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我是老查
last_publish_at討論區
更新於 2024/11/01發佈於 2024/11/01

最近一直在思考改變「習慣」這件事,包括養成好習慣,以及戒掉壞習慣。


普魯哈斯卡與迪克勒·蒙特在80年代的研究發現,「改變」不是戲劇化的立即覺悟和轉變,而有一連串必須經歷的過程,並提出了「自我改變模型」,將改變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所需的策略不同。這些階段分別是:

1. 前意識階段:此時個人尚未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或嚴重性,仍處於相對無感或逃避問題的狀態。

2. 意識階段:個人開始認知到改變的必要性。

3. 準備階段:個人開始進一步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為改變做出計畫,包括研究相關步驟和資源。

4. 行動階段:個人開始正式實行新的行為。

5. 保持階段:個人持續實施新的習慣,並根據情況進行調整,確保改變持久。


不同階段需要對應的策略與做法是不一樣的,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是從「意識階段」直接跳到「行動階段」。此時,雖然想改變的意願高漲,但恰恰是決心也最脆弱的階段 — 一旦遇到強大的阻力,一瞬間那些決心就承受不了負荷,加上缺乏充分的準備,計畫很容易受到阻礙,並因高期望而失望。


社會科學家埃爾斯特認為此一落差的原因是「計畫謬誤」,指的是人在制定計畫時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

- 缺乏與過往類似經驗的客觀比較

- 過於依賴「一切都很順利」的理想狀態,未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

因此,經歷每個階段,用適合的做法進行,是自我改變成功的關鍵。


而被譽為習慣研究之父、行為設計學理論的奠立者,並創辦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領導相關研究課題超過20年的BJ 福格博士,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以及其親身實行的經驗,拆解習慣建立之謎,以及該如何有系統有步驟的建立或戒除習慣。他在研究人類行為多年後發現:行為 (Behavior) 由三項要素構成,而且必須同時發生,那就是:


動機(Motivation)

能力(Ability) 以及

提示(Prompt)


這三要素對於行為的影響,可以用「行為模型」這個架構來呈現:B=MAP


B=MAP是設計新習慣,告別壞習慣的基礎。對於我們不想要的習慣,我們要設法讓事情變困難,不再建立有效提示而是移除它們,不再設法強化動機而是削弱它們。你很難一次用力擺脫不想要的習慣,你必須像是培養新習慣一樣,採取系統性的做法,像是解開複雜的繩結一般,逐步解開糾結的部分。


你是如何建立或改變習慣的呢?歡迎來分享


小熊-avatar-img
小熊和其他 28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2
回覆
文西與莉莎-avatar-img
文西與莉莎
2024/11/01
3
回覆
Carry Kuo-avatar-img
Carry Kuo
2024/11/01
6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