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金庸,「拜拜經濟學」番外篇

2021/04/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4年我發行「拜拜經濟學」時,原稿和印行稿的內文差異,應該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被刪除的,站在發行市場的立場上來說,或許這些有點贅述的文章,是完全沒有出版價值的,基於「稟賦效應」的作用,我認為當年我的這些撰述,還挺珍貴的。
這幾年來,以單獨呈現專文的「拜拜經濟學」也寫了不少,大部分是著墨於媽祖信仰,功利信仰以及減香的評論,可以這樣說,「拜拜經濟學」最後的「番外篇」大抵上把闕漏已經不得差不多了。
但事實上,有時候隨機的閱讀,往往會把闕漏再補上一筆。直到前幾天逛誠品書局時,偶然在店員的推車上瞥見了這一本「江湖夜雨讀金庸」,以身為金庸讀者(不是很迷的那種書迷),雖然把金庸武俠小說讀上了幾回,對於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也略知一二(比較熟的是「倚天屠龍記」),然金庸武俠小說的背景,缺了橫剖面的說明,而這一本「江湖夜雨讀金庸」一次把橫剖面的金庸武俠小說一次說個明白!
有興趣的朋友就去買這本書來讀吧,我也不「劇透」了。
說到「番外篇」,「番外篇」 是日本語,意思就是說在一部作品中,除了原有的內容外,額外增加的內容,就經濟學而言,就是「邊際」。 「拜拜經濟學」本來就是以經濟學的角度去看臺灣及大陸的功利信仰現象,正因為若不從功利信仰的角度去分析信仰,很多信仰現象與問題,很難說得請楚。
信仰的經濟現象,就是一種市場供需,我在「拜拜經濟學」說得很通俗了。總之,信徒要是無法從信仰當中得到某些好處,是無法形成信仰行為的,這說法應該夠露骨了吧。
江湖夜雨讀金庸」作者馬大勇教授在書中提到金庸武俠小說的哲學意義,其實交叉了很多佛教或者是佛學思想,以及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俠義思想。
馬大勇教授在書中列了一小篇關於中國佛教思想傳播的特徵,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自利」與「功利」,他舉例為何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曾經顯赫一時,最後去獨留了禪宗與淨土宗獨大?
馬大勇教授點出了根本的差異,禪宗與淨土宗獨大的原因來自於經濟學原理中的成本-收益原則,也就是成本愈低,收益愈大。換句話說就是CP值要夠大,進入門檻要愈小,市場就會愈大,而且,便宜又是好貨!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對華人的宗教信仰而言,更加典型而已。禪宗與淨土宗把進入門檻降低,就好像把一件商品從名牌變成是國民品牌,這下子平民老百姓都可以消費,而那些「名牌」就好像是其他派別一樣,如果底子不夠,慧根不深,壓根到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有。
用我的經濟說法分析,投入成本太高了,但收益又完全不確定。就投資而言就是IRR太低,NPV為負,這種投資不要也罷,這就是其他那六大宗派無法擴散的原因。
禪宗主張頓悟,傳心印,不立文字,還有修習禪定的外部經濟,更有利於健康,幾乎是零門檻、零成本,且內外效益具備,宗派不拓展都難!(當今的少林派還可以開班授課,少林寺可以股票上市,完全資本化經營!)
淨土宗主張的西方極樂世界,以馬大勇教授的說法是「收益藍圖」。我們參考一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我查了典故是淨土宗。
屠戶走到大師面前,猛一抬眼,大師慈悲莊嚴、攝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間照顯了他內心的罪惡,屠戶心頭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時間如冰遇日,化去無遺,屠戶此時反覺慚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覺落地,撲通一下,頂禮合掌懺悔。
善導大師心知對方得度之緣已經成熟,慈悲地為屠戶開示善惡、因果、輪迴受報等事,並勸其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為截斷心疑,使之信知極樂世界,大師以其道力遙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現極樂凈土莊嚴景象。
淨土宗的特點是簡單易行,不見得要通達佛經,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這種低門檻低到不就是不用上學也可以滿分畢業,拿到學位,這種學校能不讀嗎?
拜拜經濟學」裡我談了很多功利信仰,絕大部分是從傳統信仰出發,其實我對佛、道信仰不熟,但應該不脫功利主義的特色
夜讀金庸,看了「江湖夜雨讀金庸」,多虧馬大勇把金庸小說橫剖面說了一遍,中間夾了這一篇極短篇的「禪、淨經濟學」,剛好把「拜拜經濟學」闕漏的一角給補上了,是為「番外篇」!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