡覺或工作,哪有辦法隨回?」
「我想要的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至少跟我講一下你要工作或是睡覺,讓我知道你在幹嘛就好!」,
「你這樣讓我壓力好大好像被監視,為什麼任何事情都要報備?我想要的愛情是自在相處沒有壓力」
「我要的只是你跟我講一下就好,沒有要監控你」
  這樣的溝通迴圈一旦開啟,就很容易把行為、個人感受、愛情期待、責任、生活信念等都混在一起而很難討論出共識,好像要有一個人負起全部的責任「問題就是在你身上」,讓兩個人壓力都很大!最後往往會得到「以後你要怎樣怎樣怎樣,不然就誰就要負責怎樣怎樣」訂立停戰條約的經驗,而這種禁區不可碰的模式,也容易讓兩個人相處時有隱藏的壓力,當壓力不斷長大到無法壓抑時爆炸,就成為分手的導火線,帶著滿身傷痛,繼續尋找下一個能給自己滿滿安全感的對象。
  心理治療會看待這樣的模式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發生,並嘗試切入容易沒安全感背後的核心主題「兩個人在一起是否能共同成長,分開生活時也可以各自獨立,達到共同與個人之間良好的平衡。」在此,就展開另一個觀點,為什麼我缺乏自信,一定要把兩個人綁緊緊才能安心,沒辦法好好發展自己的生活?
  於心理學這是一種「共依附(codependency) 關係」簡化來說,容易沒安全感很大部分是後天成長養成的,尤其在童年若整個家庭過得不太好,比如雙親有經濟壓力、酗酒問題、父母婚姻不美滿等,家庭裡的每個人無法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很容易全家人一起陷入悲情劇本,在悲情故事下須要共同依賴彼此,將為了某一位成員而活當成人生信念,慢慢失去發展自己人生的機會,就會在離家後繼續複製這樣的習慣,需要再找到下一個為了他而活的對象,這就是一種類似相互寄生的關係。
  因此,在尋找對象時就很容易遇到有照顧他人需求的人來照顧自己,表現上是我們沒有安全感需要被保護照顧,實際上兩個人一起建立出「為彼此而活」的黏膩互動,生活中塞滿對方的事情而沒有自己的生活或興趣,當某一方內心開始想成長往前走,尋找或準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把注意力從感情中移開時,就會擔心對方是不是不需要我了,對方往前走那我該怎麼辦?我自己一個人該做些什麼?我能去哪裡?長出很多對自己生命的迷惘,迷失在缺乏價值感與沒有生活重心之中。
  因此沒安全感不一定是兩個人誰有問題,而是我們存在一種舊有習慣把自己人生寄託在身上的寄生關係模式,而這個模式是從小到大由後天環境與重要他人一起建立出來的。
覺察、區辨、練習,都能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覺察、區辨、練習」三個方法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如何從共依附中慢慢找回自己生命的安全感呢?共依附最大的問題是「成人化兒童徵狀(adult-child syndrome)」最簡單來說自己內心的感受像小孩子一樣,常常感到失落無助,需要外界的人給自己依靠,讓他人規劃自己的生活。因此沒安全感未必是兩個人誰的問題,而是來自童年過往複製而來的習慣,可以試著透過覺察、區辨、練習來舒緩這些難受的感覺。
一、觀察自己的沒安全感是有事件引發,還是一種從小到大無來由的習慣
  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沒安全感來源是不是合理的,譬如伴侶消失兩天沒有回訊息,就會讓人擔心他在做什麼?人是不是平安的?是一種存在客觀事實並換成其他人都會合理產生焦慮的;反之若同居住在一起,知道伴侶要去上班不能陪在自己身邊而開始想哭,我們自己心中都知道伴侶去工作是為了維持生活,卻還是期待像童話故事般不用工作天天膩在一起,脫離社會常態的事實,就有可能是共依附習慣的影響。
二、區辨沒安全感而產生的行為合理與否
  共依附習慣會使人退化成小孩子,可以試著區辨在沒安全感時所因應的方式,比方說合理的狀態是伴侶超過約定的時間沒回訊息,能夠先理性瞭解發生哪些事情,表達擔心與自己的感覺,確認後再抒發情緒或討論未來該怎麼調整互動;反過來若伴侶沒回訊息,不管在哪個場合很容易情緒失控大哭,回到像孩子一樣的狀態無法思考被情緒所淹沒,伴侶出現後仍持續未恢復,就可能是共依附習慣,需要透過讓自己無助的樣子來吸引他人照顧自己,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
三、練習規畫自我生活的能力
  若常常受困在容易沒有安全感的迴圈中,需要伴侶為自己的生活安排,或生活目標只剩下黏著伴侶,缺乏生活目標或自我期待等,就能想想看回到自己身上,有沒有伴侶不在時,可以一個人做到,做起來是開心的,有成就感的事情?通常能從小一點的目標著手,比方說興趣、社群互動、或是技能培養等,以半年內能達成的小目標來練習把生活的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從中得到「成就感」,就像每個小孩當渴望成為大人,讓自己有再一次長大的機會,慢慢脫離共依附習慣的影響。
沒安全感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自己

「沒安全感」能成為找找回自己人生意義的契機

  沒安全感與被愛的需求有關,是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面臨的擔心,適當的表達需求能潤滑雙方的關係,讓彼此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但若被原因不明的沒安全感拖著走,就很容易消磨雙方的愛情存摺,愛久了自然疲憊不堪,也被生活瑣事耗竭。
  共依附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具有讓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功能,人只要相處在一起都會產生共依附是很正常的,但若共依附源自不愉快的童年而影響到與伴侶的相處,反覆複製悲情的生活經驗,就能練習區辨看看自己的容易沒安全感是怎麼運作的,透過覺察與規劃生活來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圖:蔡博堯心理師
文:蔡博堯心理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0會員
35內容數
心裡話很珍貴,慢慢地說、緩緩地說,好好的說,傳達給我們身邊重要的人,更是說給自己。共同探索人們心裡的酸甜苦辣,一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