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保險不只是要避免醫療支出,更是要避免無法承擔的醫療與意外風險,就算你的資產夠負擔,假設你已經累積到200萬了,若今天有一筆醫療費用需要花掉150萬,你過去幾年的投資成果就有巨大損失,你也會覺得很痛。
如果你可以用每年2萬塊的保險費,規避掉可能要花掉100~150萬的財務支出風險,那是很划算的。如果風險都沒有發生更好,你免去了一些身心痛苦,只是資產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而已。
於是,我同意要認真的做好保險規劃,把當時的投資想法與保險需求與保險專員溝通,請他幫我規劃他認為我需要的保險內容。當然,我們的想法與出發點不同,有些他建議有用的保險,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自認為我可以承受那樣的風險,他也沒有堅持,只是要盡到告知風險的義務。
一般人請保險專員規劃的保險內容,通常會涵蓋壽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或重大疾病)、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內容。預算夠多的人,可能會被建議失能險或殘扶險,年紀較大一點的人,會被建議長照險。
比較著重投資傾向的人可能會主動詢問投資型保單、年金險、儲蓄險或變額壽險之類的投資型保險。今天我不會針對各個保險做解說,我只想分享保險的大觀念,還有保險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如同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們的收入來源有限,拿一筆錢去買保險,就少了一筆錢可以做投資,但未來未知的風險,又可能造成我的投資資產大幅的損失,我應該要如何在保險與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呢?
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要認知到,『保險是幫助我們規避無法承受的風險,而非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保險是買不完的,如果要涵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而且理賠金額要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你一個人一年的保費可能要十幾二十萬,甚至更高,取決於你投保時的年齡。這樣你還會剩多少錢可以為資產做投資?
如果你是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費做投資,對小資族或一般上班族而言,投資型保險不會是你該考慮的選項,因為它無法幫助你達到需要的目標,你還是該認真考慮股市。所以我這篇也先不去討論用保險做投資的領域。
那我們一般人的保險應該要怎麼買呢?關鍵原則是,『先考慮10年內可能會發生的無法負擔之風險。』
以剛出社會的小資族為例,剛開始工作領薪水,戶頭可能只有幾萬塊的存款,若今天發生一場意外車禍,或是比較嚴重一點的疾病,就算在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考量到效果比較好的自費用藥或手術方式,可能就需要你付出10幾萬。
如果你是交通意外,譬如賴以為生的機車被嚴重撞壞了,需要花5~8萬再買一台新的機車,你的存款明顯不夠用。很明顯的,這些就是你這時最需要規避的風險,你可能需要實支實付醫療險、意外險、與產險。
像癌症險與重大傷病這些也是一般人無法負擔的重大醫療支出,如果收入允許的話,這些風險也可以一併用保險來規避,如果收入微薄,只能選擇幾種保險,或許你該考量的不只是金額大小,還要考量發生的機率高低。在資源有限下,有些風險是你沒有能力規避的。
買保險都會需要有一張當主約,通常都會被建議用壽險當主約,而且通常是終身壽險,也很容易被接受,因為這筆保險費最終是拿的回來的。然而像剛出社會工作的小資族會需要買壽險嗎?我認為完全不需要。
還記得我們要先保無法承擔的風險,再考慮發生機率這兩個原則嗎?請想一下,一筆30萬元的壽險,這筆錢肯定不是你自己會用到的,如果你某天突然離開了,有沒有人會因為你的離開,少了這筆30萬元,會在財務上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生活不下去?通常應該沒有吧。
即使是新婚夫妻都未必需要壽險,因為以前的社會,通常是男生負責收入,女生負責家務,在女方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男方合理就需要投保壽險,在不幸離開後能留一筆錢給女方維持一陣子的生活,好好為未來做打算。
但現在的夫妻很多是雙薪家庭,兩個人都有工作收入,所以投保壽險要保障的不再是以另一半為主,主要目標可能換成是家裡的小孩,或是還在償還中的房貸。或許你的父母需要你的家用才能生活,那你就可能需要投保壽險,來保障你父母的退休生活。
我還有提到一個重點是『10年內的風險』,為什麼只考慮10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