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作夢? 森林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該醒醒了! REDD+ 轉化為 PA 6.8

PACM-avatar-img
發佈於PACM 王者世代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那個曾經讓世界以為「只要不砍樹就能拯救氣候」的夢,如今正慢慢褪色。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初被譽為「最溫柔的碳解方」——正從市場英雄退場,走向一個更冷靜、更主權化、更制度性的未來。它的故事,正好映照出碳市場二十年來的變形記。 別說,近期更有研究指出各大雨林陸續出現超排的問題! 今天,咱來了解下這市場的變化?!


一、起點:森林是人類最早的碳市場浪漫

2005 年,蒙特婁氣候峰會上,熱帶國家的談判代表首次提出「若能被支付以保護森林,全球排放將大幅減少」。這個理念簡單而迷人。森林被視為地球的肺,只要讓它繼續呼吸,人類就能贖回過度燃燒的罪。

隨後,REDD+ 這個縮寫詞在國際政治與企業永續語彙中迅速走紅。它既有道德光環,也有經濟邏輯。相較於改造能源系統或研發新技術,防止森林砍伐的成本低得多。一噸碳的減排成本只要幾美元,遠低於工業脫碳的上百美元。對政府、基金會、企業來說,這是一筆「看得見善意、花得少卻能說故事」的好買賣。

2010 到 2018 年是 REDD+ 的黃金年代。Verra、Gold Standard(GS最後不玩)、Plan Vivo 等國際標準機構紛紛推出相關方法論,全球自願碳市場中約有四成的碳信用來自森林。從亞馬遜到婆羅洲,數以千計的專案被登錄。石油公司、航空公司、甚至科技巨頭都爭相購買森林碳信用,用來抵換自身的排放。那是一段碳市場的浪漫時光,人人都相信種樹與守林就能讓地球重生。


二、崩壞:美好的假設與冷酷的現實

浪漫終究難以支撐現實。REDD+ 的邏輯建立在一個反事實的假設:如果沒有專案,森林會被砍掉多少?於是每個開發者都得先描繪一個「沒有我時,森林被毀得更慘」的世界,再宣稱因自己的介入而「挽救了多少碳」。這套推論聽起來合理,卻在數據上漏洞百出。不同模型、不同參考區的設定可以讓「避免排放」的結果相差數倍。基線成了任意拉高的虛構起點,而「減排成果」往往只是算術遊戲的產物。

接著是土地問題。許多 REDD+ 專案建立在原住民或社區共有土地上,卻未取得真正的自由、事前與知情同意。碳信用成為新的殖民語言——由北方企業購買南方森林的「空氣權」。在某些地方,保育計畫甚至限制了當地居民的耕作與採集。被稱為「綠色帝國主義」的批評聲浪愈來愈大。

最致命的則是永久性。森林不是鋼筋水泥,一場野火、一場政變、一次經濟危機都足以讓十年減排付諸東流。碳被重新釋放,而信用仍在市場上流通。這些現實讓 REDD+ 的道德光環迅速暗淡。2022 年,《衛報》、《MIT Technology Review》與《CarbonPlan》先後揭露多起專案誇大減排五到十倍的醜聞。投資人撤退,買家恐慌,整個自願市場陷入信任崩盤。


三、因果:主權的回收與制度的重組

當信任破裂,國家開始收回控制權。印尼率先行動,宣布所有碳專案必須進入國家登錄系統 SRN-PPI,並以國家核定的森林排放基準 FREL 為準。加彭、越南、巴西、肯亞相繼跟進。各國政府發現,REDD+ 所謂的「避免排放」其實屬於國家貢獻的一部分,若放任私人出售,就等於讓外資在買賣主權。於是「森林碳信用國有化」成為潮流。

聯合國的制度也順勢調整。巴黎協定第六條明確區分市場與非市場機制:可交易的排放單位屬於第六條第二款與第四款,而成果付款、技術合作與公共融資則歸入第六條第八款。REDD+ 因其成果屬於「減排而非移除」,被歸入非市場機制。換句話說,它不再是企業可以自由買賣的碳信用,而是國與國之間的成果付款合作。挪威與加彭、智利與 GCF、印尼與世銀都簽署了以「減排成果」換資金的協議。森林成了主權的帳項,而非市場的商品。

