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4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率團訪華,期間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晤。
早在5月16日,英國媒體便曾曝光此行程。彼時《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稱,米舒斯京將在23日率團到上海出席俄中商務論壇(Russia-China Business Forum),兩國預計增加農業、交通、能源、工業、科技等場域的經濟合作。幾日之後,俄方確認了米舒斯京的訪華安排。據俄衛網報道,俄方表示會談中將討論俄中經貿合作的現實問題,特別關注工業、能源、運輸基礎設施、農業和其他領域的協作,會談結束後,兩國代表預計簽署一系列雙邊協議,「米舒斯京還將訪問上海,並在俄中商務論壇上發表講話。俄中重點公司的負責人將參加本次活動。」
中方也確認了米舒斯京此行。在5月19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宣布,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米舒斯京將於5月23日至2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汪文斌更表示,中方歷來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正常的經貿合作,中俄之間的合作既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和脅迫。
在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嘲諷「俄羅斯成為中國附庸」、俄烏戰場持續膠著下,不少西方媒體皆將米舒斯京此行定調為「求援之旅」,認為前者是代表俄羅斯前來中國尋求政經援助。如此解讀吸引不少眼球,卻是有失偏頗的論述。
2023年3月習近平訪俄期間與米舒斯京合影。(Reuters)
中俄皆有意落實聯合聲明
從政治視角來看,米舒斯京此行是中俄元首外交的後續實踐。2023年3月習近平訪俄時,其與普京(Vladimir Putin)便簽署《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兩份文件,有意深化兩國經貿互動,後一份文件更是明確提出八個重點合作方向:擴大貿易規模、大力發展互聯互通物流體系、提升金融合作水準、鞏固全方位能源合作夥伴關係、在市場化原則基礎上發展大宗商品及礦產資源領域長期互惠供應合作、促進技術及創新領域的交流和高品質合作、推動工業合作提質升級、切實提升農業合作水準。
彼時曾有不少分析認為,兩份聯合聲明僅揭示方向、而為未明具計畫,看上去更像徒有形式的政治過場,足見中國對俄羅斯「只是敷衍」。但從米舒斯京此行來看,中俄皆有意願落實3月聯合聲明的戰略安排、深化彼此的經貿互動,否則俄方便不會特意安排總理率團訪華,中方也不會同意舉行俄中商務論壇、以及安排後續將要簽署的雙邊協議。
而這一發展趨勢,需要現實作為基礎,那便是2022年中俄經貿的高速成長。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資料,2022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29.3%,達到1,902.7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對華出口增長43.4%至1,141.5億美元,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增長12.8%至761.2億美元。此前中國一直都是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但2022年是俄羅斯首次進入中國十大貿易夥伴名單。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的中俄雙邊貿易額高達538.4億美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38.7%,如果全年按此速率估算,中俄2023年貿易額有機會達到2,150億美元,等於提前完成兩國預計在2024年達到2,000億美元貿易額的總目標。
圖為2023年3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與包括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開會後道別並離開會場。(Reuters)
其中,能源商品是中俄兩國最大貿易品項。與印度相同,中國能以每桶10美元到12美元的折扣購買俄羅斯原油,其結果便是俄油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大幅上升,不僅中國在2022年從俄羅斯進口8,625萬噸的原油,與2021年同比增長8%,相當於每日進口172萬桶,此一趨勢還延續到了2023年。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1月至2月,中國進口原油總量共8,406萬噸,其中自俄羅斯進口1,567.8萬噸,自沙特進口1,392.1萬噸,俄方持續穩居中國最大原油進口國寶座。
天然氣亦是此理。俄羅斯同樣以打折價格向中國出口天然氣,中方自然也增加了俄氣進口。2022年,通過西伯利亞力量管道輸向中國的俄羅斯天然氣高達155億立方米,較2021年增長了49%。此外俄羅斯煤炭同樣對華折價出售,據俄羅斯駐華大使館2022年9月消息,在歐盟國家禁運俄羅斯煤炭後,2022年8月俄羅斯對中國的煤炭供應達到了五年來的最高值:854.2萬噸,與2021年同比增長57%。
除了能源品項,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成長也相當可觀,其中有部分行業實現了真正的市場突破性增長,例如中國汽車。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俄羅斯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大買家,2023年首季中國汽車在俄國車市共售出6.6萬輛,市佔率達42.5%,還有6個中國品牌登上俄羅斯汽車銷量排行榜前10名,包括中國吉利汽車、長安汽車與長城汽車旗下SUV品牌哈弗等。正因如此,在2023年第1季,中國汽車出口量罕見超越日本,來到了世界第一。除此之外,中國電子、家電產品也在俄羅斯市場顯著成長,例如中國筆電,已達到俄羅斯所有電腦購買量的45%-50%。
