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就來聊聊場地吧~

2023/09/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瑞士自由車賽車場 ( Tissot Velodrome),於2013落成。我2012時有協助BMC處理相關的事宜。

瑞士自由車賽車場 ( Tissot Velodrome),於2013落成。我2012時有協助BMC處理相關的事宜。

當我們整天都在說國外行,我們為什麼不行時?

我們要不要先想想自已是否願意為了某個公共事務付出些許個人的心力、金錢或時間?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會付諸任何行動的。

在臉書上分享,罵一罵就是他們願意付出的最大心力與時間了。

鄉民的心態就是想著讓別人去作就好,自已還有其他事要忙~

這種心態我稱之為巨嬰。

甚麼是巨嬰?

就是希望達到某個目的,但卻一點點不願意付出,一點點也不願意犧牲,認為在這世界上,甚麼事都可以無痛苦地、不用成本地,便可得到。

例如:居住正義、便宜的蛋、還有自由車場地……

其實在動筆之前,我一直很猶豫著該不該寫這個話題。

畢竟我非選手出身,更沒有相關的背景。

也不是唸台大的。

完了完了,要掉粉啦~~是說我也沒差~

完了完了,要掉粉啦~~是說我也沒差~

我就是在自行車產業當個小小業務而已。

是有什麼資格在那邊批評指教的呢?

硬要寫這個題材,只會被人當成是不懂裝懂、蹭流量而已。

但是我認為,光只有丟議題出來罵一下政府,增加一些沒啥用的流量與留言,對於這個世界是不會有任何改變與幫助的。

我的感覺就是,大家都只是跟著喊,以防別人不知道你根本不在乎而已!

而在沒有很明確的政治利益/目標前,是不會有任何政治人物願意去爭取的。

更何況這連產業人士都沒有真正在乎的時候。

罵完之後 and then???

留著四年後再po一次?

又或者說,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討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與更合適的作法?

這樣子,是不是比較有價值一點呢?

raw-image

真的要說政府、官員、民代都不了解這個自由車場地問題的話,好像也過於偏頗。

於是我查查了相關議題。

發現在早在2018年就有台中市的議員於市議會向市政府提案了。

台中市政府也承諾會再尋求跟台糖合作的機會,好在外埔興建符合標準的場地。

然後呢?

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提案的兩位市議員在2018年底時沒有連任。

什麼黨我就不說了啦,但是不意外……就是那總是做到流汗乎人嫌到流涎的那個黨。

所以也政策無法延續下去。

對啊~鄉民自已也知道自行車沒有票。

然後有在關心的代議士們也不會因為推廣自行車相關議題而選上。

台灣人在投票時,看的不是政見,而是他好不好笑?帥不帥?美不美?

當政治人物網紅化時,你是能期待這個國家能有怎樣的進步?

raw-image

你硬要說政府都沒作事?

也不完全對,台中市還是有拿出錢來翻新既有場地的。

選手們、教練們開開心心的跟媽媽市長拍完照後,這事好像也就這樣子過了。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啦~

搞這個建設沒票啦~

堪用的設備就繼續用啊~

沒人會出來得罪長官的啦~

要不然退役後怎麼拿到教練證當老師?


而為什麼業內人士都會自嘲台灣不是“自行車王國”而是“自行車製造王國”。

因為這就是鐵錚錚的事實。

先不要說其他產業好了。

自行車業界騎車的人口有多少呢?

就台灣車輛工業同業公會2022的資訊來看。

(https://www.ttvma.org.tw/industry)

全台灣約有1,295家自行車零件業者,超過20萬人次的就業人口。

這還不包含非製造業的貿易商、外商等從業人員,例如我。

那我們就用20萬人來算好了。

這20萬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每週都會騎車進行休閒活動呢??

在閱讀本文的您,上次騎車又是什麼時候呢??

但是如果台灣想要成為真正的“自行車王國”,政府跟業界就必須帶頭作點什麼。

我想分別舉泰國瑞士日本台北的例子來讓大家思考一下,怎樣的作法會是比較適合台灣的情況?

誰知道也許哪天某位業界大佬會在偶然之間看到這些例子,而開始推動什麼計劃也不一定呢~

  • 泰國:HHBL (Happy & Healthy Bike Lane)

這是全長 23.5 公里的雙車道自行車道。

於2014 年 3 月建成,原名“Green Lan”是利用素萬那普機場邊緣灌溉渠旁的一條舊通道。

最早是出於服務公眾安全和福祉的責任,泰國機場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鄰近跑道旁的素萬那普 3 號公路上涉及汽車和騎自行車者的頻繁事故。

2015年,泰國機場和暹羅商業銀行承擔了更大的使命,並於2016年在主要贊助商的幫助下,將其變成了真正卓越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項目,也就是“HHBL (Happy & Healthy Bike Lane)

可能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是Sky Lane,但是它不只有Sky Lane。

依騎乘速度的不同,它們用路線的顏色來作區別。

從2014建成到現在周邊設施的不斷完善,有著提供各種服務的商店與衛浴場所。

這條自行車道已經成為著名的自行車景點,也帶動了當地的自行車風潮與人口。

而說到機場旁的自行車路線。

我們台中不就有一條了嗎?

