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視角,思考108課綱「立意」與「實行」間的距離

更新於 2021/11/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楊於道
最近一兩年,有關108課綱的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各方皆提出各自的意見,爭論不休。而筆者正是被戲稱為砲灰的108課綱第一屆學生,歷經兩個學年,我們已步入學測準備期,但在此之前我想作為課綱實施第一屆的學長姊,或許能為日後學弟妹們留下些什麼,不敢說多麼寶貴的經驗,只希望能盡一份棉薄之力,使學弟妹們的路走得更順遂些。
起初我是國中時第一次耳聞108課綱,當時部分教師與家長為此課綱吵得不可開交,但多數學生們仍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升上了高中。首次真正理解新課綱之時,我對它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因為本身並不擅長於課業,而鍾情於所謂「非學科」的事物,此課綱的出現將可能扭轉國內唯有讀書高的學習風氣,且更著重於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
新課綱所提出的種種制度在我眼中都是如此地充滿希望,多元的入學方式使學生有更多選擇;結合與統整式的教學,使學習更加多變,這毫無疑問是一項德政啊!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人們究竟在爭些什麼呢?首先我認為只有少數政策能夠在上路之初便達到盡善盡美,是人非聖,政策亦為人定,那勢必有些瑕疵,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於此處最大的爭議點便在於其瑕疵的重大程度與後續實行的狀態如何了。
為盡求客觀,我向身邊同校、不同校的友人、教師及家長進行了諮詢,然而其負面評論卻壓倒性地多出正面評論,多數人對其最好的評價也僅僅止步於「立意」良好,卻鮮少有人讚賞其「後續」施行。
108課綱設計之初,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者為核心,增加素養導向學習,將所學加深加廣,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與面對未來挑戰,並加強多元升學方案,力求適性發展、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學生自主思考。
但顯而易見的是,學生、教師、家長們多數對於108課綱改革大多抱持著負面態度,以下本文將從「學習歷程」、「科目結合」與「學習場域的空間與時間安排」這三個面向討論,提出筆者對新課綱的觀察與建議。

學習歷程系統

首先在學習歷程的部分,其中一個讓人困擾的點是;因為教育部未給予學習歷程製作明確參照,導致高中校方必須向大學端了解其學習歷程所需內容,而兩邊一來一往便消耗了大量時間,造成第首屆學生在第一學年對於如何製作檔案一頭霧水,沒個定數。
這或許有些前期規劃欠妥之感,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相信繼屆的學弟妹們能大量減少出現此問題的概率,因此這種政策推行的滾動式調整也在所難免,但後續應該加強主管單位、各學校和大學端的溝通,提供學生關於學習歷程在大學申請中的定位與角色更一致的說法,讓學生有更明確可參照的方向。
而在進行歷程檔製作時,我發現有些問題令我不吐不快。首先對「應該」做些什麼當作歷程檔案?相信不少人在高中階段仍對未來尚未有明確志向,希望藉由高中階段進行探索,但歷程檔案從高一入學時便須開始製作,對未有明確方向的學生確實會造成很大負擔。
課綱上路之初原是為保障多元學習與入學方式,於此處卻損失了部分未有明確志向規劃之學生的權益,雖然上傳件數不少,但若無明確志向,許多人會努力往做出各科通用、多元發展的方向製作歷程,但這又相當強人所難了。另外學生若臨時想改變跑道,容易因為先前製作的歷程而束手束腳,擔心前功盡棄,形成一種無形的枷鎖,限制了學生的多元發展。
(不過學習歷程並非強制,學生仍可透過直考、舊式的備審資料或特殊選才進行升學,因此並不能說學習歷程是對高中學生的強制規範。)
再者便是學習歷程檔案與所謂「學科成績」之間的配比了,不少人認為兩階段的申請入學,將歷程與考試視為同樣重要的制度調整,對擅長考試的學生不公平,但此處筆者的態度反而較為正面,因為傳統的升學模式,反映根深蒂固的「考績」本位思維,對善於以社會行動、自主學習、專題研究或具特殊專業技能的學生本身就不公平,整個體制用極度單一的標準規定了怎樣才是「好的學習」,怎樣是「不務正業」。因此這樣的改革,凸顯新課綱企圖打破長久以來僵化升學體制的決心。
然而,即使有這樣的立意,不難看出現今主流升學管道的入學標準前提仍是「學科成績」,需有良好成績作為第一階段,後續才會有學習歷程的評比與面試等,既然如此,那學習歷程的重要性又如何彰顯?消耗更多時間經營學習歷程,意味著將減少學科的學習時間,然而一份優秀的學習歷程卻無法於入學第一階段發揮效用。這很容易使學生與高中校方得出課業與歷程兩者都要做到最好的結論,但這與教改長期反對升學主義、希望解放學生學習壓力的企圖是矛盾的。
再者,現今常見的一種論點認為;學習歷程制度可能因城鄉差距與社會經濟地位帶來不平等。城市中或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學子,或許能因此增加許多學習方向及方式,反之,於鄉村或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可接收到的資源明顯較少,兩者有顯著差距。因而要能夠在甄選中達到立足點平等有相當大的困難,且無明確條例進行規範。
此議題的關鍵在於,大學端的評選標準是否會充分考量學生的多元背景?而非齊頭式的只著重歷程的豐富度。目前課綱首屆尚未面臨大學入學階段,這是否真會比過去帶來更大的城鄉、經濟差距仍有待觀察。

