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氣這兩個字可說是從小到大,身邊經常能聽到別人在稱讚朋友而說的詞彙,而義氣在我們現在的解釋為:只要別人願意在朋友有難的時候,不顧一切挺身而出,願意幫上這個忙,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實在很夠義氣!而對於義氣我們可以來聽看看在古代春秋的元老級大盜有著什麼樣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這就要說到在《莊子•外篇胠篋第十》這篇中有一段小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的末年,有一個人叫作盜跖,他是一個盜賊,以這個年代來看也算是盜賊界的始祖了吧!他的門下有個徒弟,有一天徒弟跑來找盜跖,問了盜跖一個放在心裡很久的問題說:請問即使是當賊的,也有所謂的道理嗎?盜跖回答說:怎麼會沒有!道可是無處不在的,舉例來說,像是大盜不進屋內,光是從房屋外面就能預先猜出房裡財物藏匿的地方,這種我們稱之為「聖」;大盜在偷東西的時候一馬當先,這如同兩軍交戰時向前衝鋒的將士一樣,堪稱為「勇」;偷完東西最後才出來,也就是在保護同伴不受逮捕,這就是講義氣的「義」;判斷情況,以決定能否下手去偷,這則是「智」的表現;把偷來的贓物公平的分給同伴,叫做「仁」。如果不具備「聖、勇、義、智、仁」這五種美德,就不配稱之為大盜!。
從故事中大盜對於義氣的定義是在偷盜的最後留下來幫同伴斷後,避免同伴被抓的這個行為,就稱作「義」。是否跟我們現在定義的"義氣"有點不同呢!那時對於"義"的定義比我們現在嚴謹了許多,這也讓我對於"義氣"這兩個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而除了"義"之外,大盜也同時考慮另外四種美德來當作判斷是否要行竊的依據,所以就算是當一個盜賊,也不能是非不分,必須盜亦有道,不然他們是不會隨意下手行竊於鄉里的,算是古代盜賊的風骨模範。在近代也有我們都耳熟能詳的經典俠盜人物"廖添丁",他劫富濟貧,堅持只對於政府高官跟豪門貴族下手行竊,這樣的俠義的行為也是讓我們後人值得讚賞的。
其實換作是我們現代任何的行業,應該都要有類似大盜這樣的風骨才對,對於自己的行為必須要能嚴加規範,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線,不隨便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這樣才能真正的稱的上是在某個行業上的大師。
希望在看文章的各位都能在各行各業中能有著屬於自己的道,不要被一時的金錢、利益給迷惑,做了違背自己良心的事,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擇善固執,讓自己變的更好,同時也會讓我們的社會一起變的更好!
LoveFe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