反正業界現在很多都在四休三、作三休四的。

那不如找一天組織員工去騎車,機場週邊的大雅神岡地區也是台灣自行車零件生產製造重要聚落之一啊~

而且這也不用等政府,現在就能作了。

Right now! Ride now!

raw-image
raw-image
曾有幸與這兩位開過會,他們都是很好的人。

曾有幸與這兩位開過會,他們都是很好的人。

  • 瑞士自由車賽車場 ( Tissot Velodrome),於2013落成。

此項目耗資1700 萬瑞士法郎,資金來自公共和私人捐款。

BMC當時的老闆是Andy Rihs,他捐獻了 200 萬法郎 (依當時的匯率來計算約為新台幣7000多萬元左右)。

我在2012時,有協助贊助廠商之一的"BMC"處理相關的事宜。

由於這個賽事場就蓋在BMC瑞士總部的附近,所以BMC那時候搞了200台Track Machine放在賽車場供民眾租借使用。

使用的套件是Dura-Ace Track專用曲柄、花鼓還有飛輪。

這個搭配組合一年原本賣不到10組。

臨時要生出200組來,在當時也是花了不少時間反覆跟客戶、工廠作確認才達成目標的。

說實話,這樣子模式在台灣有機會嗎?

我不會說不可能,但是這要極大的熱情與實力來推動。

Andy Rihs本來就是瑞士最有錢的幾個人之一。

他入主BMC,推動蓋自由車賽車場其實就是短短幾年間發生的事情而已。

這一切會發生,都是來自於他對自行車極大的熱情。

台灣要發生這件事,除非郭台銘不選總統然後突然瘋狂愛上騎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日本競輪女選手:神戶 暖稀羽 (@kanbe__2),我google來的。

日本競輪女選手:神戶 暖稀羽 (@kanbe__2),我google來的。

  • 日本-競輪 (Keirin)

「競輪」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起在日本出現,發展至今在日本已是一項規模不少的產業。

選手們使用著JKA規定的器材來比賽。

日本全國有47個競輪場地,其中7個場地是民營的。

賽事接受投注以作為地方政府的財務來源之一。

而年輕人要成為當地的職業競輪選手就要加入競輪學院。

據說只得一成申請者獲得取錄,而入讀後學生一天要受訓十五小時。

我去大阪出差坐南海電車時,總是會經過岸和田競輪場。

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看看。

不過看他們的場地,除了自由車之外,旁邊還有土坡場。

加上可供民眾投注,JKA刻意營造的偶像車手。

這個商業模式在台灣可行嗎?

raw-image
raw-image
我就不貼網址了,我認為你們也沒有興趣去看。

我就不貼網址了,我認為你們也沒有興趣去看。

我們體委會官員還真的有去考察喔~不只日本,也去了韓國呢。

2008的結論。

2008的結論。

我看了考察報告,我不得不說,寫的還蠻用心的。

算對得起出差費啦~~

65頁的A4報告,我節錄結論如下。

當時的問題是法規問題,不過相關的法規已經在2009變更囉。

運動彩券的盈餘會全數投入運動發展基金使用。

我查不到是否有用在自行車相關的發展。

但是看了運動發展基金的成員,我認為應該還是會以重點運動項目為主,例如棒運、跆拳道、桌球等。

如果有機會可以成立競輪方面的活動,然後專款專用,或許有基本可以生出幾個自由車場地也不一定。

不過說真的,競輪發展超過一甲子,已經是很成熟的產業鏈了。

台灣業界有人願意長期投入這塊嗎?

我認為意願應該是相對較低的,因為這對生意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競輪的器材有嚴格的規範,不得隨意改裝。

也就是沒有裝備升級的必要,這樣子要怎麼刺激賣氣呢?

再者,台灣運彩能投注的標的太多了;實在也沒有必要再搞個競輪出來。

法規不斷的修正。

法規不斷的修正。

raw-image
raw-image
  • 台北:彩虹河濱公園輪狀車練習場

最後來聊聊我個人認為是投入相對較低,但是效益相對較大的胖場(Pump track)。

相較於蓋一個專業的自由車場地動輒上億起跳,而且選址也是個問題所在。

在比較大的公園蓋座胖場可說是相對比較小額的投資。

我們可以把胖場當成一切自行車運動的起點,來練習騎車的技巧。

所有的傾斜及轉彎是為了完全由騎乘者通過上下身體運動產生動力,而不是踩踏或推動方式。

而這樣子的騎車方式,不只登山車,在騎公路車甚至Youbike時,你也都能運用得到。

與其一下子就要求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投入鉅資來蓋造價高昴,但是普羅大眾沒啥機會用到的自由車場。

倒不如先廣設胖場來推廣騎自行車的風氣與習慣。

先播下種子,假以時日,它自然會開花結果的。

而這真的要靠有心人士來結合相關資源並找到key man來推動了。


186會員
158內容數
極度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自行車上的思考家、中二大叔、日商打工仔、狗派兼頑固台獨份子,這些元素構成了我的思維與價值。 歡迎你的到來,如果我的文字能啟發你的任何想法,並且對你是有幫助的話,那就真的太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