科目結合

另一面向,新課綱試圖將科目間的界線模糊化,不同科目相融合,建立統整的教學模式,以擬真的情境為教材的學習,但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要有效運行此模式存在結構性的困難,首先現今我國教職仍多偏向單科指導,少有教師能同時擅長多元科目,而這也會增加學生跨領域學習的難度。
在個人的學習經驗中我發現到,以社會科的地理、歷史、公民三科舉例,雖統稱社會,卻分由三位教師授課,課程內容難有連結,因此要求學生自行進行科目間的結合顯然不切實際。
筆者建議若從一開始就能在課程架構上以「社會科」這個整體去思考,創造出貫通社會科主要內容地理、歷史、公民的結合課程,再拆分由個別老師至各班進行三科結合指導(此為教學層面『加廣』),而學生則可於課程開始一定時間後,再度拆分為地理、歷史、公民三組,由原先該科教師進行指導。(此為科目層面的『加深』)。這樣也許可讓科目結合的理想,在實踐上更加順利。

突破時間與空間屏障

接下來我想來談談新課綱實行在「時間」與「空間」上遇到的問題,目前台灣教育仍以一節課約四十至五十分鐘、同科目最多只連續兩節的「分節式課程」為主,原因是擔心學生多堂課相連會吃不消,影響學習成效。但若課程轉變為結合式,則需要更長的彈性時間進行課程內容安排,例如上課時的自由討論時間,往往在老師講解完後只剩二十分鐘不到,而下次上課時早已將先前討論的事忘了七七八八,時間根本不足。
同時因108課綱強調「自主行動」的素養,如今眾多科目均改為個人或分組報告的模式,而製作報告則是使用學生的課餘時間。當多數課程皆改為報告模式時,學生的時間壓力也就增大很多,更因為缺少教師從旁指導,容易影響成果質量。故若可將單科課程時間延長,並把自主學習列入課程時間安排,當更切合目前新課綱所提出之學習素養。
另外在學習場域的面向,目前學校教室的空間配置仍是排列整齊的棋盤式座位,此為標準的填鴨式教育的座位安排,並不符合新課綱的理想。或許可考慮嘗試改成小組式座位或其他更具彈性的空間配置方式等,幫助學生藉由課程中的團體活動或開放式小組討論,兼習「自主行動」以及「溝通互動」等素養。
此外,學校若能打破「學習只能在教室」的陳舊思維,增加教室外的學習與行動。這更能達到新課綱希望培養「社會參與」的目的。

