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劇出海的板塊中,阿拉伯是最難想像的地帶。
原因也很直接,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中,中國與阿拉伯不只語言不通,還存在極高的文化壁壘,不像中日韓至少同屬漢字文化圈、中美歐至少有長期「交手」的複雜情結;中阿之間雖有「絲綢之路」的過往,但講到當代文化交流實踐,似乎就像阻隔雙方的茫茫大漠,乏善可陳、一片死寂。因此談到阿拉伯人看陸劇,多數人的好奇並不是「阿拉伯人看什麼陸劇」,而是「阿拉伯人為什麼要看陸劇」。
確實,在西方長期掌控全球話語權、中東又被歐美先後宰制的背景下,阿拉伯與中國的當代文化交流相對稀薄。但稀薄不意味沒有,更不代表永遠停滯。10年之前,世界無法想像沙特伊朗會在北京宣布復交,也沒人能預見「一帶一路」會在中東遍地開花。面向阿拉伯世界,中國如今的政經角色大幅增長,文化角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以筆者2016年的埃及經驗為例,在開羅的哈利利市集(Khan el-Khalili)中,筆者就遇見不少能用中文兜售商品的小販,這當然不代表中文已在埃及普及,卻至少反映中國經濟起飛後,民眾購買力提升、陸客成為「強大買家」的現實,所以當地攤販除了原本必備的英文、日文,也紛紛學起中文;到了埃及南部的路克索(Luxor),于正的《美人心計》正在當地電視上播送,且全劇採阿拉伯語配音,林心如、楊冪、王麗坤等人都「說著」多音節的急促語言,頗有喜感。這背後當然是中埃關係升溫後,北京積極進行文化輸出的結果,畢竟從翻譯台詞、接洽電視台到尋找配音團隊,都不是簡單工程。
而2016年路克索的驚鴻一瞥,成為筆者日後撰寫論文《為阿拉伯世界翻譯中國》的靈感來源,也是筆者關注「陸劇出海」的知識起點。當然,陸劇在阿拉伯的發展脈絡不同於日韓,後者更多是文化牽引、渾然天成,前者則更多是政策引導、後天養成。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能體現「陸劇出海」背後的硬實力意義。
從地緣視角來看,阿拉伯世界作為亞非拉「全球南方」的重要板塊,始終是中國的重點耕耘對象,早在「陸劇出海」前就是如此。當然,這背後也是龐大政治與文化工程的長期積累。
回顧過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阿對彼此來說都是異域。雙方即便有「絲綢之路」的前塵往事,但這更多是當代學者論及中阿關係時,才會溯及的歷史名詞,事實上在19世紀以前,中阿即便有經貿互動,對彼此的認識都不深入。這背後除了地理因素,當然也與13世紀阿拔斯王朝崩解後,阿拉伯世界長期分裂、缺乏政治與歷史知識主體有關。
19世紀後,西方的全球擴張意外促進阿拉伯人進一步認識中國:在殖民體制下,阿拉伯知識分子通過西方報刊雜誌,看到一個改革不如明治維新徹底、在甲午戰爭輸給日本的東方弱國。當然,這種形象來自西方的知識體系,也不只在阿拉伯世界流傳,卻在當年相當深入人心。1931年馬堅(日後的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知名穆斯林翻譯家、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阿拉伯語翻譯)等留學生抵達埃及時,當地人普遍不知中國有穆斯林,卻有不少人知道中國敗給了日本。
而扭轉這一切的起點,便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全球左翼狂潮,讓中國擺脫了「弱者」姿態,獲得「革命」的新面孔。1950年代起,反帝反殖運動在亞非拉地區燎原,通過馬堅等前留學生的私人人脈,中國與埃及在1956年建交,同時又借萬隆會議、蘇伊士運河危機等事件,在阿拉伯世界留下了「革命同志」的時代形象。到了1960年代中期,中國在中蘇分裂、文革政治的雙重背景下,開始向阿拉伯世界輸出《毛語錄》、《毛選》等毛澤東著作,同時積極支援亞非拉地區游擊隊,希望成為阿拉伯在內的第三世界「革命導師」。
而毛澤東著作的輸出,是中阿之間第一波大規模翻譯運動,也是第一波大規模政治宣傳活動。而因當年中國的政治實力相對強大,也有較多通曉阿語、漢語的翻譯人才,所以理所當然扮演了主導角色:1967年毛澤東著作的阿拉伯語翻譯組成立,同年阿拉伯語版《毛語錄》出版,首印40萬冊,1968年阿拉伯語版《毛選》出版,首印9.2萬冊。而在埃及已因中蘇分裂靠向蘇聯的情況下,這些出版品大多被運往蘇丹等「遠蘇親中」的阿拉伯國家,一直要到1970年代文革外交消退,這波浪潮才告終結。
