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Thumbnail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Thumbnail
談到學習的理由,教育的理想,有洋洋灑灑五花八門的各種想法,從複雜甚至衝突的視角看待這件事,然而在這紛雜的許多主張之間,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哪一種論述都無法迴避的核心,也就是「學習者與社會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是其他所有相關問題的根源,而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實際上也反映著當代社會的狀態。  本系
Thumbnail
接續上文談到「學校教育」與「義務教育」的起源目的,是以當時國家認為的社會需求,企圖透過教育把學生打造成符合這期待的模樣。接下來的兩篇將延伸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與現代教育原始目標相關,至今仍牽動許多國家教育的兩股深層力量(也可以說是兩種深層的意識形態)。這兩股力量對很多地方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影響之深遠,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Thumbnail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Thumbnail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Thumbnail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Thumbnail
談到學習的理由,教育的理想,有洋洋灑灑五花八門的各種想法,從複雜甚至衝突的視角看待這件事,然而在這紛雜的許多主張之間,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哪一種論述都無法迴避的核心,也就是「學習者與社會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是其他所有相關問題的根源,而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實際上也反映著當代社會的狀態。  本系
Thumbnail
接續上文談到「學校教育」與「義務教育」的起源目的,是以當時國家認為的社會需求,企圖透過教育把學生打造成符合這期待的模樣。接下來的兩篇將延伸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與現代教育原始目標相關,至今仍牽動許多國家教育的兩股深層力量(也可以說是兩種深層的意識形態)。這兩股力量對很多地方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影響之深遠,
Thumbnail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Thumbnail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
Thumbnail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無論是對「努力」近乎極端的追求、對某種「成功形象」的無上推崇、或對「公平」的瘋狂執著,都奠基在強大的競爭焦慮使人無法自處,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即使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社會變得多元化,但人們潛意識裡仍然汲汲營營地尋找著與「大家」一致的標準,以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Thumbnail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Thumbnail
由於過去長久的近現代思想傳統,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理性是明智的,而感受是反智的。也因此應該要理性的看待事情,避免被感受影響。然而這樣排除掉人對世界的實際感受與感知的思考方式,卻使得我們在很多時候因為壓抑自己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而與自己的真實心境越來越疏離,到最後甚至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感覺,失去了對世界最直
Thumbnail
在開放空間討論的最後,我們談到現今主流教育,夠不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場幾乎一直認為是還不夠的,甚至有些人認為完全沒有。 108課綱 我們先從現在剛實行不久的108課綱談起,針對這件事,大家主要提出了三種面向的觀點,一是同意108課綱希望促成學習多元化,以及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但認為它沒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無論是對「努力」近乎極端的追求、對某種「成功形象」的無上推崇、或對「公平」的瘋狂執著,都奠基在強大的競爭焦慮使人無法自處,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即使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社會變得多元化,但人們潛意識裡仍然汲汲營營地尋找著與「大家」一致的標準,以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Thumbnail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Thumbnail
由於過去長久的近現代思想傳統,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理性是明智的,而感受是反智的。也因此應該要理性的看待事情,避免被感受影響。然而這樣排除掉人對世界的實際感受與感知的思考方式,卻使得我們在很多時候因為壓抑自己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而與自己的真實心境越來越疏離,到最後甚至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感覺,失去了對世界最直
Thumbnail
在開放空間討論的最後,我們談到現今主流教育,夠不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場幾乎一直認為是還不夠的,甚至有些人認為完全沒有。 108課綱 我們先從現在剛實行不久的108課綱談起,針對這件事,大家主要提出了三種面向的觀點,一是同意108課綱希望促成學習多元化,以及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但認為它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