總結

最後,我想說的是,時代一直在進步,課綱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更好的課綱規劃才能為國家提供更好的人才,改革的前路雖艱辛,也須不斷進行修正與調整,但沒有什麼事是一蹴而就的,行遠還須自邇來。
課綱規劃本意絕不是為難學生,只是希望我國的教育更加進步罷了,課綱前幾屆雖苦,但卻是為日後台灣教育鋪路所不可或缺的,當然這也並不代表我們的犧牲便是理所應當。
我在此只希望提出個人歷經兩年的新課綱教育後所產生的想法,並非是想一味的抨擊新課綱,只希望課綱經過我們的試驗能夠更加進步,讓日後台灣的青年學子們,求學之路更加順遂。
核稿編輯:曹立寬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上文談了如果要讓教育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我們就必須先成為真實的自己。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接續討論何種狀態是展現「真實自我」,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有會表現出被社會塑造的「虛擬自我」。接下來我們會從成為真實的自己,談到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同於教條化的義務,它與人自身的權益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2017.01.09 Q的108人儀式 我坐上遊覽車內經過懸崖峭壁、經過某位日本大將殺的腥風血雨的那條路,在某處鳥居層層的坡道前停下,鳥居步道的左右蔓佈著各種植樹,櫻花飄落著,溪水潺流。 一直和我坐在一起的是當天認識的外國女性,大概是中亞國家來的,看起來大我幾歲,稍微偏黑的膚色。 我們一同穿過鳥居進
Thumbnail
就像上述所說,一個政策必有其利弊,每個人對它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但希望透過這次的專題報導,能帶給不管是學生對學習方面態度的想法,或是有機會老師聆聽學生的反應,亦或是大眾對108課綱看法有所不同,都希望本次專欄能帶給你更了解108課綱或有不一樣的認知與看法。
Thumbnail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下,大部分的「聚眾活動」都取消或延期了,但是這些星期六下午在台北古亭站附近的演講依舊照常舉行,歡迎家裡有17歲以下孩子的家長一起來討論,108課綱實施後,我們開如何協助孩子學習。雖然演講的內容會剪輯掛在網路上,但是為了鼓勵大家能出席一起來討論,我會準備我的書送給大家包括1
Thumbnail
108課綱即將上路,你怎麼看具備爭議的歷史課綱? 未來的學生應怎麼學習歷史呢?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2017.01.09 Q的108人儀式 我坐上遊覽車內經過懸崖峭壁、經過某位日本大將殺的腥風血雨的那條路,在某處鳥居層層的坡道前停下,鳥居步道的左右蔓佈著各種植樹,櫻花飄落著,溪水潺流。 一直和我坐在一起的是當天認識的外國女性,大概是中亞國家來的,看起來大我幾歲,稍微偏黑的膚色。 我們一同穿過鳥居進
Thumbnail
就像上述所說,一個政策必有其利弊,每個人對它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但希望透過這次的專題報導,能帶給不管是學生對學習方面態度的想法,或是有機會老師聆聽學生的反應,亦或是大眾對108課綱看法有所不同,都希望本次專欄能帶給你更了解108課綱或有不一樣的認知與看法。
Thumbnail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下,大部分的「聚眾活動」都取消或延期了,但是這些星期六下午在台北古亭站附近的演講依舊照常舉行,歡迎家裡有17歲以下孩子的家長一起來討論,108課綱實施後,我們開如何協助孩子學習。雖然演講的內容會剪輯掛在網路上,但是為了鼓勵大家能出席一起來討論,我會準備我的書送給大家包括1
Thumbnail
108課綱即將上路,你怎麼看具備爭議的歷史課綱? 未來的學生應怎麼學習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