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圖紙-avatar-img

前圖紙

94 位追蹤者

前圖紙

94 位追蹤者
PreBluePaper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20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談到,「想要被看見」的渴望和手段自古皆有,追求流量也並非絕對的錯誤。但在如今的媒體生態下,創作者開始變得必須追求「被演算法看見」,這脫離了傳統意義下的「作者/讀者」互動關係,而是讓創作者與受眾都被演算法綁架、成為平台與廣告商的牟利工具。
  「流量」在這個時代自稱創作者的人眼中,有兩種極端的模樣。其中一派人說「流量為王」,為了吸引更多點擊,他們願意化身「標題黨」,用各種獵奇或取巧的方式、用一些聳動或不相干的縮圖,讓人「不小心點進去」。另一派人則強硬地反對這種觀念,寧可作品無人問津,也不願用「與作品無關」的小手段騙人進來。
  就像一捲又一捲的家庭錄影帶,每一年吹蠟燭的畫面都在那裡,只要你想,隨時可以查閱。就像把影片與文章存在「之後觀看」給人帶來的安心感,只要有了這些工具,彷彿我們就不必親自記憶。而且重要的是:沒有人要求我們這麼做,我自己買了跑錶、自己安排跑步日程、自己在每一次出發時,按下按鈕,自己監控自己。
  《Orbito》是一款以「四子棋」為核心規則的遊戲,就像四子棋、圈圈叉叉這樣的遊戲,在《Orbito》裡面,同樣是在有限的格子中,四個棋子連成一線的玩家獲得勝利。但與其他同類遊戲不同的是,在《Orbito》裡,放到棋盤上的棋子不會固定在原地,而是每個回合都會移動位置。
Thumbnail
  該研究以女性飯店房務員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將她們分為「知情組」與「對照組」。知情組被告知她們的日常工作,其運動量本身就已經算是對健康有益的運動,對照組則沒有得到這個資訊。結果,四週之內,相較於未被告知資訊的對照組,知情組的體重、血壓、體脂率、腰臀比等身體健康數據都有顯著下降。
  當時,這間個廠商為了宣傳自家的產品,做了一個粗略的市場調查,發現日本人每日平均行走步數在3500至5000步左右,於是,他們簡單地將這個「日常運動的上限」乘以二,便得到「1天1萬步有助於瘦身和健康」的說法,並將產品取名作「萬步計(Manpo-kei)」。之後,這個簡單的口號超乎想像地傳播了開來。
  演算法並不是故意想要剝奪你的人生、故意想要讓你情緒糟糕,而是它發現這樣做能讓你在上面留得更久,所以它便這麼做了。但除了這個大家已經漸漸知道的社群媒體問題之外,我在思考的另一件事是,其他科技工具是否也經歷著相似的演化進程,譬如說像ChatGPT這樣的AI工具呢?
  最初的討論是從「怪來怪去」開始的。「他在我耳朵旁邊亂叫」、「上次他踢球踢到我的頭沒有跟我道歉」、「他每次都直接把東西搶走,中斷遊戲又不說為什麼」……。但當我們把這些「抱怨」與「究責」一一拆解,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我們發現,「沒有把不舒服告訴對方」在很多時候都是造成衝突、累積情緒的關鍵原因。
  透過這些空間的使用,雖然這些沒有「效果」的卡牌,依然展現出了相當有意思的攻防來回。而且,這種直觀的、不需要借助文字的疊放規則,讓這款遊戲的入門門檻非常低。低年級的小孩或平常沒有桌遊基礎的人,也能輕鬆上手。另一方面,對於空間感好,又喜歡策略思考的玩家,它依然提供了足夠的深度。
Thumbnail
  在我看來,欲望和情感作為人的行動驅力,不應該像傳統理性主義哲學的說法那樣被貶低,反過來,所謂的「理性」也沒有多麼了不起。所以,那種康德式的「超越於個人的法則」,在過去的我看來,是一種對人類自由與生命的戕害,而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存活方式。
阿求-avatar-img
2025/11/03
「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者「成為真正的自己」,也是很有啟發性的說法。 「自我轉化」、「自我培養」,甚至「自我超越」,在一般的倫理學中,似乎甚少提及。不過在一些哲學傳統中,這些卻可能和道德哲學產生某種聯繫,例如中國、古希臘哲學。 (以下內容我可能說錯。) 像是孔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一個修養實踐、自我修行的結果。這是一個做人的境界。用比較偏孟子,或者說心學的思路來解釋的話,仁是人們本心所有的,發自內心會感同身受的。而禮是以仁為根本的。所以,孔子經過70年人生和修行歷程,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就是「自我轉化」而實現了某種超越而真正的自我。 但,這種真正的、超越的自我,會是怎樣呢?我們如何知道呢?它是否便是儒家所指引的那樣,要打上一個問號(當然儒家的理論有著相當的啟發性)。 但是如果採取某種存在主義的方向,會不會轉變成某種自我的虛無?也是個問題。 個人認為,真正的、超越的自我是要經過深刻的、廣泛的反思、自我批判(critique)和抽象思考才能找到的。(例如,認識自己的慾望;認識自己的背景、生平、身份對自己觀點、立場的影響;甚至解析自己的潛意識等等。) 但是上述這些,難道不正正是「生命之離其自己」的歷程嗎......因為「自我」、「生活動力」這些東西本來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啊。尋找真正的、超越的自我的過程,難道不會把自我變得碎裂嗎....寫到這裡,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