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1859
《上山》片段截圖。版權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擁有,若有侵權,將會撤下。
紀錄片《上山》為導演陳耀圻的作品,19分鐘的影片裡,16mm攝影機記錄了台灣三位青年的一段旅程。西元1966年,在美攻讀電影學位的導演為拍攝畢業作品回台,結識眾多青年男女。《上山》便是導演跟隨友人黃永松、黃貴蓉、牟敦芾結伴登山的路程,錄下當時文青的生活樣貌,也記錄下他們的思想、觀點與夢想。
紀錄片《上山》是陳耀圻導演早期的作品,紀錄了三位青年男女「上山」的路程。其中出現最多的便是
美式元素,包括一直作為劇外音樂所出現的著名美國合唱樂團一一媽媽與爸爸合唱團﹝The Mamas & the Papas﹞的歌曲 《
California Dreamin'》
(沒錯,便是在電影《重慶森林》中時常出現的那首歌!)和一騎絕塵的美式轎車。但我們今天談及的並不是聽到就會讓人不自覺想搖擺身體的歌曲,而其中很容易被忽視,但卻極具象徵意涵的——三位主人公中穿著的牛仔外套!
服飾如同戲劇、小說一樣是種群眾記憶,通過它可以重現歷史文化的樣貌。牛仔外套首次出場是在三人接受導演訪問之時,黃永松身上所穿;而在上山的過程中,則由黃貴蓉穿著。
牛仔布料開始作為織品原料的年代,約是在於美國掏金熱的那段時期——大量的掏金者前往加利福尼亞,懷抱著希望與夢想,尋求一個發大財的機會。配合貫穿全曲的背景樂《加州之夢》,許是在暗示他們懷抱著的熱情與夢想,並且想去實踐它,就像是當年那一批又一批前往加州的掏金者們。
但歷史總是相似的,他們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生活從不吝嗇於給予懷抱夢想之人打擊,例如獎學金因為不符合當時的體制內的忠烈愛國的思想與身分而被取消等等,他們開始對現今所處的世界冷漠。而「上山」的過程,可以解讀為「逃走」的過程,像是60或者70年代美國的嬉皮,對於現狀不知道如何反擊,那就上山吧。
帶著牛仔外套,帶著自己,逃離身處的世界,即使只有一會兒也好。放下生活的不如意與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種種悲劇,上山吧。
他們談起夢想一一和其他回答問題時的狀態不同,都是以非常篤定的口氣,甚至還帶有一絲絲驕傲。或許這是鮮衣怒馬少年時,只恨道窄、只怨天高獨有的少年意氣。在凡事不確定的年代,他們至少還有自己。
他們是這樣想的嗎?就像那一件牛仔外套,和千萬懷抱希望的掏金客,尋求一個微小的機會,讓他們擦出火花來,熊熊燃燒他們的才華與熱愛。
影片裡牟敦芾曾經非常篤定地表示,他想成為一位導演,若不能質踐,他寧願死。而之後的他,亦曾為五斗米折腰;黄桂蓉為了愛人退居幕後,這場婚姻卻也没有收獲好的結局,以離婚收場;黃永松創辦了 《漢聲》雜誌,出了一系列圖書,之後移居美國,鮮少回鄉。
而在《上山》數位修復上映時,主辦方請來已是白髮皤皤的黃永松與黃桂蓉兩人,時隔多年,他們就如同我們這些觀眾一般在台下看著自己青春時期的年少記憶,與豪言壯語,深有感觸。讓我想起了中國詩人北島的一首詩〈 波蘭來客〉:「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如今還會有嗎?仍想「上山」的那夥人。他們會帶著自己的牛仔外套,上山去嗎。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