習近平(左)2023年3月21日會見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右)(Reuters)
中俄貿易不能解讀為「求援」
然即便戰爭爆發後,俄羅斯意欲增加與中國的經濟連結,中國也樂見其成,兩國的經貿互動依舊不能被解讀為「俄羅斯向中國求援」:因為俄羅斯既不如外界想像的「被西方封鎖」,中國也有意為被美「硬脫鉤」做準備。
首先,俄羅斯確實增加與中國的經貿互動,但出乎外界意料的是,歐俄貿易額也同樣增長。據歐盟統計局2023年3月公布的最新數據,歐盟雖對俄羅斯祭出了十輪制裁,2022年的俄羅斯與歐盟貿易額卻增長2.3%,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歐盟對俄羅斯出口下降約38%至552億歐元,為2005年以來最低水平,但這一跌幅無法蓋過增長:俄羅斯對歐盟的商品出口增長四分之一,達到2,034億歐元,只比2012年的歷史最高值(2,036億歐元)減少2.3億歐元。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部分歐洲國家已無法再承受更大程度的經濟傷害,故千方百計要規避制裁、尋求「替代通道」,例如改從阿聯酋、土耳其、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等地,與俄企進行貿易、進口俄羅斯產品;又或是在燃料、能源、化肥等制裁未完全規範的場域增加進口,例如歐盟雖大量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管線天然氣,卻增加了液化天然氣進口:從 2021年的16億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220億立方米。當然液化天然氣的增長無法抵銷管道天然氣的銳減,卻有助緩衝歐俄貿易額的下跌。
2022年3月3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德國分公司位於德國柏林的總部外觀。(Getty)
此外,俄羅斯的核工業同樣沒有受到制裁。據歐盟核機構Euratom此前表示,光是2021年,俄羅斯便提供歐盟公用事業公司使用鈾的五分之一,以及四分之一的轉換和三分之一的濃縮服務,對仰賴核電的部分歐洲國家來說,要瞬間斷絕這一聯繫絕無可能,例如法國便以「停止合同比繼續合同的成本更高」為由,持續在戰後自俄羅斯進口濃縮鈾。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歐盟自俄羅斯進口核工業產品的總額接近7.5億歐元。
做為歐俄貿易重點的化肥亦是如此。2022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化肥價值為26億歐元,比2021年增長了40%以上,歐盟當然對俄羅斯化肥祭出制裁,但化肥價格的漲幅超過了銷量的下降,且歐盟僅重點狙擊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鉀肥,但包括尿素在內的其他肥料卻可以自由流動,同樣為俄羅斯提供了喘息空間。無獨有偶,作為歐俄貿易大宗的金屬產品同樣被「刻意忽略」,歐盟遂自俄羅斯大量進口鋁與鎳。
從結果來看,即便2022年的歐俄貿易受挫,俄羅斯仍是歐盟商品的第九大出口國,且是僅次於中國、美國、英國的歐盟最大進口國。在此情況下,俄羅斯與中國貿易的顯著成長,當然有彌補歐美市場損失的成分在其中,例如能源與日常用品,卻不能簡單詮釋為俄羅斯「脫歐入亞」、「抱住中國這根救命稻草」。
2023年3月21日,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的酒會結束後,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同離場。(Reuters)
此外中國也非全然扮演「施捨恩惠」的角色,而是同樣出於國家利益考量,有意識的提升對俄經貿交流。以顯著成長的中俄天然氣貿易為例,早在戰爭爆發前,中俄便舉行過多屆能源商業論壇,討論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問題。從中方的考量來看,其希望穩定國家的能源安全,同時循序推進能源轉型,也就是「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總目標。在此過程中,光依靠不穩定的新能源實在風險過高,故在減少燃煤、燃油發電時,許多國家都將天然氣作為減少碳排的替代方案,中國亦不例外。故早在2019年西伯利亞力量正式開通時,中國各界便普遍期待,俄羅斯天然氣能在未來20年至30年間,支援中國的能源轉型。
由前述視角來看,2022年12月21日,科維克塔氣田至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線的區段科維克塔-恰揚達段投產運行,宣告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線的全線貫通,這其中當然有俄羅斯希望補上歐俄天然氣貿易缺口的用意,卻也沒有脫離中國在戰爭爆發前便規劃的能源戰略。
此外在中美關係惡化的趨勢下,中國顯然也希望降低被美脫鉤的風險。例如在原油場域,2022年中國大量進口俄油的同時,中國自美國的原油進口量便大幅下降31%至789萬噸。貨幣場域亦是如此,根據俄羅斯中央銀行4月報告,2023年3月俄羅斯外匯市場上的人民幣對盧布交易份額來到39%的新高。此外有鑑於台海戰爭風險逐年升高,如若中美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或中國遭到美國發起經濟封鎖,中俄之間的短途陸路物流,將可最大限度降低運輸和補給風險。
故從現實來看,俄羅斯當然希望在中國市場彌補經濟損失,但與此同時,中俄都有意搭建系統性的戰略協作關係,在經濟場域協調互補,以最大程度推進國家利益。歸根結柢,中俄經貿沒有誰向誰「求援」的問題,而是在國際大環境變化下,針對新情勢的各取所需。
原文發表網址:
20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