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20)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二十、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20)

二十、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一切外道所不行。(一切修習)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者) 所行 (之法。能使我等)。離 (於相續) 妄想。(及緣起性自性之) 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以) 諸地相續 (之) 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 (第十) 如來 (法雲) 地 (之) 相。無開發 (行。大悲) 本願。譬如 (入於) 眾色 (之) 摩尼 (寶珠) 境界。(顯現) 無邊相行。(及) 自心 (所) 現 (一切諸) 趣部分之相。(與) 一切諸法 (差別之相。令) 我。及餘 (諸) 菩薩摩訶薩。離 (於) 如是等妄想 (性) 自性。(種種) 自。共相 (之惡) 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 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不知 (自) 心 (現) 量 (覺悟聖智之) 愚癡凡夫。取 (著) 內。外 (之) 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之性) 自性。(為無始虛偽妄想根源) 習 (氣之) 因。(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習)。計着 (於) 妄想。

譬如羣鹿。為渴所逼。見春時𦦨。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 (癡凡) 夫。(為) 無始虛偽妄想 (根源之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妄) 見生。住。滅。取 (著) 內。外 (之) 性。墮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想。(為) 妄見 (所) 攝受。

(譬) 如犍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為) 無始 (虛偽妄想根源之) 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習)。計着相現。彼非有城。(亦) 非無城。如是。外道 (之婆羅門。為) 無始虛偽 (妄想根源之) 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習)。計着 (相現)。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而) 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覺悟聖智究竟差別之相)。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隨而) 憶念。大慧。於意云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

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大慧。如是。(愚癡) 凡夫。(為) 惡見所噬。(而) 外道 (婆羅門之) 智慧。(亦) 不 (能) 知 (彼) 如夢 (不實。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現 (之) 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 (妄想)。習氣充滿。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自壞。壞他。餘 (諸佛如來所授)。離 (於) 有。無。無生。(無滅) 之論。(彼外道之婆羅門) 亦說言無。(誹) 謗因果 (之正) 見。(摒) 拔善根 (之苗) 本。(毀) 壞清淨 (之善) 因。(是故。欲) 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 (者)。彼墮自。他俱見。(及) 有。無 (之) 妄想已。(復) 墮建立。誹謗 (之惡見)。以 (如) 是惡見。當墮地獄。

譬如翳目。見有垂髮。謂眾人言。汝等觀此。(然) 而。(如) 是 (為翳目所妄見之) 垂髮。畢竟非性。(亦) 非無性。(以凡愚無智)。見 (於) 不見 (之物) 故。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妄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譬如火輪。非輪。愚 (癡凡) 夫。(作火) 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想。(令) 一切 (相續妄想。及緣起性自) 性 (俱) 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 (珠之) 想。計着追逐。而彼水泡。(實) 非摩尼 (珠。亦) 非非摩尼 (珠。以凡愚無智)。取 (於) 不取 (之物) 故。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妄想。(為無始虛偽妄想根源之) 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 (習)。於無所有 (中)。說有生緣。(而於) 有 (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藏心) 者。(卻) 言 (是) 滅。

復次。大慧。(諸因明論師所立者)。有 (現量。比量。聖言量) 三種量。(宗。因。喻。合。結) 五分論。各建立已。(而妄以為。如是八支。可) 得聖智自覺 (之趣。然彼論師。卻於) 離 (乎相續妄想。及緣起等) 二 (性) 自性 (之) 事。而作有性。(或無性之) 妄想計着。

大慧。(我所證者。由住第八菩薩不動地。得不滯此地。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方便。向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處。分別觀察。分析推窮至無可推窮處。如老鼠入於牛角。一旦打破尺標假〇。驀地。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五種法。三種自性。二種無我之相身)。身。心轉變。自心 (所) 現攝。所攝 (等) 諸妄想斷。(隨入第十) 如來 (法雲) 地。(行深)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究竟差別之相)。修行者不於彼 (境界)。作性。(或) 非性 (之妄) 想 (計著)。

若復。修行者 (於) 如是境界。(有) 性。(或) 非性 (等) 攝取 (之) 相生者。彼即 (執) 取長養。(士夫)。及 (執) 取我。人。(眾生。壽命等妄想)。

大慧。若說彼 (三種) 性自性 (之) 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 (所) 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 (之) 見 (而) 生。不為 (向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處。分) 別 (觀察)。建立 (透穿惑識。第一義智之) 趣。(成就圓成性) 自性 (如來藏心之) 法。(證) 得聖智自 (心現量) 覺 (悟) 三昧 (之) 樂住者。分別顯示。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 (樹影) 非影。(亦) 非非影。(彼樹形) 非樹形。(亦) 非非樹形。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惡) 見 (妄想。為無始虛偽妄想根源之) 習 (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 (習)。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想。而不能 (了) 知自心現量 (覺悟聖智究竟差別之相)。

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 (色像) 非像。(亦) 非非像。而見 (得色) 像非像。(亦非非像。然) 妄想 (計著之) 愚 (癡凡) 夫。(於彼色像)。而作像想。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 (妄想。於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之處。攝受色) 像現。妄想計着。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 (聲像) 非性。(亦) 非非性。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妄想。(於第八阿賴耶藏識自心之處。攝受聲像現。妄想計着)。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𦦨川流。洪浪雲湧。彼 (熱燄波浪) 非性。(亦) 非非性。(以凡愚無智)。貪 (於) 無貪 (之物) 故。如是。愚 (癡凡) 夫 (之惡見妄想。為) 無始虛偽 (妄想根源之) 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 (習)。妄想計著。依 (於) 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見。遂使) 緣自 (心現量。得三昧樂) 住 (之) 事門。亦復如彼熱𦦨波浪。

譬如有人。呪術機發。以非眾生。(機關木人之) 數。(及) 毗舍闍。(啖精食氣之) 鬼。方便合成。動搖云為。凡愚 (無智)。妄想計着 (彼有) 往來。如是。外道 (婆羅門之) 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 見。戲論計着。不實建立。

大慧。是故。欲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事 (者)。當 (捨) 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髮熱時𦦨。
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
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

於無始生死。計着攝受性。
如逆楔出楔。捨離貪攝受。

如幻呪機發。浮雲夢電光。
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

於彼無有作。猶如𦦨虛空。
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
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

如畫垂髮幻。夢犍闥婆城。
火輪熱時𦦨。無而現眾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
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
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晝熱時𦦨。
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復次。大慧。(諸佛) 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亦復) 離於有。無。建立。誹謗 (等見。而) 分別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 (之教。諸佛) 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 (勝) 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為說法。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 (知一切諸法) 緣。因 (之) 相故。我。及諸菩薩 (摩訶薩。乃能遠) 離一切性有。無 (之) 妄見。無妄想 (之) 見。(方能) 漸次 (而) 俱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故)。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修行無間。如 (前為) 諸菩薩摩訶薩 (所說)。修行者 (之) 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 (知一切諸法) 緣。因 (之) 相故。我。及諸菩薩 (摩訶薩。乃能遠) 離一切性有。無 (之) 妄見。無妄想 (之) 見。(方能) 漸次 (而) 俱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故)。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修行無間。如 (前為) 諸菩薩摩訶薩 (所說)。修行者 (之) 大方便。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