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師解讀德希達》談「建築哲學」應該做為建築的工具還是目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楚米(Bernard Tschumi, 1944-)在1982年(時年38歲)的競圖中贏過了Rem Koolhaas(時年38歲)、Zaha Hadid(時年32歲)等尚未嶄露頭角的建築大師,拿到了維萊特公園的案子,也是他第一個公共工程案,但具體而言,楚米贏在哪?又這座被稱為「解構公園」的維萊特公園到底「解構」了什麼?關鍵在於楚米邀請了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參與其中。然而,德希達的思想介入多深?與建築師楚米、艾森曼(Peter Eisenman, 1934-)之間,哲學家與建築師不同的專業之間又如何對話?彼此對這段「關係」又是如何評價?


  事實上,楚米原先是想找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後現代主義之父),後來才找了德希達;並非哲學主動找上建築,而是建築主動找上哲學。德希達問楚米,為何建築師對他的哲學感興趣?因為解構是反形式、反階級、反結構,與建築所代表的一切皆相反。楚米認為,正是這個原因,他熱衷將艾森曼的追求「形式」,與德希達的「反形式」結合在一起,試圖激發不一樣的火花、建築前所未有的火花。


raw-image
raw-image


  在設計維萊特公園的時候,德希達正在書寫將於1987年完稿的《Khôra》,而公園設計的核心概念,正是如何實踐Khôra?然而,何謂Khôra?(可參考筆者拙著〈從《Khôra》談何謂場所?〉,詳下方連結)柏拉圖在《蒂邁歐篇》談論宇宙論時,提出需要介紹第三個領域,將原始元素(土氣火水)統一起來。而那第三個領域或者稱第三類,即是讓實在者(模式logos)得以生成者(摹本copy)的媒介,就是空間(Khôra)。如同製作香料的無味液體、打印所接受手印的軟面材料,是不可見、不可感、不具任何形狀,卻又承受一切可見、可感、具體形狀的存在;它既不是「這」也不是「那」或同時既是「這」也是「那」。然而,如此不符合邏輯同一律與排中律的Khôra,作為一切生成物運動變化的「場所」,如何被掌握?甚至被具體實踐?簡單說,如何用空間設計空間(有點二律背反的問題)?


  Khôra在時間之前,不在時間、變化當中,且是不可見的、不可感的、無形狀的,之所以能夠被發現,在於哲學的推理論證其存在。德希達討論Khôra、解構Khôra,讓一直以來被忽視、認為不可思的Khôra有了更豐富的意涵。在德希達的解構下,Khôra可指場所、容器、子宮、蘇格拉底(篩選、接受卻未參與對話者思想的生產過程)、禮物(無目的的贈與)等,於是,公園設計的核心概念,起先聚焦在「如何設計一個未定的空間?」即不同於一般建築設計設定使用者如何使用之機能,而是避免給空間定義、給空間特定的機能,空間由未來的使用者定義,未來的使用者自身篩選、生成的使用。  


  在設計的過程中,艾森曼曾建議使用沙和水,沙用來寫字、水用來擦拭,德希達喜歡這個想法。設計團隊設計亦曾設計由孔洞和空隙組成,配以牆壁、堤防和城牆,人們不被允許進入這個空間,但可以向下看地上的孔洞;視覺可以看進去,卻永遠不會進入、不可感。然而,德希達不喜歡把人擋在外面的想法,即將空間當成一個「對象」。設計團隊還提出將整個建築淹沒在水下的方案,設計地下通道,在那裏會看到一切相反的東西;表面作為天花板。然而,在歷經數次的討論會議(至少6次以上),德希達的思想卻很大程度上被艾森曼忽略,德希達認為應打破以人為中心的空間尺度,考慮到其他生物等使用、生長。德希達關切的問題是,樹在哪裡?長椅在哪裡?等生物與人如何在裡面過生活的問題(反而是很使用者的問題)。艾森曼只能對德希達回覆:「最終,我的建築不能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而只能是它可以成為的樣子。」它應該是Khôra,卻只能是設計者想像(定義、秩序化)的樣子。


  此處凸顯設計維萊特公園的兩個特色或困難,即1. 不同專業的對話。2. 建構的建築實踐解構的哲學。關於第1個特色,有個觀眾曾問德希達如何看待這次合作?德希達回答這肯定不是合作;艾森曼認為是一種「黏合」,德希達則認為是一種「雙重寄生」。雖然結果不是都令人滿意,卻是少有且可貴的一次哲學與建築的對話(了解歧異)。關於第2個特色,是最困難與最核心的,困難在於,建築是凝固的、有形的,如何反應變化、無形?建築如何像黏土(Clay)一樣,變成不同形狀又不改變其性質?


