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人本教育」是一場從教育過程找回自己的精神運動

2020/07/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起源與心理學面向: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人本教育這個教育思潮早期在1970年代於美國興起,最早它是使用「人本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在教育的心理學層面,這種思想強調以往教育過度重視人的「工具性理智」,也就是只重視如何有效地把事情做好,不重視在做事過程人的感受與事物本身的價值及意義。導致人們的感受與情感需求長期被忽視甚至是壓抑。
因此人本教育思想認為應該要重新找回人的「感受」與「情感」的重要性,並且要解放這種長期被壓抑的心理傾向,追求自由而真實的接納每個人。這種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應該要從更高的視角,將人的理智與情感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且認為教育應該要協助人調和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達成一個和諧平衡的關係。

對於舊有教育過度推崇「工具理性」的反省

在那時,這種人本教育思想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對於「只追求效益,不追求意義」的「工具理性」,這種思維的批判與反省上。最簡單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每天埋在成堆的測驗卷中,掙扎著記下各種標準答案?當我們不曾感到疑惑,甚至認為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很莫名其妙時,這就代表著工具理性思維已經成為大家看待事情的鐵則了。因為大環境讓我們只想把事情做好,而遺忘了對事物本身的價值提出疑問。
從工業化以來誕生的現代教育體系,一直是採用這種只以「效率」與「效益」作為唯一目標,推崇透過標準化人們的行為與思考,來達成效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與「功利主義」邏輯。
人本教育思想認為這樣的教育讓人存在的價值徹底被工具化,不僅忽視人們的感受,更蔑視生而為人本應擁有的主體性。因此也使得這樣的教育培養出大批有效率,卻沒有自身主體意識,對自己一無所知,也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缺發熱情與反思能力的人。

人本是一場人文主義的精神革命

人本教育的理念,與近代歐洲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思潮有極大關聯。這邊講的「人文主義思潮」最核心的意義是指:當代社會從以傳統宗教權威為中心,轉移到以每個個人為本的精神變遷。(這裡說的威權是任何形式的,例如:神權、君權、國家極權或黨權等)這個理念轉變的過程可以稱為「典範轉移」,也是至歐洲啟蒙運動、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以來,近兩百多年世界民主化浪潮最核心的價值基礎。
現今20-21世紀的人文主義,重新反思了在西方,民主思潮取得政治主導權之後,因應工業化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人本精神的重大挑戰,其挑戰的重點,在於:為了追求最大效益,把本該是人類社會主體的「人」,當成創造現實利益的工具,這種價值倒錯的現況。而綜上所述。人本教育的目的,可以說是追求人文主義精神在教育領域中的實踐

人本教育的精神在於重新找回人的主體性

從這個脈絡延伸至今,我們認為人本教育最大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找回人「每個人」的主體性。借用康德的話:「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個「目的」指的就是「主體」,主體意味著它是我們所追尋的所有崇高價值的意義源頭。這個由人類所創造的社會,它的本源意義就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權益與幸福而存在的。也因此人是主體(所有人都是),而不是工具,不是為了被使用和創造利益而存在的。
這樣的思想其實也就是現今我們所捍衛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背後的根本邏輯與信念。我們認為這樣的精神不只存在於政治追求之中,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而教育作為文化和社會的鏡子及延伸,學習者中心的教育的追求,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
這篇文原本打算等正在寫的專題寫到一個段落再發,但由於近期我們又開始籌劃活動了,活動主題是「學習者中心的教育與學習樣貌」,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希望能對於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有更深層次的論述,因此提出了對學習者中心教育的幾個主張:人本教育、民主環境與自主學習。這不僅是這次活動的主題更是我們的核心理念,所以我們就決定提前來寫這篇了。人本教育是我個人一直想寫的主題,我認為用它來談「學習者中心」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另外如果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來參與我們在7/24下午將舉行的活動喔!資訊都在我們的FB粉專與IG帳號上。
本文作者:曹立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學習者向前走
學習者向前走
我們是一群對學習、教育、以及許多人文社會議題有熱忱的學生,希望推廣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思潮,透過經營自媒體分享自由民主的開放教育理念,並同時以具關懷性的角度討論各種人社議題。希望藉此帶動一個反思教育、文化和政治,這些影響我們深遠且根本議題的契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