因此可以這麼說,早在「陸劇出海」前,阿拉伯世界最先迎接的,是中國的「毛主義出海」。但這波出海熱潮無法維持,因為不只全球左翼激情在1970年代消退,中國也在同一時期結束了文革,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文革路線的徹底否定、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反省糾正。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著作的輸出、對海外毛派武裝的援助都告終止,部分巴勒斯坦毛派武裝隨後在1980年代轉型為聖戰組織,借著從毛主義換軌到伊斯蘭來延續生命。
整體來說,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導師」形象,已隨毛澤東逝世走入歷史,但這不代表中國就從此放棄耕耘阿拉伯。伴隨近十年來「一帶一路」項目推展,中國明顯正在摸索「新導師」的角色:這次不是上世紀的「革命導師」,而是新時代的「發展導師」。至於推動這一角色的關鍵,自然就是改革開放、東升西降交會而成的時代脈動:中國崛起。
進入2000年後明顯可見,在美國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期間,中國逐漸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巨大市場、技術優勢與製造能力,並開始以「不輸出革命」的新面貌,與阿拉伯國家進行接觸、展開合作。2004年1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埃及,宣布與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簡稱阿盟)共同成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簡稱中阿合作論壇),便是前述脈絡的重要起點。
而這一時期的中國形象塑造,同樣依靠中國主導的大規模翻譯與宣傳工程,整體來說調性相對柔和,偏重文化交流層次,當然這也與中國還在摸索角色定位有關。
例如在書籍推介上,中國在2004年啟動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畫」,接著還有2009年的「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與「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以及2010年中國與阿盟簽署的「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在影視場域,「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CCTV-العربية)在2009年開播,成為陸劇出海阿拉伯起點,埃及國有電視台「尼羅河電視台」的高教頻道也在2012年11月開播中國製作的漢語教學節目,每套節目時長半個小時,其中20分鐘為漢語教學,10分鐘介紹中國文化。這段期間,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兩大品牌:「孔子學院」、「漢語橋」,也在埃及落地生根。
2013年「一帶一路」項目問世後,中國對阿拉伯世界的經營變得更有戰略性。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便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1+2+3」的中阿合作格局。其中「1」,是以能源合作為主軸,希望深化油氣領域全產業鏈合作,維護能源運輸通道安全;「2」,是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兩翼,加強中阿在重大發展專案、標誌性民生專案上的合作;「3」,是以核能、航太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努力提升中阿務實合作。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中國面向阿拉伯的形象工程更加具體,且時常圍繞具體主題進行延展,整體鋪排出了「發展導師」的形象,也就是強調中國可以做為阿拉伯世界的參照,協助後者走出貧困、邁向工業化。
2014年配合「一帶一路」項目啟動的「絲路書香出版工程」便是案例。這個項目是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翻譯出版項目,主要是將中國圖書譯成各國語言後輸出,阿拉伯語當然是重要板塊。以2021年的「絲路書香出版工程」公示名單為例,在入選的324項作品中,以阿拉伯語輸出的作品共69項,比重超過20%,並可分成以下6個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脫貧、中國經濟與發展、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科學與中醫與技術。其中脫貧便是明顯契合「發展導師」的主題安排,其他主題同樣相去不遠。更宏觀的說,也是近年興起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一環。
