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也許小說寫多了,相同的歷史人物居然會在不同的書中出現不一樣的際遇,非常神奇。幸而他選擇的主角在歷史上份量稍輕,一般人缺乏足夠的學養吐槽,是以他得享盛名至今。
陶澍身為「印心石」的男主角,卻在「蘇州格格」也演出一小段,雖然論及陶的人品、功業大致相仿,但關於陶的姻緣,兩書的說法卻大異其趣。
在「印心石」中,陶澍少年即父母雙亡,自小聘了塾師孫伯葵的獨生女巧筠為妻。孫伯葵嫌陶澍家貧,尤其在他首次鄉試失利後,孫便打算將巧筠另聘富家,且巧筠自視為當地第一美人,總盼望嫁得金龜婿。但孫太太看中陶澍,不願悔婚,在大戶吳家表明求親之意後,三人時有爭執。末了孫氏夫婦收婢女秋菱為義女,以秋菱代嫁陶澍,巧筠方能順利嫁入吳家。誰知陶澍旋即鄉試中舉,第二年連捷點了庶吉士,一年半載順利接眷,秋菱居然成了官夫人。
陶澍接眷前捫心自問,巧筠的髮光眼波不時在眼前閃現,尤其巧筠嫁後不甚如意,更激起他憐香惜玉之情。不過陶澍畢竟是陶澍,他為擺脫情絲糾纏,以不願聽聞吳家之事為藉口壓抑心情。多年後陶澍得知吳家樹倒猢猻散,巧筠甚至衣食難周,他自然為巧筠安排生計,巧筠亦失悔當年的選擇,只是書中兩人不曾再謀面。此書的結語為:”你為我受苦,我又何嘗不為你受苦?”不太明白高陽安排這樣的結局,到底要說什麼?
巧筠不耐為貧家之婦,若真嫁了陶澍,閨房必然時起勃谿。心有旁騖的陶澍,恐怕很難順利一躍龍門,繼而在官場一帆風順。未發達的他,長伴嫌貧愛富的妻子,還能有安穩的日子嗎?依我看,陶澍沒娶巧筠倒是正確的。
無意貶損巧筠。巧筠可惜的是未能敢作敢當。畢竟雖說故事是從陶澍已擔任江蘇巡府開展,不過任誰也無法預知未來的變遷。該選擇窮困但據說有前途的未婚夫陶澍,抑或嫁入家財萬貫的吳家當少奶奶,都是人生賭注。儘管日後陶澍果真發達,而吳家居然敗落,可巧筠的決定不必以結局論成敗,畢竟陶澍亦可能窮困如昔,且吳家未必衰敗,人生抉擇難論對錯,只能求自己心安罷了。全書細緻描繪主角多人心緒的轉折,後半部兼及當代賢臣名士,讀來很有樂趣。
「蘇州格格」裡的陶澍,老母尚在堂,岳家姓黃,書中沒提到小姐的名字,卻是殷實之家。陶澍快成年時遭遇橫禍,家道突然中落。頗為富裕的吳家趁黃父悔婚之時上門提親,黃母同樣看重陶澍學識人品,同樣黃小姐亦明白表示願嫁吳家。黃父託人以”退婚加倍退還聘金”為由向陶澍退婚,陶澍自然不肯為財出賣未婚妻,是以婚事一直僵持。直到陶澍預備趕考,非完婚以便有人照顧高堂,陶家抬來的花轎成了難題,情急之下婢女碧蓮自願上花轎,黃氏夫婦認了碧蓮做義女,作為對陶澍的交代。
碧蓮以”只盡孝,不爭名份”,令陶澍大為感動,並誓言決不另娶。只是陶澍在「蘇州格格」際遇較為坎坷,先是未能連捷,後來又是窮翰林,直到有能力省母接眷,已是與碧蓮新婚別之後的十年,卻沒提到黃小姐的下場。
「印心石」開頭提到的傳奇「雙官誥」,說的是馮琳如的婢妾碧蓮含辛茹苦守節教子,後來碧蓮得了夫和子二份官誥一事。高陽大概忘了他之前在「印心石」將身分相仿的婢女名為秋菱,這回索性直接喊她碧蓮。
倒是「印心石」此名的典故,解答在「蘇州格格」。陶澍老宅石屋附近有個石門潭,潭中大石恰如一方巨大無朋的印章,道光與陶澍談論政務之餘兼及生平,陶澍曾提到老家石屋,皇帝便說此屋可名為「印心石屋」,並以御筆親賜,顯見陶澍當時聖眷之隆。
同學看了「印心石」感慨很深,她疑惑男人是否當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我不了解男人,沒意見。倒是滿喜歡「蘇州格格」裡的陶澍,有情有義;「印心石」中酖溺於巧筠美貌的陶澍,雖然可親,卻令人有些遺憾。在政事著重實務的陶澍,面對私人情感,真會如此在乎彈指即逝的麗色嗎?高陽也許小說寫多了,相同的歷史人物居然會在不同的書中出現不一樣的際遇,非常神奇。幸而他選擇的主角在歷史上份量稍輕,一般人缺乏足夠的學養吐槽,是以他得享盛名至今。
