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筆記法:知識工作者的工業革命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讀《卡片盒筆記》,如何 30 年寫 60 本書的底層邏輯

raw-image


《How To Take Smart Note》,中譯《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卡片盒筆記》。

作者 Sönke Ahrens 是德國哲學教授,但是讓他紅的原因不是哲學,而是我手上的這本小書。

表面上看起來,卡片筆記就是一套筆記術,跟市面上堆積如山的筆記書籍一樣。

但這陣子研究下去,對我個人的啟發是洪水等級的。

我認為人們低估「卡片筆記法」的威力了。卡片筆記是一套同時反直覺,又非常自然的思考技術,只是剛好用「筆記」作為思考媒介。

我甚至會說,卡片筆記是知識工作者的「工業革命」。

卡片筆記發明人 Luhmann 靠這套技術,在 30 年內寫 58 本書,死後還繼續出版 6 本。只把它當成「筆記術」,就像是買了一台法拉利,卻只打 N 檔推車一樣。

我還沒完全掌握這套技術,但這篇電子報,我想介紹「卡片筆記法」給你,並且附上我自己的筆記內容給你看。

這可能不好懂,但我盡力。


傳統筆記法是一個漏水的水桶

頁面空白處寫心得、SQ3R、不同顏色的筆畫線、A4 紙折成對半....這些我稱之為「傳統筆記法」,它們都只是「工具」,而且只會讓學習過程變得複雜。

尤其,如果你思考以下幾個應用場景,你會發現,傳統筆記法效率非常低:

1. 如果你學到新知識,想跟以前的筆記結合,怎樣找?

把讀過的書全部翻一遍,找到當時畫重點的句子嗎?

把所有的摘錄筆記、日記都讀一遍嗎?

運用搜尋功能。但萬一記錯了關鍵字,找不到當時的筆記怎麼辦?

2. 真的找到這個筆記,做好連結了,接下來怎樣做?存在哪裡?

問題同上,關鍵是「未來會找不到」。

3. 當筆記大量累積,怎樣看出筆記之間的潛在連結?

靠大腦去記憶所有筆記,然後某天靈感噴發,像是通靈一般找到潛在連結嗎?

AI 可能有幫助,但目前語言模型的力量,只能做到 Embedding,讓你可以「檢索」,沒辦法看出「潛在連結」。

AI 沒辦法產生「洞見」,那是創造力的領域。

傳統筆記法,讓上述三種場景每一個環節都變成獨立專案,光是分類筆記就會搞死人。許多記下來的資訊四散各地,無法回頭查找,就是一個不斷漏水的水桶。

卡片筆記法,可以解決上面這三種問題。

什麼是卡片筆記?

卡片筆記的外表,一點也不複雜。

「把學到的知識寫在卡片上,收納在盒子裡」。

或者在數位軟體中:「把學到的知識寫成 markdown 文件,收納在電腦資料夾裡」。

你可以用任何軟體,Word、Evernote、Notion、Obsidian 或 Heptabase 做到這件事。

說起來很簡單,但「卡片筆記」專注兩個重點,讓它不只是筆記術,而是一個會讓筆記自然生長、對話、碰撞,一個活的知識生態系統。

這兩點,就是「歸類與連結」與「由下而上」。

歸類與連結

給你看看我的系統,當我有一張新筆記,我會這樣歸檔:

raw-image
  1. 讀書遇到新知識,或者平常產生靈感,記下一張「新筆記」。統一收納於「INBOX」,待有空的時候批次整理
  2. 整理 INBOX:將每一張卡片依照內容,找到對應的索引頁
  3. 每一個索引頁裡有 # 關鍵字,例如 「# 後設學習」,把卡片放在對應的關鍵字下面打包。
  4. 重點:筆記歸類時,必須思考「與其他筆記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找到對的位置,甚至修正筆記內容。做好這點,就產生一個合理的「分類叢」
  5. 不同關鍵字的筆記之間,也可以像網頁 url 一樣建立「連結」,產生筆記之間的關聯

歸檔筆記時,必須花力氣思考「這則新知識,跟我已經知道的事情有什麼關係呢?」,因為這樣,我會對這個新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研究已經證實,新知識要能被記住,必須連結大腦的舊知識。讓筆記建立連結,就是讓筆記能夠「不被忘記」。

做好「歸類與連結」,是確保你可以找到所有筆記的關鍵。

而且,在歸類筆記、找到連結的過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洞見」產生。

例如,我的「寫作筆記」裡,有一段長這樣:

raw-image

(每一行就是一張卡片的連結)

第一張卡片「讀書是緣分」來自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第二張卡片「一個你所知最真實的句子」來自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