而影視場域也是如此。繼2009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開播後,中國又在2016年開播了「中國環球電視網阿拉伯語頻道」(CGTN Arabic),取代前者。當然,CGTN Arabic也有中國文化、旅遊的軟性宣傳,卻更強調與西方媒體的輿論戰,以及中國作為科技與經濟大國的宣傳。例如在新疆議題上,頻道內容便明顯是要用「反恐」與「脫貧」兩大敘事,爭取對新疆議題的話語權,同時抗衡西方的「種族滅絕」敘事;另針對中國發展,頻道更有《中國軍隊能力現代化》(تحديث قدرات الجيش الصيني)、《一帶一路倡議》(مبادرة الحزام والطريق)、《巨型工程》(مشاريع عملاقة)等、《擺脫貧困》(التخلص من الفقر)、《中國奇蹟》(المعجزات الصينية)等節目。
而這些脈絡發展當然也影響到了陸劇出海阿拉伯的樣態。
如前所述,陸劇出海阿拉伯的起點,是2009年開播的「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
而這個頻道的誕生脈絡,是中國在「後革命」年代到「一帶一路」誕生前,希望與阿拉伯世界建立新互動的嘗試,所以整體來說調性偏軟,內容雖有政治新聞,卻更強調宣介中國文化、旅遊景點與文藝創作。例如《中國旅遊》(السياحة في الصين)、《中國藝術》(الفنون الصينية)、《功夫》(الكونغ فو)、《學習中文》(تعلم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以及筆者負笈科威特時最喜歡看的《中國菜》(المطبخ الصيني)等,內容相對去政治化,甚至有些「自我東方化」的味道。
在這個脈絡下,當年循「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出海的陸劇,也有類似趨勢,例如2008年陳國坤主演的《李小龍傳奇》(أسطورة بروس لي)、2009年于正的《美人心計》(كيد النساء),就是這一頻道首先出海阿拉伯世界的兩部陸劇,前者明顯是要迎合「功夫」這種外界對中國的傳統想像;後者則是要以女性視角、華麗服飾的古裝愛情調性,召喚對相關議題感興趣的觀眾。當然,這兩部劇全部採阿拉伯語配音,且是由中方統籌配音團隊。
而從結果來看,這一策略相當成功。兩部劇一開始雖是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的YouTube頻道上默默播出,點擊卻都相當驚人:《美人心計》幾乎每集都有3萬次以上的點擊,《李小龍傳奇》則光首集就有210萬點集,完結篇的點擊更是來到驚人的580萬,可見「古裝」、「功夫」、「女性視角敘事」等元素在阿拉伯的市場號召力。且這兩部的點擊都遠超「中國中央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後來輸出的其他劇集,例如走民國愛情路線的《紅粉世家》(أسرة الجمال),以及知名金庸武俠IP《笑傲江湖》(الجوالة الشامخون),都無法再現《美人心計》、《李小龍傳奇》的輝煌紀錄。
不過伴隨中國國力成長、中阿互動深化,如今陸劇出海阿拉伯有了新樣態,阿拉伯人所能接受的陸劇類型也更多元。基本上可以大致總結為:從網路到電視、從政府到企業、從商品到宣傳。
首先是從網路到電視。2013年「一帶一路」項目開始後,中方便與埃及影視工作室「振動」展開合作,著手譯製、配音中國影視劇;2015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正式和埃及廣播電視聯盟簽署協定,在埃及國家電視台合作開辦《中國劇場》單元,將翻譯且配音好的中國影視劇輸出至埃及國家電視台播放,包括《杜拉拉升職記》、《父母愛情》、《北京青年》、《歡樂頌》、《雞毛飛上天》、《媳婦的美好時代》,以及前述的《美人心計》等作品,皆因此登上埃及電視台,《媳婦的美好時代》還創下3.2%的收視率。
而陸劇落地的阿拉伯國家不只埃及,還有海灣的沙特、阿聯酋。這背後當然是外交脈動的反應:隨著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北京在阿拉伯世界的外交重點已逐漸從埃及轉向盛產油氣的海灣。2022年12月,《山海情》、《三十而已》、《小歡喜》、《創業時代》等陸劇,開始通過沙特《中東廣播中心》(MBC)的電視及網路視頻點播平台Shahid播出。
