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中提到的「危機」,即「概念的意義消逝的危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胡塞爾認為,伽利略之後的科學家不再探問科學的意義問題,認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會感到有必要去研究原先實現觀念化的「方式」,也不會去探索自然本來的「意義」與「明見性」的「起源」。我們現在就像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典範概念,在典範中的我們只知道、相信目前的建築學,知道建築如何應用,卻忽略、遺忘了「原初」建築學的意義。我們很習以為常的,老師教我們什麼我們就學什麼,而未曾思索何謂建築的本質?建築學建立在什麼之上?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忍受這沒有基礎的建築。
那麼,想到建築的本質各位會想到什麼?什麼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我們常說建築系的專業是空間,然而,何謂空間?空間由「點線面」組成,又何謂「點線面」?也許你會說「點線面」國小課本有教阿,但那真的是點線面本身嗎?以點為例,真正的點是看不到的、也沒有面積的,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點一樣不是點。這時才發現,原來我們所引以維生的「空間」,不過是建立在「假設」之上,即幾何學的「公理」之上。何謂公理?即不能再問下去的東西,如當我們說A的原因是B,B的原因是C…以此推論到那無法再被推下去的原因即是公理。點線面即是為了定義而定義的「無定義名詞」。以此作為幾何學推論的基礎。
本文以胡賽爾的《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及德希達的《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分析兩者的哲學立場。胡塞爾提出思考幾何學的起源的原因在於,幾何學從古至今是同一套,東西方的幾何學是相同的,圓形是同樣的圓形、正方形是同樣的正方形、三角形是同樣的三角形。幾何學不因語言、歷史、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為幾何學的「觀念」即是「對象」自身。即便某文化消失,幾何學的觀念依然存在。 誰是第一位發現幾何學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幾何學的發現只有一次。藉由這一次,幾何學由第一位發現者主觀的心理之物,透過明見性及移情作用,最後成為他人普遍的「觀念客觀性」。
德希達則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說的、用寫的,用「語言」傳達、溝通,進而理解彼此的想法。然而,語言作為一種媒介,既非對象也非「觀念對象」自身。如:當我說口袋裡有一百塊時,口袋不會自然就出現一百塊,或腦海中想著一百塊時,手裏就出現一百塊。不是說了、想了就存在。德希達認為語言是觀念構成的條件,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語言的「多義」或「誤解」。語言必須先於幾何學(真理),幾何學(真理)才有可能被「說」出來。唯有透過文字書寫、將觀念「肉身化」,真理的「觀念客觀性」才真正的完成。
幾何學與建築學的關係
幾何學做為空間形式相關的本體論學科,我們能夠想像沒有幾何學、沒有「歐式平面幾何5大公理」的建築嗎?即非由兩點連成直線、線段不可延長、任意線段無法作為圓之半徑、直角皆不相等、線外一點不可作與已知直線平行之直線下的建築嗎?我們無法想像、跳脫幾何學來思考建築;即建築學必然是建立在幾何學之上的,沒有幾何學就沒有建築的可能。故兩者的關係在於,幾何學是「原初」的,建築學則是其「衍生」的;若沒有建築學,幾何學依舊存在,然而,若沒有幾何學,則沒有建築學的可能。如:Antoine Laugier 在《建築論文集》提出「原始屋」的概念;認為「沒有拱圈、拱廊、基座、閣樓、門甚至窗,在自然中的直覺只要有柱、檐部和山牆就是建築」。該直覺之所以可能,便是建立在對幾何學的認識上。
為何是思考建築學的起源而非建築的起源?
建築的起源如同尋找本源,是不可思的、不可考的。當建築成為一門有系統的學科,成為建築學,思考才有可能、才有跡可循。建築學的起源是唯一一次的嗎?
相較於同一套的幾何學,世界各地的建築學卻是不同套的,即便維特魯威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但各地的建築原則及標準卻不盡相同。故建築學的起源不是唯一一次的,而是重複性的。語言先於幾何學亦先於建築學存在嗎?
建築的語言除了包含一般書寫的語言外,建築的語言更是建築之所以可能、建築意義的一切線索。例如:在材料與尺度之間、配置與動線之間、光線與陰影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自然與人為之間,透過反覆、跳躍的閱讀認識與理解建築。故語言亦是先於建築學存在的。
結論
建築危機不在於如何避免讓建築學產生「歧義性」、「多義性」,因為建築本身就是「歧義性」、「多義性」的。建築危機亦不在於是否重新激活建築學的起源,即找到幾何學轉向、衍生為建築學的那一套「建築學的觀念」。建築危機在於,傳統建築學發展至今,僅在同一套平面幾何學的場力作用下思考建築,無法讓建築有創造進化的可能。
建築除了受制於地球的重力外,更受制於我們如何看建築的視角。傳統發展至今的建築學,皆是以「平面幾何」的視角思考建築;不管是圖紙或電腦作圖、模型或電腦3D,背後的指令與思考邏輯(點線面)都建立在「歐式平面幾何5大公理」上,而非以其他視角思考建築,如:球面視角的「非歐幾何」。故探討建築學的起源的問題,不只是回頭思考建築的本質、建築的基礎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溯源至幾何學的同時,移轉平面幾何的重力與重心,突顯差異與個體的重要性,即不同個體、不同重力下產生不同建築世界的可能。
最後,我是李冠儒,了解幾何學的場力,才有解構、跳脫其場力的可能;正是透過思考建築學的起源,獲得、重拾建築學主動性的動力與創造進化的可能。我的簡報到此,謝謝聆聽並敬請指教
202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