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ttom Line
avatar-avatar
The Bottom Line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回顧我的職涯,如果從2008加入新創團隊開始算,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待在海外


除了在外商銀行的台北分行那三年,以及疫情剛回國待在台灣的金融業工作兩年半左右,剩下的時間,不是在海外創業,就是在海外工作


這些海外職涯累積起來的經驗,在收入方面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其實有時候工作內容都差不多,但只是因為換個地方工作,收入就跟台灣差到兩倍甚至三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距,當然最主要是跟國際間不同城市的物價,以及當地的薪資水平有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薪資差距,扣除你是在台灣的科技業,特別是AI相關這幾年所享受的紅利外,其他產業在台灣的薪資,很現實的取決於當地的市場大小


以中國為例,同樣是做媒體,台灣的受眾上限就是2千5百萬;但大陸的人口基數可是14億,有效的媒體受眾閉著眼睛把幾大城市人口加總起來至少也有5億人,表示市場是台灣的20倍大


20倍大的市場,薪資即使不差到20倍,高個兩倍三倍是很合理的


這就導致了在台灣做媒體廣告的人,會讓人有一種「生活光鮮亮麗、但薪資安貧樂道」的感覺,但在北京可不是這樣


曾經好一段時期,在北京做媒體的朋友,收入及社經地位,可都是能在京城裡橫著走的,每天趴踢不說,口袋也都很鼓


這就是我說的:都是做一樣的事情,只是換個地方做,但是會有截然不同的差別


另一個巨大的差異,則是在企業的營運範圍


以美國來說:很多美國公司的市場是全球,因此在行銷方面,當然很敢下重本行銷


一個公司花在哪個部門的預算最多,基本上就是那個部門的人講話比較大聲;行銷人的相關預算較高、如果戰果比較豐碩,薪資當然也就較高


這也帶到許多人的一個認知誤區:很多人以為要去海外工作,英文就要夠好,但其實類似行銷這種很吃文化差異的工作內容,大企業其實更喜歡懂當地文化的


就以可口可樂這種大型公司來說,你覺得他在芝加哥招一個美國常春藤名校的畢業生難、還是懂東南亞人口味又有行銷實務經驗的人難?


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雖然國外工作收入變高了,但物價也變高了,這樣在財富上真的會累積得比較多嗎?」


我的經驗是,絕對會


因為扣除彈性較低的基本生活開銷後,其實現代人的消費多半是具備「所得效果」的,也就是因為你領比較高的薪水,所以花錢比較豪爽


但真正要存,還是存得起來的,特別是國外許多國家購房相對容易些,我很多美國科技業工作的朋友,都是畢業三年內就買房了


說了半天,我要怎麼出國工作呢?


噹噹噹~The Bottom Line線上商學院即將推出第一個特別商品「海外職涯諮詢」啦!


針對有興趣到海外工作的讀者們,我們提供線上45分鐘一對一諮詢,並且為了讓 45 分鐘的諮詢更有深度與效率,我們會在正式對談前,協助您做好以下準備:


1. 精簡履歷診斷

在會談前,您可先提交履歷。我會針對版面呈現、重點敘述與國際職場常見格式,提供簡單書面回饋,讓您在諮詢前就能清楚知道履歷的改善方向。


2. LinkedIn Profile 審核

LinkedIn 是海外求職的門面。我會審核您的 LinkedIn Profile,特別針對標題、關鍵字選用與自我介紹區塊,給予具體優化建議,幫助您更容易被海外 HR 與 Headhunter 搜尋到。


3. 職涯定位問卷

在正式諮詢前,您將填寫一份簡短的職涯問卷,涵蓋您的背景、求職目標、海外動機與挑戰。這份問卷能讓我們在諮詢時更快聚焦重點,直接切入您最需要的解答。


45 分鐘的線上諮詢,你可以預期會有以下主要內容:

1. 專屬個人化求職策略

2. 海外履歷修改建議+面試技巧

3. 事後資源包(求職管道、公司名單、履歷修改建議,部分需額外付費)


上述正式功能預計將於十月上線,到2025/12/31前都會有早鳥優惠,快來跟我們一起加入海外職涯發展的行列吧!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翁子騏 David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The Bottom Line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回顧我的職涯,如果從2008加入新創團隊開始算,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待在海外