第三、四、五張,則來自 Paul Graham 《如何做到偉大的成就》

我沒有去刻意規劃:「我今天要針對『怎樣讓我的寫作更真誠』開始做資料研究!」,然後去找到這三位作者的資料。

我只是在隨意閱讀的過程中,剛好這些作家都講到類似的話,剛好我都有共鳴,因此做了筆記。在「歸類與連結」的系統下,自然地把三位來自不同背景:矽谷創業之父、幽默大師、美國經典小說家說的話給收錄在一起。

產生一個洞見:「不論時代、脈絡,保持真誠是寫作者的第一原則」。

這個洞見,幾乎不是我的!根本就只是,我照著「歸類與連結」的系統操作,自然而然地「長出來」的。

這就是我說「知識生態系」的意思。我只是個農夫,不斷地增加筆記,我的筆記庫竟然自己會對我說話,給我很深刻的「洞見」。

「由下而上」生長的知識生態系

大部分人寫作,都會先「訂定主題」,然後打開 Google Doc,對著空白文件開始思考今天要寫什麼。

這是「有計畫的寫作」。聽起來很自律,但卻是低效率的。

Paul Graham 說過:「計畫的問題是,它只能帶來你所能想像的成就。你無法靠計畫發現「天擇演化」這一類的劃時代發現。」

相對於「有計畫的寫作」,卡片筆記發明人 Luhmann 的研究原則是:只要沒興趣了,馬上換一個主題。

不斷更換之下,他做的筆記可能會在「政治、教育、社會學、愛情、法律…」等領域跳來跳去,但是藉由一個有效的「歸類與連結」系統,他的分心完全沒有浪費時間。

相反的,正因為「只做有興趣的研究」,他可以一直保持在人類大腦的最高效率。

他只要不斷重複「做筆記 → 歸檔 → 建立筆記連結」,主題就會自己「長出來」。

等到「成熟了」就可以收割,變成一篇文章,或甚至一本書。

也就是說,他的整個卡片筆記資料庫,就是他的「超大型寫作草稿」,主題包含所有他有興趣的領域。

當他閱讀時,就是在做筆記,就等於在寫作他的下一本書了。

這就是他能 30 年寫超過 60 本書的底層邏輯。

可怕嗎?我自己是蠻驚嚇的。

個人實測結果

raw-image

我大約去年十月採用卡片筆記,到現在三月,筆記量大約是 228 MB(包含圖片)。

但以前我一直把它當成「個人維基百科」在運用。也就是說我一直「用錯了」,直到這個月我才真的「悟道」,開始學 Luhmann,用「把卡片筆記盒當成大型文章草稿區」的思維去整理。

然後,可怕的現象發生了。

整理下來我發現,光是「Index 1 - 寫作筆記」的部分,裡面的資訊含量可能已經可以寫兩本書了。而且是結構已經整理好,前後邏輯順暢,如果真的要可以在兩週內生產出來的完備程度。

而「Index 2 - 日日變強」收錄了「後設學習、思維升級、熱情、心流、恆毅力、卓越習慣」等自我成長主題,資訊量也大概是三本書的程度。

當然,如果真的要出書,都還需要修訂與潤飾加工。但是想想一件事:我只是個卡片筆記菜鳥,而且,是「這個月才真的學會」的菜鳥。

這不是我有多厲害,是這套系統不可思議的高效,讓傳統的寫作方法看起來像是手工農耕。卡片筆記,是屬於知識工作者的工業革命。

你是否有感覺到,我對這套系統的震懾和尊敬了?


寫這篇文章的心情,真的是寫到一半就理解「為何很少人在談論卡片筆記」。

真的太難寫了。卡片筆記不只是筆記術,而是一套思考的技術與哲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鑽研。