陶澍身為「印心石」的男主角,卻在「蘇州格格」也演出一小段,雖然論及陶的人品、功業大致相仿,但關於陶的姻緣,兩書的說法卻大異其趣。
在「印心石」中,陶澍少年即父母雙亡,自小聘了塾師孫伯葵的獨生女巧筠為妻。孫伯葵嫌陶澍家貧,尤其在他首次鄉試失利後,孫便打算將巧筠另聘富家,且巧筠自視為當地第一美人,總盼望嫁得金龜婿。但孫太太看中陶澍,不願悔婚,在大戶吳家表明求親之意後,三人時有爭執。末了孫氏夫婦收婢女秋菱為義女,以秋菱代嫁陶澍,巧筠方能順利嫁入吳家。誰知陶澍旋即鄉試中舉,第二年連捷點了庶吉士,一年半載順利接眷,秋菱居然成了官夫人。
陶澍接眷前捫心自問,巧筠的髮光眼波不時在眼前閃現,尤其巧筠嫁後不甚如意,更激起他憐香惜玉之情。不過陶澍畢竟是陶澍,他為擺脫情絲糾纏,以不願聽聞吳家之事為藉口壓抑心情。多年後陶澍得知吳家樹倒猢猻散,巧筠甚至衣食難周,他自然為巧筠安排生計,巧筠亦失悔當年的選擇,只是書中兩人不曾再謀面。此書的結語為:”你為我受苦,我又何嘗不為你受苦?”不太明白高陽安排這樣的結局,到底要說什麼?
巧筠不耐為貧家之婦,若真嫁了陶澍,閨房必然時起勃谿。心有旁騖的陶澍,恐怕很難順利一躍龍門,繼而在官場一帆風順。未發達的他,長伴嫌貧愛富的妻子,還能有安穩的日子嗎?依我看,陶澍沒娶巧筠倒是正確的。
無意貶損巧筠。巧筠可惜的是未能敢作敢當。畢竟雖說故事是從陶澍已擔任江蘇巡府開展,不過任誰也無法預知未來的變遷。該選擇窮困但據說有前途的未婚夫陶澍,抑或嫁入家財萬貫的吳家當少奶奶,都是人生賭注。儘管日後陶澍果真發達,而吳家居然敗落,可巧筠的決定不必以結局論成敗,畢竟陶澍亦可能窮困如昔,且吳家未必衰敗,人生抉擇難論對錯,只能求自己心安罷了。全書細緻描繪主角多人心緒的轉折,後半部兼及當代賢臣名士,讀來很有樂趣。
「蘇州格格」裡的陶澍,老母尚在堂,岳家姓黃,書中沒提到小姐的名字,卻是殷實之家。陶澍快成年時遭遇橫禍,家道突然中落。頗為富裕的吳家趁黃父悔婚之時上門提親,黃母同樣看重陶澍學識人品,同樣黃小姐亦明白表示願嫁吳家。黃父託人以”退婚加倍退還聘金”為由向陶澍退婚,陶澍自然不肯為財出賣未婚妻,是以婚事一直僵持。直到陶澍預備趕考,非完婚以便有人照顧高堂,陶家抬來的花轎成了難題,情急之下婢女碧蓮自願上花轎,黃氏夫婦認了碧蓮做義女,作為對陶澍的交代。
碧蓮以”只盡孝,不爭名份”,令陶澍大為感動,並誓言決不另娶。只是陶澍在「蘇州格格」際遇較為坎坷,先是未能連捷,後來又是窮翰林,直到有能力省母接眷,已是與碧蓮新婚別之後的十年,卻沒提到黃小姐的下場。
「印心石」開頭提到的傳奇「雙官誥」,說的是馮琳如的婢妾碧蓮含辛茹苦守節教子,後來碧蓮得了夫和子二份官誥一事。高陽大概忘了他之前在「印心石」將身分相仿的婢女名為秋菱,這回索性直接喊她碧蓮。
倒是「印心石」此名的典故,解答在「蘇州格格」。陶澍老宅石屋附近有個石門潭,潭中大石恰如一方巨大無朋的印章,道光與陶澍談論政務之餘兼及生平,陶澍曾提到老家石屋,皇帝便說此屋可名為「印心石屋」,並以御筆親賜,顯見陶澍當時聖眷之隆。
同學看了「印心石」感慨很深,她疑惑男人是否當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我不了解男人,沒意見。倒是滿喜歡「蘇州格格」裡的陶澍,有情有義;「印心石」中酖溺於巧筠美貌的陶澍,雖然可親,卻令人有些遺憾。在政事著重實務的陶澍,面對私人情感,真會如此在乎彈指即逝的麗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