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一本書寫兩次心得,但最近讀到這本《獨處,遇見更好的自己》時,想起了一個月前讀到的《小班》。
《獨處,是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來自韓國金有真律師的作品,而金有真律師在臺灣的第一本作品是《我的一天從4點30分開始:當你酣睡時,有人已醒來實現夢想!》,這本書早已賣出全球版權,也幫助了無數人。金有真律師除了是個律師,還是個進取型YouTuber,律師已經是相當忙碌的工作,而據我所知,YouTuber得身兼寫稿、錄影和剪片⋯⋯等工作,不禁想像金有真律師難道一天有48個小時嗎?畢竟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偶爾寫幾篇讀書心得的我,已經覺得自己忙碌的不行,實在很難想像如何同時兼顧兩份高強度的職業,而在讀完這本《獨處,是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後,我似乎找到答案了。
在《獨處,是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的第一章提到「任何人都需要自己的專屬時間」。從小到大,家長、親人⋯⋯乃至老師,教導我們的多是「如何與他人好好相處?」卻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和「自己」相處。
回到日前介紹過的《小班》,小班喜歡獨處,他在獨處的時候發呆、畫畫、閱讀、運動⋯⋯當外人以為小班只是宅在家裡,卻不知道,小班利用自己的獨處時間做了多少事情。那麼,回歸到自身,問問自己,我一天給了自己多少的獨處時間呢?通勤、上班、下班、癱在沙發上、滑手機⋯⋯然後一天似乎就過了,偏偏睡前還要再滑上幾分鐘手機(一個不小心可能一個小時已過),原本太累想早點休息,卻又變成了熬夜,如此的惡性循環下,別說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可能白天的工作受影響,無法好好思考,更甚者連睡眠時間都不夠了。
那麼,該如何找到自己獨處的時間呢?看看《小班》,小班拒絕了朋友的邀請,這些邀請不是不有趣,而是小班覺得還有比這些邀請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吉姆邀約小班晚餐時,小班拒絕了,因為小班正在閱讀,而且他覺得家裡還有東西吃,於是他拒絕了朋友的邀約,這樣的拒絕背後有兩個涵義:1.理解自己的需要,2.有勇氣拒絕他人。而這兩點恰恰符合了有真律師在書裡提到的「保持距離」。
有真律師在書中的第四章:需要自己專屬時間的第三個理由——保持距離,提到「我們經常糾結於其他人的批判和眼光,誤會這世界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如果他人否定我,自己就會下一個是我不好的結論」,因此,當我們要提出與他們不同的意見或是拒絕他人時,難免得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甚至會想,我這樣拒絕會不會讓別人不開心呢?他們會不會不喜歡我。不過,根據我多次實驗,真正在乎你的朋友,他會理解你對自己的時間安排,即便長久的時間不能見面,偶爾一聚依舊還是可以親密無間,甚至我們還可以善用通訊軟體來表達關心或進行互動。
人類是群體動物,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前四個層次中,我們可以理解人一生所追尋的就是安全感,在追尋安全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或互動,我們需要的安全感才能獲得滿足。因此,我們僅僅是「保持距離」,而不是「拒絕聯絡」。我們可以像小班一樣,評估自己的時間和需求,決定哪一些邀約是自己應該要參加的,參加以後就好好的與朋友聚會,而其餘的時間則留給自己,這樣的方法不僅給了自己「獨處的時間」,也能好好安心的和朋友相聚。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的「獨處時間」,我們要做些什麼呢?有真律師在書中提到的的是:
1.重新設定:我們常常有些事、有些話,在做過、說過以後會覺得,我為什麼要這樣做(說)?但這些事情這些話都已經過去,時間無法倒轉,記憶無法消除,我們可以怎麼辦呢?就像電腦,當有一堆程式擠在一起,容易當機,我們的大腦也差不多,這時候如果可以按下重新設定(reset)鍵,把自己歸零,對自己說「今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們重新開始吧!」那麼,接下來的我們是全新的自己,又可以重新出發。就像小班與朋友相聚道別後,他站在最高的樹枝上,靜靜待著,可能是思考相聚的情景、休息⋯⋯這樣的一個過程也像是一個把自己重新歸零的動作。
2.進步: 當我們按下重新設定(reset)鍵,我們就像新的電腦一樣,我們可以學習新知、加強原有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進步」並不是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滿分的人,也不是壓榨自己的極限,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多懂了一點、多學會了點什麼,那麼就是進步。
最後,藉由有真律師在書中引用亞瑟・叔本華的一段話:「人類只有在獨處時才能變成真正的自己。無法享受孤單的人,也無法熱愛自由,因為唯有決然一身,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我希望自己成為像小班、有真律師那樣能夠享受獨處時間,也能夠善於利用獨處時間的人,讓自己從心理到生理都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不受任何拘束。
《獨處,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金有真
譯|曾晏詩
繪者|有隻兔子
出版|大田出版
《小班》
作者|李若昕
出版|維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