  Khôra又名「處女」,在於碰不到它;雖然有東西進去,但未觸碰到、未與父親的邏輯結合、未反映,生出來的小孩(摹本copy)只有父親的邏各斯(模式logos)。然而,建築不可能不被觸碰、不被使用。德希達認為,對美、和諧、完整性的追求並非建築所獨有,但建築通過其不朽的物質性和持久性,使得文化被保存、轉移和抵抗解構,這些有形的因素使「建築成為形上學最後的堡壘。」解構無法也不能跳過這種抵抗,德希達批評楚米:猛然一看,楚米在維萊特公園的愚蠢行為成功地破壞了意義的穩定性,他們質疑、擾亂、破壞或解構這種結構的建築。愚蠢的人(楚米)只是維持、更新和重新書寫建築(未抵抗建築的結構)。德希達駁斥解構主義可能構成一種建築風格的建議,其斷言,沒有任何物體可以被認定為解構主義,因為其皆為封閉的、可識別的、特定的。


  最後,德希達的思想之所以被邊緣化或必然走向隱喻化(間接指涉)的原因在於,無法避免隱喻就像無法避免「建築」一樣;哲學概念是抽象的,當要落實到建築的物質層面時,必然需透過隱喻結構之。然而,那還是Khôra嗎?實現的永遠是「不是」Khôra的東西。在德希達遺留的設計手稿中,留下畫了一個傾斜的豎琴;是豎琴、是屏風、是篩子、也是編織的繩子,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堅固的眶類似織機、篩子或格柵(網格),這是德希達接露的Khôra、隱喻的Khôra。

德希達的設計手稿,畫了一個傾斜的豎琴;是豎琴、是屏風、是篩子、也是編織的繩子,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堅固的眶類似織機、篩子或格柵(網格)

德希達的設計手稿,畫了一個傾斜的豎琴;是豎琴、是屏風、是篩子、也是編織的繩子,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堅固的眶類似織機、篩子或格柵(網格)



  綜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根據楚米的說法,公園的目的是為活動和互動創造空間,讓遊客可以自由地在場地上漫步,並有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完成後的維萊特公園,放了26個不知道要做什麼用的紅色金屬地標物(未定的空間?),透過點、線、面不同的安排,創造各種使用與活動的可能性。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即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將傳統西方哲學重「語音」輕「書寫」的結構給顛倒、解構。然而,維萊特公園到底解構了什麼?除了解構了建築與使用者的關係(雖然德希達不認為是解構),我認為更解構了哲學與建築的關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或許不是最能實踐哲學思想的媒介,然而,透過這一次「合作」,解構、豐富了建築的意涵,讓建築重返早已離開已久的「建築哲學」,思考建築表象背後的本質(思想)。


Ps:至於現在建築圈談論的「解構主義建築」,早已淪為一種風格(表象),又離開了「建築哲學」,全無解構主義思想的內涵。台灣似乎還不曾有過哲學家與建築師的合作,指日可待。

