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經濟學

含有「宗教經濟學」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篇是《拜拜經濟學》原汁原味,尚未編輯過的文章。大家可能不曉得,一本書從作者開始撰寫到成書之後,其實有很多文章與內容,礙於篇幅被刪除。這些被刪除的內容,並非不重要,而是在有系統的編輯之下,作者必須忍痛割捨。 我們又怎麼選擇一個信仰呢? 一、第一次擲筊獲得「聖筊」者,可求金陸佰元。
Thumbnail
「江湖夜雨讀金庸」作者馬大勇教授在書中列了一小篇關於中國佛教思想傳播的特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自利」與「功利」,他舉例為何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曾經顯赫一時,最後去獨留了禪宗與淨土宗獨大? 我從「拜拜經濟學」的角度白話說了。
Thumbnail
信仰讓信徒的風險偏好改變了!廟口經常會見到信徒來還金還願,對於廟口的其他信徒眼裡看來,似乎會解讀成這裡的靈力現象是很顯著的,求了發財金與錢母就會大家一起發財。但若你冷靜的用邏輯去解析這個信仰現象,你就會發覺還金與還願只不過是「倖存者謬誤」罷了,因為大家只看到贏家,卻沒看見輸家,不是嗎?
Thumbnail
台北萬華龍山寺,繼2017年觀音爐減為1炷香後,宣告將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遊客入寺參拜也將不得自行攜帶香枝。繼台北行天宮後,北市又一大型宮廟停止信徒燒香。 信徒到宮廟參拜,兩手空空,沒供品,不能燒香,禁燒紙錢,信徒要怎樣才能與神明「溝通」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心香敬神 談龍山寺不燒香 萬華龍山寺從三月十三日起將停止燃香,這是繼行天宮實行「禁香禁供」,撤除香爐和供桌,改以雙手合十拜拜,台北市第二座不燒香的廟宇。 龍山寺原先採減量減爐的方式,僅剩一爐一香,如今連燒香都禁止,改變歷史沿革的風俗,主要是推動「問心敬神」理念,落實節省資源及環保,這需要很大的魄力,光是信眾無香可拜、攤販沒生意可做,就是現實考驗,何況信仰習俗上的衝突,更是一大挑戰。 就宮廟來說,燒香佔了很大的地位,香是人與神明溝通的工具,祈求者的心願祝禱,能藉由煙直達天聽,若是香火鼎盛,表示神威顯赫,信徒眾多,才會香煙嬝繞不斷。 依照佛家說法,神鬼依靠的是聞香氣,燒香能令神鬼飽足,「煙供」、「護摩」就是類似儀式;早晚課誦《爐香讚》,第一句「爐香乍熱」,就是淨香爐的香剛燒起來的時候,是以燒香在佛道教都佔了很大的地位。 台灣是個信仰自由的國度,民間習俗和生活息息相關,拿香對拜是傳統,幾炷清香表虔誠,何況燒香僅佔全國空污總源○.三五%,拿此當理由「禁香」,似乎不具說服力,莫怪某些寺廟靜觀其變,不打算跟進,認為只要燒上等香,反而能帶來好磁場。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環保意識抬頭,空污攸關民眾的健康,為了順應時勢的變遷,節制減香的做法是對的。但拜拜燒香是傳統習俗之一,可採溫和漸進的方式遞減,正所謂事緩則圓,只要合情合理,「一瓣心香能敬神,萬分殷切可鑒天」,相信信眾都會樂於配合的。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55553
年初四,有錢沒錢,求個錢母好過年,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南投紫南宮的錢母從初一就開始發放,這時候去排隊,為時已晚。其實,求發財金的現象,是人的行為改變,讓風險偏好改變,而信徒看到很多人來還願,就以為有神蹟,基本上犯了「倖存者偏務」的歸因謬誤。
Thumbnail
今天2020年1月18日是農曆的十二月廿四日,俗稱「送神日」。不可免俗的,PO上《拜拜經濟學》的序。
Thumbnail
農曆新年將至,除了打掃、採買年貨,準備過新年外,不可免俗的,到廟裡點安平燈或安太歲(以下簡稱點燈福祈福),求來年一整年的平安順遂,變成是一種既定的習慣。 我認為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但鮮少有人會認為點燈祈福這類宗教信仰服務自有其市場經濟與價格。
Thumbnail
土地公廟被砸,代表的是機會主義與功利信仰下的交替神主義作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