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宜興紫砂工作者亦開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975年江蘇省輕工業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聯合舉辦江蘇省日用陶瓷美術設計訓練班,設造型與設計兩專業班,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何雲石、張守智、陳若菊、楊永善等著名教授任教,宜興紫砂工藝廠選派汪寅仙、徐漢棠、鮑志強...等參加培訓。此後宜興不斷舉辦陶瓷造型、裝飾培訓班,並選派優秀藝人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蕪錫輕工業學院等參加進修。大批優秀的宜興紫砂藝人能有機會接觸學習現代藝術理論及觀念。近代宜興紫砂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大致奠基於此階段。筆者認為造成20世紀末期宜興紫砂的大輝煌,約有以下幾個成因:
宜興紫砂工廠除了七個輔導員,另有多位老紫砂藝人及陶刻名手,眾人集聚一廠,共同創作及培育新一代的紫砂藝匠,打破了長久以來由個別師徒私下傳承的習慣。讓新一代的紫砂藝人能集各家之長,且能與同儕相互切磋觀摩,可說是宜興紫砂陶藝歷來最大的一個發展契機。
把新一代的紫砂藝人送入正規學院接受現代的工藝美術觀念及學習現代的設計理論,將傳統的紫砂工藝注入現代的藝術概念及技巧。宜興紫砂陶藝現今能呈現出如此廣泛多元的面向,該歸功於此。
多位學院派的學者除了教導宜興紫砂藝人現代的創作設計理論,更親自參與紫砂陶的製作和設計,與紫砂藝人共同創作許多具有現代風格的經典作品。這種教學相長的成果,對宜興紫砂陶藝的進展產生了巨大的效應及深遠的影響。各地藝文界人士的參與和關注則提昇了宜興紫砂陶的藝術水平與能見度,使宜興紫砂陶超越器用的物象而兼具藝術品的價值。
現今的紫砂大師及高工,皆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養成教育。這在今日追求急功近利的環境中,已經難得再現。一個好的紫砂陶藝人需經漫長時間的鍛鍊,如此技巧才能成熟,還要多參酌他人的創作及歷代名家之作,並廣泛涉獵各種藝術文化的知識,提昇自我的內涵。自1955年至1979年歷經各種因素,而使得今日的諸位大師及高工們,皆曾經歷一段漫長的成長過程,對他們而言或許是一段艱辛的歲月,但今日的成果不就是植基於此嗎?
經由各種展覽會、交易會及各種交流活動,把精美獨特的宜興紫砂陶介紹到世界各地,而不僅限於大陸內地或華人領域,大大的擴張了宜興紫砂的銷售量與世界能見度。對此筆者需提及一位貢獻者:羅桂祥(1910~1995)廣東梅縣人,為香港實業家,茶具收藏家。於1979年到宜興參觀紫砂陶,並向當時宜興最有名氣的96位紫砂陶工作者訂購200多件(套)紫砂陶精品,強調每件作品上皆需鈐有作者名款,于香港舉辦『紫砂春華』展,造成大轟動,並引起國際間的注意。也促使往後紫砂陶藝人於作品鈐用自己名款的習慣。
羅桂祥並編著一本《宜興紫砂陶器》英文版在英、美等國發行出版,裡面刊錄歷代紫砂名器200多件。羅桂祥於1981年將其畢生收藏的茶具捐贈給香港市政局,創建香港茶具文物館。並多次至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迴展出。其間更多次訂製宜興紫砂陶器捐贈給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大大的提昇了宜興紫砂陶器的地位及世界知名度。20世紀末期宜興紫砂的澎博發展,羅桂祥可說是居功厥偉。從1960年至1980年代,宜興紫砂壺大多僅鈐印「中國宜興」方印,若沒署刻年份,則甚難釐清於何時製成,筆者藏有這一時期的紫砂壺,從中挑出一些較早期的作品,以作者出生年份先後排序刊出供賞。
=VENRAYDON= 1960年代(1960 ~ 1969)的宜興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