其中,MBC已是中東和北非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電視媒體集團,通過多顆衛星覆蓋中東及北非地區使用者,其電視頻道平均每日收視規模1.3億戶,在該區擁有近50%的市場佔有率,旗下綜合頻道MBC1在沙特則有95%以上到達率;Shahid則是MBC旗下的龍頭應用程式,擁有最大的阿拉伯影片庫存。因此陸劇登陸這兩個平台,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接著是從政府到企業。毫無疑問,中國政府一直是陸劇出海阿拉伯的重要推手:2018年7月,《中阿合作論壇2018年至2020年行動執行計畫》正式將廣播影視交流合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2022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雅德舉行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第六條「文明對話共同行動」便特別提到了,要與阿方共同實施50部視聽節目合作工程。
而在具體的機制和工程方面,中國與阿拉伯目前已有「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中非中阿影視合作工程」等項目,是推動陸劇出海阿拉伯的重要機制;其他還有「視聽共享全球播映活動」、「中阿節目交流推介」、「中阿短視頻大賽」、「北京優秀影視劇展播季·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等系列活動,是面向阿拉伯國家宣傳陸劇的重要平台。
不過隨著中國影視產業崛起,中國政府已不是推動陸劇出海的唯一力量,陸企也開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前述的陸劇出海沙特MBC,背後便有寧夏政府與悅家繁榮文化傳媒的共同協作,後者在2022年獲得國家相關部門2個國產影視劇的譯配傳播專案,並在2023年1月與MBC簽署了《電視中國劇場》專案協定,要與沙特共同打造中國影視劇內容板塊。2023年7月,悅家繁榮文化傳媒與寧夏衛視聯合申報阿拉伯語「電視中國劇場」,在國家廣電總局正式立項並通過審核。
接著還有愛奇藝。2019年,愛奇藝上線了國際版網站和國際版App,其中就包括阿拉伯語介面。而為符合阿拉伯語閱讀習慣,介面整體採從右往左的流覽設計,並為當地使用者提供了文字和配音兩種翻譯服務。截至目前,阿拉伯地區使用者已可通過愛奇藝國際版觀看近4,000部影、劇、綜、漫等亞洲內容,其中近300部作品已經完成阿拉伯語的翻譯,陸劇當然也在其中。
再來是在陸劇出海上表現優異的華策影視集團。2013年起,華策集團便積極探索海外新媒體頻道建設,並與YouTube、Viki、Facebook、Dailymotion等多個新媒體平台合作,建立了華策頻道與專區,並在YouTube平台上建立多語種頻道。其中,阿拉伯語頻道《Huace Croton TV Arabic - العربية مسلسلات صينية》便是在2019年5月正式開辦,累計至今已有100萬訂閱者。
而華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績,關鍵就是持續深入調研當地觀眾喜好,並發現當代阿拉伯觀眾較喜歡青春甜寵、都市愛情題材,且對鹿晗、楊冪、吳磊、譚松韻等中國明星感興趣,所以明確了頻道的發展方向,選擇上線《甜蜜暴擊》、《最親愛的你》、《我們這十年》、《去有風的地方》、《向風而行》、《兩個人的小森林》、《親愛的,熱愛的》、《以家人之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分野》、《長歌行》等劇。
而從頻道內的點擊排行來看,前兩名分別是《以家人之名》、《甜蜜暴擊》,這兩部劇每集都有破百萬點擊,《以家人之名》的第一集點擊數更是來到761萬,已經突破過去《李小龍傳奇》的紀錄。這也凸顯當代陸劇出海阿拉伯,正在跳脫傳統的「自我東方化」框架,不必靠古裝劇、功夫等元素,也能吸引阿拉伯人觀看。
而除了華策集團,世紀優優獨立運營的YouTube阿拉伯語頻道(YoYo Arabic Channel)同樣成績斐然。2017年8月24日,YoYo Arabic Channel正式上線運營,首部上線劇集便是《雙世寵妃》。而經過6年耕耘,YoYo Arabic Channel訂閱者已來到235萬,是YouTube平台上使用者規模最大的阿語中國影視內容頻道。
