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脫地理與生死,宣稱南北管樂曲卻主要是南管,既非寓言亦非神話更非地理神怪誌,難謂戲曲也不僅僅是偶戲,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所謂「寓言」通常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引自維基百科條目:寓言)」,而「神話」則指「關於人類和世界變遷的神聖故事。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引自維基百科條目:神話)」
宣傳期間,製作團隊於受訪影片中紛紛以「寓言」與「神話」來形容《鯨之嶋》。然而,以「寓言」角度觀之,透過《鯨之嶋》的故事情節,既看不清編劇施如芳寄託其中的「臺灣是座鯨之島」「臺灣地處黑潮、西南氣流、板塊與火山交會之處」的地理隱喻,亦看不明導演企圖展現「鯨落養活海洋底棲生物、向死而生」的死生哲學概念。更看不見《鯨之嶋》企圖進行任何道德教育或透露任何警世智慧。
復以「神話」角度觀之,《鯨之嶋》中角色並置多個民族文化的神靈精怪傳說,既有中國傳說中的動物贔屭、鯤、鯢,也有臺灣原住民魯凱族創世神話動物雲豹,或將角色取名KURO--以「黑」的日文發音暗示黑潮(日語:黒潮/くろしお;英語:Kuroshio Current),又將山神雲豹取名為LUKA--「傷口」的印尼語發音,或許是為了暗示「火山」?至此,《鯨之嶋》顯然沒有僅僅講述單一民族意識形態神聖故事的企圖,與「神話」定義未符。
此外,在中國神話中,女媧採石補天斬鱉足(《三皇本紀》)或鰲足(《論衡》)代替撐天不周山,並非如《鯨之嶋》節目單中所述斬贔屭4足撐天4極。見微知著,《鯨之嶋》拮取多種文化的神怪圖騰,使用上並不精確。
如此定位漂忽難明,認知繁複多元混雜,意義繼承不準確難免錯漏,恰恰如同現下臺灣社會現況,定位不明、文化繼承認同多元、族群眾多意識形態各異,卻也因為彼此衝突妥協混同,產生難以準確定義特出獨步的社會氣質,迸發萌生各種創新與獨一無二的作品,《鯨之嶋》即為一例,超脫地理與生死,宣稱南北管樂曲卻主要是南管,既非寓言亦非神話更非地理神怪誌,難謂戲曲也不僅僅是偶戲,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鯨之嶋》迷人之處,在於混用南管編曲吟唱、戲偶運用及現代戲劇的肢體表演與燈光造型化妝等等古今東西元素,不僅協調無違和,更進一步憑空打造一方優雅絕美夢幻迷離的奇想世界。
戲偶的設計與運用,絕對是《鯨之嶋》創造迷離幻夢的最大功臣。以杖頭偶呈現鯨、雲豹與大陸版塊,以影偶呈現不同版塊內孕藏的化石,以執頭偶呈現鯤兮、鯢兮與咘咘,以面具偶呈現KURO,以物件偶呈現洋流(黑潮)與魚群。所有的偶都不完整,有的只有一塊,其他部分缺如,如KURO,有些被拆分成數塊,需經重組才見全貎,如魚群、黑潮、鯨、雲豹、大陸版塊與版塊上的化石,還有些必須被拆分,組合後成為全然不然的角色與意涵,如拆分鯨魚,頭成鯢兮、尾成鯤兮。舞臺上戲偶分分合合聚集離散,搭配表面螢光塗料與劇場燈光投射,帶領觀眾時而落入洶湧海底世界,時而置身深邃叢林秘境。
戲偶與燈光構成滿足雙目的光影,南管則是填覆雙耳的樂音。南管不同於流行樂曲及歌仔戲曲調,極具特色拉長每個字聲母與韻母的吟唱方式,如此特殊的聲音與演唱技法充滿劇場空間、隔離現實塵囂。
既非寓言亦非神話的《鯨之嵨》講述著與死亡有關故事。海嘯來襲,女孩娜娜為了拾回被海嘯捲走的布偶咘咘而命危,在死亡的過程中,娜娜陷入幻覺,咘咘鮮活起來,為娜娜講述另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鯨魚分裂成鯢兮與鯤兮,一醒一夢,一外向反抗一內向順服,當鯢兮與鯤兮合而為一,迎來的卻是鯨魚的死去。因為南管吟唱,因為戲偶演繹,因為充滿神獸角色的故事,讓《鯨之嵨》的死亡不僅僅只有哀傷,更能遠離現世塵埃,幻夢虛妄、迷離動人。
----------
導演:李易修
副導演暨動作設計:小得
偶戲導演:鄭嘉音
導演助理:邱米溱
排練助理:林雨璇
南北管編腔、作曲:許淑慧
臺語指導:鄭順聰
舞台監督:黃國鋒
劇作家:施如芳
劇作協力:魏于嘉
戲劇顧問:張啟豐
演員:朱安麗(現為國光劇團團員)、劉毓真、大甜、崔台鎬、小得、馮文星、邱米溱、盧侑典、黃思瑋、楊柏煒
樂師:許淑慧、廖梒瑜、劉忻龍、楊晴儀
製作人:蔡菁芳
執行製作:許沛青
燈光設計:高一華
舞台設計:謝均安
戲偶設計:余孟儒
服裝設計:林玉媛
聲音設計:吳修銘
宣傳統籌:田珈伃
宣傳影片攝製:邱条影室
平面設計:洋蔥設計
劇照拍攝:劉嘉芸、林筱倩
----------
關聯閱讀:
【表演藝術評論臺】
《鯨之嶋》的無從登陸:象徵性砌成的虛幻本土|廖建豪
神話與科學的倒退相混:論《鯨之嶋》的三個顛倒|顏采騰
【VOCUS】
【看戲】向死而生,亙古不息的當代臺灣神話:奇幻音樂劇《鯨之嶋》|藍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