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有人討論美國的小費文化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中間的屈服、再到現在的刻意對抗。
我想要淺聊一下這個話題。
小費文化是什麼?
在網路上你可能會看到以下說法:
「小費文化已經成為美國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服務行業人員收入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收入,甚至有些餐廳老闆都用最低薪來錄取服務生,所以服務業人員的薪水等於直接由客人給予,最直接、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小費;有些餐廳則是以小費多寡來評斷該員工的績效」
但就我的經驗來說,對於這種說法完全是嗤之以鼻。
你真的有被服務到嗎?
如果服務像台灣日本等地那麼親切、周到(但台灣的10%服務費又是另一個概念了)
那給小費完全是心甘情願,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美國當地更多的體驗是,服務生給你杯水,幫你點餐,中間時不時來問候(打擾)你說一切還好嗎?
這樣就價值15%~20%的小費,我個人是不敢苟同。
以上僅是餐廳的部分。
其他像Bar裡的Bartender、住宿時必須付小費給幫你泊車、提行李、房間清潔人員;外帶餐點的送餐員;行程解說的導覽員;另外跟美國的街頭藝人合照也都是要付小費的
讓我最困惑的是,一些原本就是服務性質的消費行為,例如按摩、理髮,諸如此類的收費卻還要額外給小費,這對我的觀念來說已經是double charge。所以到後來我只去常光顧和熟悉的理髮店,這樣給小費會比較有種鼓勵和支持的感覺,而不是為了適應文化而做。
那到底該怎麼給小費?
你可能會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教學,午餐給15%-20%、晚餐給20%-25%,以上均為稅前。
別鬧了,在美國你看到的消費都還要再加上各地不等的消費稅7%-11%不等,也就是說,一趟消費下來你最終的花費會是定價+1.33倍,這可是很驚人的。更不要說像飯店等服務他們還會加上resort fee, service charge(對 這不是小費)等等的項目,在你以為只要付出定價之後可能會讓你久久無法回神。
一般餐廳或消費後的帳單都會給三種選項:18%/20%/22%
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必須是稅前。有些餐廳很賊的會以稅後的方式提供計算。
我的經驗和建議很簡單:以10%為界線,覺得有被服務到,我給15%,沒有的話,我就湊個整數,但不會超過10%。
例如$43.25,但服務中下,我就會補到$47,意思意思一下。既然上述提到小費是評估員工績效的一部分,那這就是一種合理的反饋。
而外送的話,我從來沒給過小費。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從一開始來美國傻傻地照著收據給,到後來開始壓力測試到現在都沒有出過半點問題。
我必須聲明覺得這個做法並不是小氣,而是我始終認為低薪是環境和雇主的問題,直接轉嫁給消費者是非常不合理的。
小費給得越多、雇主越有借題發揮的機會壓榨打工仔,而這就是赤裸裸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