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軟體的聖經
卡片盒筆記法幾乎是許多知識創作筆記軟體的聖經,但在企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以下簡稱KM)的應用上與卡片盒筆記法原則是有本質上的差異,再者,同樣是累積創作的過程,知識管理在運用筆記的情境上也大相逕庭,我們以卡片盒筆記法的12項關鍵法則,來逐一對照兩者間的差異。
首先,卡片盒筆記法確實可以快速累積增加知識管工作者的智能,不論是在蒐集、分類、儲存,甚至於在思考創作上都能大幅提升效率,若是想成為作家、講師、學者與研究工作者,其方法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同樣是累積創作的過程,企業組織的累積知識創作更著重於績效表現與結果導向,因此學富五車並不是企業知識管理的目的,永續發展才是企業知識管理的終極目的。
卡片筆記法的概念原則
針對卡片盒筆記法,許多專家學者有不同的應用與解讀,但基本的概念包括原子化、獨立性、建立連結、註解連結、以內化後表達自我想法、不要擔心是否符合現行規則與結構,紀錄就對了等等,確實也是筆記軟體設計的原創理念,例如Notion、Obsidian、Logseq等都是。另外,要特別提出說明的,是原子化與獨立性這兩個重要概念原則,並非卡片盒筆記法所獨創僅有的原則,早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也有共通相似的概念原則,例如軟體業的元件化(Component)、模組化(Modular),專案管理的工作細目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簡稱WBS),企業流程與成本的作業成本管理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簡稱ABCM),還有目前半導體產業很夯的CoWoS先進封裝與先進製程(把電路做到更細小的製程技術)等,都是相似的概念應用;不過,說的輕鬆容易,但實際展開的實務應用就不是幾篇論文或專題可以表達清楚的,之所以舉這些生活周遭的例子,就是為了方便理解卡片盒筆記法的概念原則,知識工作者創作只需要使用筆記軟體就能體會箇中的微妙之處。
片盒筆記法的12項關鍵法則
有句至理名言說得很透徹,[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卡片盒筆記法的基本概念自然也延伸了許多的觀點、心得與原則,本來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筆記在企業KM的情境應用上確實有不同的觀點與見解,甚至是反其道而行,若是有心使用筆記軟體作為企業KM的平台,的確有必要釐清差異,方能快速有效的建構企業的KM。至於卡片盒筆記法的12項關鍵法則與 [企業的知識管理]對照差異如下:
知識管理工具思維-Instant、Focus、Minimalist
當然,我們敢評論卡片筆記的聖經,就一定有所本,而不是無的放矢,企業知識管理機制的工具,用簡單一句話表達,就是在當下完成紀錄筆記的過程紀錄,或是理解為將一個故事脈絡完成的歷程(Story),或是從文字內容Content到機制脈絡Context的歷程紀錄。既然是當下(Moment),筆記就一定要符合[快速(Instant)使用、聚焦(Focus)專業與極簡(Minimalist)工具等三項基本原則,否則無法及時紀錄閃念/靈感、創意、問題與行動等,那就不符合卡片筆記法,自然也無法有效的運用在企業的KM上。
在《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一書中,就已經定義/封裝好下一代的知識管理工具所具備的10項功能(以目前的技術可能更多),為了便於說明與理解10項功能的特徵,我們以傳統資訊系統與知識管理工具做為對照差異如下表:
企業的KM猶如一本永續發展的脈絡筆記,而企業組織是一群知識工作者的集合,企業高智商的績效表現,代表著組織內部成員智商的高低,因此如何有效組織、開發與運用第二大腦(開外掛),以因應快速改變的產業競爭,不可諱言,筆記將成為組織績效高低的依據與永續發展的藍圖。
我們強調卡片筆記法與KM的筆記工具,不代表其他的資訊系統毫無用途,相反的,傳統的資訊系統仍扮演著日常重要的結構化營運,至於學習成長、知識累積與創意等非結構與半結構的領域,則由筆記的平台來主導。各自主導專精的領域,管理不同的數據、資料與內容,透過有效的後端連結整合,除了符合組織管理發展策略外,可大幅降低獨立發展系統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