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

含有「排放」共 10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全球因應全球暖化開始執行淨零排放,碳排放已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企業營運成本的必要部分。許多人聽過「碳稅」這詞,但在台灣實施的是「碳費」,且即將在2026年起正式依據2025年的排放量及適用的費率進行繳費。
Thumbnail
本文深入分析最新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指出儘管有多項氣候倡議,排放量仍創歷史新高。探討已開發國家減排被新興經濟體抵銷的現象,以及能源、運輸業和自然碳匯減弱如何加劇氣候暖化。強調「絕對減量」的迫切性,並提出「根本性轉變」與「生態系統保護」兩大關鍵策略,呼籲企業與社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未來。
Thumbnail
十年前,企業碳揭露的世界仍相對簡單。 2015 年的《範圍二指南》(Scope 2 Guidance)讓企業可以用兩種方法計算用電排放:地點法(Location-based Method, LBM)與市場法(Market-based Method, MBM)
Thumbnail
那個曾經讓世界以為「只要不砍樹就能拯救氣候」的夢,如今正慢慢褪色。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初被譽為「最溫柔的碳解方」——正從市場英雄退場,走向一個更冷靜、更主權化、更制度性
Thumbnail
在全球企業能源轉型的戰場上,「RE100 2.0 與 CFE」這兩個名詞正逐漸取代過去「綠電憑證」的地位。表面上,這只是企業永續揭露標準的技術升級,實際上卻是一場關乎全球能源秩序重建的制度革命。 過去十年,全球企業對綠電的想像幾乎都建立在一張張再生能源憑證上。I-REC、T-REC、GEC 等字母
付費限定
日月光的永續之路,正在從「事件導向」走向「制度導向」。 雖然過去的環保爭議成為其報告書的最大陰影,但近年的行動亦顯示出轉型決心。 未來的關鍵,不在報告書的文字,而在於報告書能否真正對應現場行動。 當企業能誠實對待自身過去的錯誤, 永續才會從報告上的「修飾詞」,成為一種「企業人格」。
Thumbnail
在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的趨勢下,台灣政府逐步推動「空污費」制度,這項政策雖然目的是想改善空氣品質,但對製造業來說,也代表著一筆不能忽視的開銷。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整合 ESG 脈絡 ESG 是 企業永續與長期價值創造的框架 企業行為不只是盈利,還要對環境、社會及治理負責 評估 ESG 的核心是:可量化 + 可持續 + 透明公開
Thumbnail
在全球家居市場中,IKEA以其高效、靈活且可持續的供應鏈策略,成為傢俱零售的領軍者。從瑞典阿爾姆胡特(Älmhult)的小型郵購生意起家,到如今覆蓋超過50個市場的零售帝國,IKEA的供應鏈不僅支撐了其低價、高品質的商業模式,更在面對地緣政治衝突、疫情挑戰與氣候變遷等外部壓力時展現出卓越的韌性。本文
Thumbnail
「蛤?你的車是柴油的?」 幾乎每次只要朋友聽到這句,他們的反應都差不多:「不是很不環保嗎?」、「這種車不是早該淘汰了?」 柴油車,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成了落伍的符號。 就像是噴著黑煙、吵吵鬧鬧的老卡車,一出現就讓人聯想到空污和癌症。這種印象不只存在於日常對話,連很多政策討論,也直接把柴油車視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