24會員
562Content count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本書副標題為「工地認知心理與健康促進」,旨在探討工人與健康的關係。以營造「無檳工地」為目標、範例,思考維護工人之健康與工作背後的衛生醫療與營建體系。本書為衛服部國健署委託「無檳工地」計畫之成果,故議題限縮在檳榔,殊為可惜。不過,也提供了菸酒之外另一種認識工地、認識工人的路徑,推薦給關心工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說到淡江不夜城,無庸置疑是蔽校全年無休、燈火通明的建築系系館。建築系的作息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基本上中午前的課出席率都特別難看,有經驗的老師也盡量不排課在上午,以免堂堂上演「空堂計」。而除了會擋修的設計課外,其他課(通識或系上必選修)因出席率過低而被當的不計其數(聽過體育、軍訓被當的)。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本書副標題為「工地認知心理與健康促進」,旨在探討工人與健康的關係。以營造「無檳工地」為目標、範例,思考維護工人之健康與工作背後的衛生醫療與營建體系。本書為衛服部國健署委託「無檳工地」計畫之成果,故議題限縮在檳榔,殊為可惜。不過,也提供了菸酒之外另一種認識工地、認識工人的路徑,推薦給關心工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說到淡江不夜城,無庸置疑是蔽校全年無休、燈火通明的建築系系館。建築系的作息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基本上中午前的課出席率都特別難看,有經驗的老師也盡量不排課在上午,以免堂堂上演「空堂計」。而除了會擋修的設計課外,其他課(通識或系上必選修)因出席率過低而被當的不計其數(聽過體育、軍訓被當的)。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集節目將探討未知的死亡,從克里希那穆提《活著這件事》II、III 部和《莊子》談及死亡的三個故事,讓我們重新感受死亡。準備好咖啡,讓我們輕鬆地談天說地吧~
Thumbnail
相信成為建築師是許多建築人想達成的目標之一,每年6%的錄取率讓許多建築人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準備,每個人想考取執照的理由都不同,可能是對自身專業能力的一個證明,又或者是希望未來能夠自己接案創業,也可能僅是對自己人生的交代,本篇將介紹關於建築師考試的基本知識,非常適合正要開始準備考試的您,接著看看吧!
Thumbnail
​ 現在舊日式建築在台灣各地當今不斷開發大樓之下,越來越稀有。除非舊日式建築是被刻意保留住、不然舊日式建築對於越來越年輕人可能只剩下照片才能看到。壢小故事森林作為桃園市歷史建築就是刻意被保留下來。 壢小故事森林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博愛路52號 ​營業時間: PM10:00
Thumbnail
其實,很多經典的鬼片,不是只有嚇人橋段,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議題藏在一個個故事裡。 近期很喜歡的恐怖片作品不少,其中有些探討的是邪教,這是一個相當深奧又耐人尋味的層面。為什麼邪教也會有廣大的信徒呢?為什麼明明深知哪裡怪怪的卻還是義無反顧陷入其中?
Thumbnail
近日火紅的話題之一,不外乎是「你看人選之人了嗎?」 劇中深入的點出政治、性別、職場、家庭等議題, 每一個層面都有著不同且很棒的反思和感受, 網路上也有很多深入人心的心得和金句摘要, 今天凱西想分享面向,是這部戲中也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幕僚的價值」。 (以下感想有微微小雷,看完劇會更有感❤️)
Thumbnail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Thumbnail
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宇駿是芬蘭世界教育創新獎得主,有四個寶貝。為了愛孩子,從建築師的身份一躍而成建築美感教育的推動者,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是個能讓所有父母參考的例子,您,也可以成為孩子生命的的導師!聽聽世界教育創新獎得主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融合教育,成為自己四個孩子到一群孩子的貴人。
Thumbnail
​ 一談到許梓桑這位人物恐怕知道的人很少。因為他可是基隆人,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日治時期擔任過曾擔任基隆街長(相當於今日的區長職位)與台北州協議員(相當於今日的市議員)等職位。許梓桑的古厝官邸更是被基隆市文史團體爭取下來的基隆市歷史建築。從許梓桑文化季遙想那個詩人群聚年代,端看歷史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集節目將探討未知的死亡,從克里希那穆提《活著這件事》II、III 部和《莊子》談及死亡的三個故事,讓我們重新感受死亡。準備好咖啡,讓我們輕鬆地談天說地吧~
Thumbnail
相信成為建築師是許多建築人想達成的目標之一,每年6%的錄取率讓許多建築人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準備,每個人想考取執照的理由都不同,可能是對自身專業能力的一個證明,又或者是希望未來能夠自己接案創業,也可能僅是對自己人生的交代,本篇將介紹關於建築師考試的基本知識,非常適合正要開始準備考試的您,接著看看吧!
Thumbnail
​ 現在舊日式建築在台灣各地當今不斷開發大樓之下,越來越稀有。除非舊日式建築是被刻意保留住、不然舊日式建築對於越來越年輕人可能只剩下照片才能看到。壢小故事森林作為桃園市歷史建築就是刻意被保留下來。 壢小故事森林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博愛路52號 ​營業時間: PM10:00
Thumbnail
其實,很多經典的鬼片,不是只有嚇人橋段,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議題藏在一個個故事裡。 近期很喜歡的恐怖片作品不少,其中有些探討的是邪教,這是一個相當深奧又耐人尋味的層面。為什麼邪教也會有廣大的信徒呢?為什麼明明深知哪裡怪怪的卻還是義無反顧陷入其中?
Thumbnail
近日火紅的話題之一,不外乎是「你看人選之人了嗎?」 劇中深入的點出政治、性別、職場、家庭等議題, 每一個層面都有著不同且很棒的反思和感受, 網路上也有很多深入人心的心得和金句摘要, 今天凱西想分享面向,是這部戲中也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幕僚的價值」。 (以下感想有微微小雷,看完劇會更有感❤️)
Thumbnail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Thumbnail
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宇駿是芬蘭世界教育創新獎得主,有四個寶貝。為了愛孩子,從建築師的身份一躍而成建築美感教育的推動者,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是個能讓所有父母參考的例子,您,也可以成為孩子生命的的導師!聽聽世界教育創新獎得主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融合教育,成為自己四個孩子到一群孩子的貴人。
Thumbnail
​ 一談到許梓桑這位人物恐怕知道的人很少。因為他可是基隆人,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日治時期擔任過曾擔任基隆街長(相當於今日的區長職位)與台北州協議員(相當於今日的市議員)等職位。許梓桑的古厝官邸更是被基隆市文史團體爭取下來的基隆市歷史建築。從許梓桑文化季遙想那個詩人群聚年代,端看歷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