除了在外商銀行的台北分行那三年,以及疫情剛回國待在台灣的金融業工作兩年半左右,剩下的時間,不是在海外創業,就是在海外工作


這些海外職涯累積起來的經驗,在收入方面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其實有時候工作內容都差不多,但只是因為換個地方工作,收入就跟台灣差到兩倍甚至三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距,當然最主要是跟國際間不同城市的物價,以及當地的薪資水平有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薪資差距,扣除你是在台灣的科技業,特別是AI相關這幾年所享受的紅利外,其他產業在台灣的薪資,很現實的取決於當地的市場大小


以中國為例,同樣是做媒體,台灣的受眾上限就是2千5百萬;但大陸的人口基數可是14億,有效的媒體受眾閉著眼睛把幾大城市人口加總起來至少也有5億人,表示市場是台灣的20倍大


20倍大的市場,薪資即使不差到20倍,高個兩倍三倍是很合理的


這就導致了在台灣做媒體廣告的人,會讓人有一種「生活光鮮亮麗、但薪資安貧樂道」的感覺,但在北京可不是這樣


曾經好一段時期,在北京做媒體的朋友,收入及社經地位,可都是能在京城裡橫著走的,每天趴踢不說,口袋也都很鼓


這就是我說的:都是做一樣的事情,只是換個地方做,但是會有截然不同的差別


另一個巨大的差異,則是在企業的營運範圍


以美國來說:很多美國公司的市場是全球,因此在行銷方面,當然很敢下重本行銷


一個公司花在哪個部門的預算最多,基本上就是那個部門的人講話比較大聲;行銷人的相關預算較高、如果戰果比較豐碩,薪資當然也就較高


這也帶到許多人的一個認知誤區:很多人以為要去海外工作,英文就要夠好,但其實類似行銷這種很吃文化差異的工作內容,大企業其實更喜歡懂當地文化的


就以可口可樂這種大型公司來說,你覺得他在芝加哥招一個美國常春藤名校的畢業生難、還是懂東南亞人口味又有行銷實務經驗的人難?


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雖然國外工作收入變高了,但物價也變高了,這樣在財富上真的會累積得比較多嗎?」


我的經驗是,絕對會


因為扣除彈性較低的基本生活開銷後,其實現代人的消費多半是具備「所得效果」的,也就是因為你領比較高的薪水,所以花錢比較豪爽


但真正要存,還是存得起來的,特別是國外許多國家購房相對容易些,我很多美國科技業工作的朋友,都是畢業三年內就買房了


說了半天,我要怎麼出國工作呢?


噹噹噹~The Bottom Line線上商學院即將推出第一個特別商品「海外職涯諮詢」啦!


針對有興趣到海外工作的讀者們,我們提供線上45分鐘一對一諮詢,並且為了讓 45 分鐘的諮詢更有深度與效率,我們會在正式對談前,協助您做好以下準備:


1. 精簡履歷診斷

在會談前,您可先提交履歷。我會針對版面呈現、重點敘述與國際職場常見格式,提供簡單書面回饋,讓您在諮詢前就能清楚知道履歷的改善方向。


2. LinkedIn Profile 審核

LinkedIn 是海外求職的門面。我會審核您的 LinkedIn Profile,特別針對標題、關鍵字選用與自我介紹區塊,給予具體優化建議,幫助您更容易被海外 HR 與 Headhunter 搜尋到。


3. 職涯定位問卷

在正式諮詢前,您將填寫一份簡短的職涯問卷,涵蓋您的背景、求職目標、海外動機與挑戰。這份問卷能讓我們在諮詢時更快聚焦重點,直接切入您最需要的解答。


45 分鐘的線上諮詢,你可以預期會有以下主要內容:

1. 專屬個人化求職策略

2. 海外履歷修改建議+面試技巧

3. 事後資源包(求職管道、公司名單、履歷修改建議,部分需額外付費)


上述正式功能預計將於十月上線,到2025/12/31前都會有早鳥優惠,快來跟我們一起加入海外職涯發展的行列吧!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翁子騏 David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