根據世紀優優自身調研,埃及、伊拉克、沙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觀眾是該頻道的「追劇主力」,其中埃及觀眾占比22.8%,伊拉克觀眾占比14%,沙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觀眾占比均超過10%;而在使用者組成上,YoYo Arabic Channel的用戶以年輕女性用戶為主,占比70%,18-34歲的用戶占比64%。因此世紀優優的經營策略也與華策類似,選擇大量上線青春甜寵、都市愛情、古裝愛情劇,也確實收穫良好點擊,例如《我憑本事單身》、《芸汐傳》,總集觀看次數都超過4,000萬次;《冰糖燉雪梨》、《我好喜歡你》、《初戀了那麼多年》等劇的總觀看次數也都超過2,000萬次。
再來是從商品到宣傳。從華策、世紀優優的成功可以看到,中國已經掌握陸劇出海阿拉伯的流量密碼,完全可以將陸劇當成商品來行銷;不過如前所述,陸劇出海脈絡也受中國政府面向阿拉伯的宣傳框架導引,要為「發展導師」的形象工程服務。在這個脈絡下,中國政府選擇重點出海阿拉伯的陸劇就不會是甜寵劇,而是聚焦強調中國發展、經濟成就的相關劇集,《山海情》就是典型代表。
眾所周知,《山海情》是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獻禮劇,講述寧夏西海固民眾在福建對口幫扶制度下,拓墾出「閩寧鎮」,從貧窮走向小康的過程,屬於扶貧主題電視劇。而從「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的書目安排就能發現,「脫貧」始終是中國面向阿拉伯世界的重點宣傳話題,所以《山海情》的中選可謂毫不意外,畢竟阿拉伯世界除海灣國家外,多數地區都有貧困問題。
而為方便阿拉伯觀眾理解,《山海情》全片採阿拉伯語配音,其阿拉伯片名也未直譯「山海情」、更未採用英文譯名「閩寧鎮」(Minning Town),而是譯成了「向幸福移民」(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سعادة)。藉著劇中從貧困農村到小康生活的對比,中國希望傳遞自己雖曾貧窮、卻能在正確制度與發展路線指引下,走向富強的隱形敘事,吸引更多阿拉伯人關注中國的發展路線、制度特性。
另外《山海情》的播出也有時間與空間上的特意安排:在2022年12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舉行前夕,《山海情》於埃及電視台上首播。時間上明顯是配合了首屆中阿峰會,地點則是考量埃及與中國從反帝反殖時代持續至今的特殊情誼。而繼埃及之後,《山海情》又登陸沙特MBC,並在阿聯酋、蘇丹、伊拉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阿曼、也門等國電視台上播出,中國政府當然也是主要推手。
不過第一部出海阿拉伯的獻禮劇其實不是《山海情》,而是《覺醒年代》(عصر الصحوة),背後推手除了中國政府外,還有位於阿聯酋的《中阿衛視》(CATV,الصينية العربية)。《中阿衛視》是2014年由阿聯酋華商出資成立的媒體,先是在2015年9月上星播出,通過尼羅河衛星覆蓋中東25個國家,又在2016年9月接入阿聯酋國家有線電視網Du和Etisalat,這意味著阿聯酋所有家庭均可通過有線網路收看中阿衛視。2017年5月,中國外交部批准中阿衛視設立常駐中國新聞機構:「中阿衛視中國新聞中心」,同時頒發外國駐華新聞機構證,並向中阿衛視駐華的阿拉伯籍記者頒發中國記者證,算是中阿媒體交流的成功案例。
而《覺醒年代》2021年熱播時,《中阿衛視》便積極爭取此劇的海外播映權,最後也如願以償,並獲中方團隊協助將字幕譯為阿拉伯語。2022年5月,《覺醒年代》在《中阿衛視》上播映,成為第一部出海阿拉伯世界的中共建黨百年獻禮劇。而這大概也是1970年代後,毛澤東久違地再成宣傳圖騰,進入阿拉伯世界。當然,《覺醒年代》作為群像劇,還有李大釗、陳獨秀等重要角色,但對阿拉伯世界來說,圍繞毛澤東的狂熱、退潮與再見面,別具歷史意義。
整體而言,從網路到電視、從政府到企業、從商品到宣傳的三重變遷,反映了中國崛起、世界多極化下,中阿互動愈發深刻的現實,原本無法想像的陸劇出海阿拉伯,如今已是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當然,與東亞的日韓、越南相比,阿拉伯還是陸劇出海相對吃力的市場,如何克服文化差異、統籌資源並妥善運用、建立可靠的翻譯與配音團隊,仍是任重道遠。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東升西降的時代洪流下,阿拉伯地區作為全球能源與地緣重鎮,正與中美俄形成更多極的區域互動;而在中阿關係不斷升溫的背景下,兼具商品與宣傳意義的陸劇,必然會扮演更重的時代角色。
原文發表網址:
2024.3.29
陸劇出海・三︱從李小龍傳奇到山海情:阿拉伯人為什麼看陸劇?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526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