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合夥創業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各種的喬不攏,工作分配喬不攏、分潤喬不攏。


 ▋工作喬不攏

合夥創業時,通常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每位股東會兼任多個角色,但如果權責沒有明確劃分,容易導致推卸責任,或是重疊做重複的工作,進而影響效率。


例如兩個股東都覺得業務為王,都想負責業務開發,但是因為客戶分配的問題,產生內部競爭搶客戶,結果行政工作沒人做、客服沒人做、帳沒人做,全部都放在那邊擺爛,不要覺得太離譜,真的有些新創就是這樣。


可以怎麼做呢?將每位股東的責任具體化,不要用很模糊的說法,因為很容易出問題,可能大家的認知不一樣,甚至會開始推卸責任。把責任具體化像是:市場開發、內部管理、產品研發、記帳等。


 ▋利潤喬不攏

還有一些股東覺得自己「做得多卻拿得少」,別人「做得少卻拿得多」,或是「只出錢卻不做事」,工作量與報酬不成比例,這也是很常見的引爆點。


但有時候這是很主觀的,你覺得你做的事很多,別人都很閒,有可能是工作型態的問題,例如在現場作業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反觀做行銷的、做業務的、做決策的,看起來好像很閒,但是當他們在動腦思考,你是看不出來的。


例如行銷可能在想,我做的社群貼文要怎麼破圈、在研究後台數據、優化貼文、優化電子報、優化影片、網站...等,他在做這些事的時候,看起來就只是在用電腦。


而當你在前場忙進忙出的,剛好撇到他一眼,他卻坐在那邊用電腦,甚至看到他在刷IG,這時候可能就會產生不平不滿的感覺,當這種不公平的感覺慢慢累積時,未來就有可能爆發股東內鬥。


▋不患寡患不均

這句話從古至今都是成立的。如果放任這個問題進一步擴張,就會演變成利益分配不均的分潤爭議了,因為覺得自己做比較多事的股東,會主張自己應該分比較多錢。


但問題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比較多的事,無論你是在店面現場作業的人、外出跑業務的人、做研發的人、做行銷小編,每個人可能都覺得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很大,往往都會覺得自己分到太少錢了。


這邊說的利潤不只是分紅而已。「股東為公司做事情,公司需要付錢給股東嗎?」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是很多創業者卻沒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一開始沒有針對做事情的股東訂定報酬的標準,後續就有可能引發「同工不同酬」以及「同酬不同工」的問題。


舉個常見的例子,A、B兩人合夥創業,因為A當店長,要花時間負責營運,所以A分潤70%,B分潤30%,但是公司不須支薪給A,因為A可以分到比較多的利潤。


這個設計看起來好像還蠻合理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是建立在公司有賺錢的基礎上才會合理,如果公司長期虧錢呢?虧錢就沒有利潤可以分紅,那A不就等於長期做白工嗎?


▋到底該怎麼分潤?

分潤的方式是很彈性的,有很多不同方式,最基本的設計,可以讓管理者有基本薪酬,其他合夥人再來分潤,或是績效與業績掛勾,業績好就多分一點,貢獻越高就分越多;甚至最簡單的方式,直接以出資比例分配,但這種方式必須同步考量每位股東的付出與能力,是否與出資比例相符?

旅人小萌-avatar-img
旅人小萌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旅人小萌-avatar-img
旅人小萌
3 天前
1
回覆
1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