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名了一堂名為「業務101」。我認為業務與醫術之間有複雜的交互關係。
我曾經看過一位醫師,醫術高明,思考清晰,總是可以做出最好的判斷,讓病人脫離險境,但是因為對家屬過於淡漠,表達十分直白,因此容易被誤會,時常和病人家屬激烈溝通,引起糾紛。我不禁開始思考,醫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是不適該提升業務能力。否則明明有九十分的醫術,卻因為不善表達被誤認為三十分,得不償失。
在過去不強調醫病溝通的年代,醫師佔據權威,只要醫術高明就能立足;但時過境遷,資訊不對稱的時代已經過去,網路讓病人更懂得追問,醫師更需要把醫術轉譯成能被理解的語言,讓對方願意理解與信任。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醫術是質,溝通是文。缺一就不完整。
「業務能力」這個詞,在醫界常帶點負面意味,好像醫師被迫去經營人脈、追逐聲量。但如果我們先把它簡化為「醫病溝通」,就會發現它其實是醫術的延伸。曾經我照顧一位病人,我依照慣例,每天花一些時間和家屬解釋病情,最後病人要出院時,家屬對我說:其實他可以動用人脈將病人轉到台大,但是在這邊每天和我接觸漸漸產生信任感,縱使他知道住院醫師經驗較不足,但還是覺得每天透過我了解目前的狀況十分安心。並且謝謝我這段期間的照顧。這段經歷給很大的鼓勵,我也發現透過好的醫病溝通建立信任感,可以讓一些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工作也更有成就感。
若你問我「醫術重要還是業務重要」,如果只能選一項,肯定選醫術。但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對我來說,最理想的答案是:先專注於自己的醫術,再漸漸擴大到照顧他人的感受。每天提醒自己:除了把病人照顧好之外,是否讓他們和家屬真正理解並安心,是接下來的必修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