因為篇幅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在這裏深入討論「如何做卡片筆記」。

但是,同時我也不太確定這篇是否真的好懂(我盡力了,真的好難寫),以及是否有人想知道這件事。

所以,如果你有興趣想看我寫實際操作,怎樣開始做卡片筆記,那就老樣子,請你留個言讓我知道吧。

227會員
70內容數
我討論「AI 電馭寫作」與「卡片筆記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Thumbnail
製作索引卡片,能夠很有效提升你的認知效率,是知識工作者要刻意練習的技巧。 你會發現,索引卡片不僅僅是記錄,而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
Thumbnail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寫出無法重用的筆記,構建長期可靠的第二心智,你需要系統解決這3卡片寫作的挑戰】討論了用好卡片盒筆記法,你需要持續解決的卡片寫作挑戰。 根據我寫過10000+張卡片的經驗, 卡片很容易寫成難以重用的方式。 如果沒有注意下面3個原則,那麼寫卡片筆記的時間精力就白費了::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許多寫作者面對「每日更新」的壓力! 因此,急需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確保創意永不乾竭。 卡片筆記法是很多作家的選擇! 但問題來了:當累積了大量的筆記,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整合,快速找回當初的靈感? 數位寫作者的困境:
Thumbnail
筆記軟體的聖經 卡片盒筆記法幾乎是許多知識創作筆記軟體的聖經,但在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以下簡稱KM)的應用上與卡片盒筆記法原則是有本質上的差異,再者,同樣是累積創作的過程,知識管理在運用筆記的情境上也大相逕庭,我們以卡片盒筆記法的12項關鍵法則,來逐一對照兩者間
Thumbnail
你有在實踐卡片筆記法嗎? 卡片筆記法是一個很好的知識管理方法,但是實際操作卻很有學問。其中第一步,就是要把「構思卡片」寫好。
Thumbnail
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結合,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個人知識資料庫。 以下是我從這22個月的實踐中獲得的三點體悟:
Thumbnail
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結合是一個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挑戰。以下是我從使用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經驗中,發現的三大挑戰: 資料整理和管理的挑戰:當紀錄的數量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整理方法。適當的組織和標記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需要的資料,但是在大量紀錄的情況下,整理和管理資
Thumbnail
Obsidian真的徹底改變了我與知識互動的方式 Obsidian鼓勵的卡片筆記,讓我將知識可以分割成小小塊的卡片,又保留卡片之間的連結。 小塊卡片將知識細化,變得很容易消化,讓我即使只有1分鐘也能思考一些東西。 在Obsidian實踐了22個月的知識細化卡片筆記法, 底層原理1 - 更靈活交替「碎
Thumbnail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介紹4步驟整理讀書筆記的方法 - 寫筆記、做卡片、排卡片、存卡片,當我們將讀書筆記寫成一張張獨立的卡片時,不但能夠單獨發表在Facebook、Medium,還能在讀完書後做個大彙總的讀書心得長文。但具體來說怎麼做呢?這篇文章就來說大彙總、寫長文的3步驟:分類、排序、銜接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Thumbnail
製作索引卡片,能夠很有效提升你的認知效率,是知識工作者要刻意練習的技巧。 你會發現,索引卡片不僅僅是記錄,而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
Thumbnail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寫出無法重用的筆記,構建長期可靠的第二心智,你需要系統解決這3卡片寫作的挑戰】討論了用好卡片盒筆記法,你需要持續解決的卡片寫作挑戰。 根據我寫過10000+張卡片的經驗, 卡片很容易寫成難以重用的方式。 如果沒有注意下面3個原則,那麼寫卡片筆記的時間精力就白費了::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許多寫作者面對「每日更新」的壓力! 因此,急需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確保創意永不乾竭。 卡片筆記法是很多作家的選擇! 但問題來了:當累積了大量的筆記,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整合,快速找回當初的靈感? 數位寫作者的困境:
Thumbnail
筆記軟體的聖經 卡片盒筆記法幾乎是許多知識創作筆記軟體的聖經,但在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以下簡稱KM)的應用上與卡片盒筆記法原則是有本質上的差異,再者,同樣是累積創作的過程,知識管理在運用筆記的情境上也大相逕庭,我們以卡片盒筆記法的12項關鍵法則,來逐一對照兩者間
Thumbnail
你有在實踐卡片筆記法嗎? 卡片筆記法是一個很好的知識管理方法,但是實際操作卻很有學問。其中第一步,就是要把「構思卡片」寫好。
Thumbnail
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結合,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個人知識資料庫。 以下是我從這22個月的實踐中獲得的三點體悟:
Thumbnail
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結合是一個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挑戰。以下是我從使用卡片筆記法和個人筆記庫的經驗中,發現的三大挑戰: 資料整理和管理的挑戰:當紀錄的數量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整理方法。適當的組織和標記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需要的資料,但是在大量紀錄的情況下,整理和管理資
Thumbnail
Obsidian真的徹底改變了我與知識互動的方式 Obsidian鼓勵的卡片筆記,讓我將知識可以分割成小小塊的卡片,又保留卡片之間的連結。 小塊卡片將知識細化,變得很容易消化,讓我即使只有1分鐘也能思考一些東西。 在Obsidian實踐了22個月的知識細化卡片筆記法, 底層原理1 - 更靈活交替「碎
Thumbnail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介紹4步驟整理讀書筆記的方法 - 寫筆記、做卡片、排卡片、存卡片,當我們將讀書筆記寫成一張張獨立的卡片時,不但能夠單獨發表在Facebook、Medium,還能在讀完書後做個大彙總的讀書心得長文。但具體來說怎麼做呢?這篇文章就來說大彙總、寫長文的3步驟:分類、排序、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