Verra 也被迫改革。舊的 VM0009 方法論允許專案自行設定基線,如今被新推出的 VM0048 取代。新制度要求所有基線必須對齊國家 FREL 或 FEL,並接受政府確認。這象徵著私人開發者失去了過去「自建基線、自發信用」的自由。森林的碳量由國家統一核算,私營部門若要參與,只能成為被授權的實施者,而非碳信用持有人。


四、現實:企業為什麼離開 REDD+

在制度重整的同時,企業也用腳投票。自願市場不再被視為淨零的主體工具。SBTi、GHG Protocol、IFRS S2、ICVCM 等國際標準幾乎同時宣布:企業的淨零目標必須以「真實減排與永久移除」為核心,避免型信用不得用於抵換。REDD+ 從可抵換的商品退居為「價值鏈之外的貢獻」(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BVCM)。

企業的考量非常務實。首先是會計風險。避免型只是「少排放」,並沒有真實移除碳,難以在財務揭露中被認列。其次是信譽風險。任何與 REDD+ 有關的抵換聲明,都可能被媒體貼上「漂綠」標籤。再者是主權風險。當各國政府要求授權與對帳,企業購買的信用隨時可能被取消。最後是科技成本的下降。生物炭、礦化、直接空氣捕集等移除型技術開始進入商業化,儘管價格仍高,但能提供永久性與可驗證性。對企業而言,花得多、卻買得安心。

於是,自 2023 年起,全球企業的碳採購策略出現劇烈轉向。Microsoft、Google、Stripe、Meta、Frontier Fund 等大型買家紛紛建立「碳移除投資組合」。航空業、科技業、金融業紛紛退出 REDD+,改投向 CDR(Carbon Dioxide Removal)。過去用來抵換排放的森林信用,如今多半被改列為「企業氣候貢獻」,不再用於宣稱「碳中和」。


五、未來:REDD+ 的第二生命

這並不意味著 REDD+ 死了。它只是被重新定義。

在巴黎協定的體系裡,它仍是「非市場合作」的重要部分,將以國家層級的成果付款(Results-Based Payment, RBP)形式存在。國家可依照已驗證的減排量向氣候基金或其他國家請款。對南方國家而言,這是新型氣候外交與主權財政工具。它讓森林從「被賣的資產」變成「可談判的成果」。

同時,REDD+ 在企業端也找到了新的位置。它成為品牌敘事與 ESG 投資的一部分。企業仍可資助社區造林、森林監測或生態復育,但這不再是會計抵換,而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延伸。這類支出被稱為「氣候貢獻」,屬於 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從會計上看,它不影響排放帳,但能提升企業的公信力與在地連結。

在地方層級,REDD+ 也可能重生為社區共管制度。許多開發中國家正在嘗試把成果付款與 FPIC 機制結合,將部分資金直接分配給村落與原住民組織。若能結合數位監測(dMRV)與土地治理創新,森林碳金融仍有機會在社區層級重建信任。


六、結語:從浪漫到制度,從市場到主權

回顧二十年的 REDD+ 史,這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辯證。它的誕生帶著人類對自然的浪漫想像:以森林為救贖,用綠色取代煙囪;它的崩壞則提醒我們,氣候政治終究不只是自然保育,而是權力、主權與會計的戰爭。當碳被量化成貨幣,森林也成了國家資產的一部分。

如今的 REDD+ 不再是市場故事,而是外交與公共財的篇章。企業離開了,政府進場了。市場的語言轉為政策的語言。它的未來將不在交易所,而在各國的 NDC 會計表上,在國與國的成果付款協議裡,在社區與主權之間的新平衡中。

森林的角色也悄然改變。它不再是碳中和的廉價工具,而是氣候治理的政治舞台。REDD+ 從「碳信用」變成「氣候貢獻」,從「買賣」變成「合作」。

這或許不是浪漫的結局,但卻是一個更真實的未來。

註解與參考來源

  1. UNFCCC (2005–2024),《Decision 1/CP.16, The Cancun Agreements》與《Decision 2/CP.17》——REDD+ 作為氣候機制首次被納入正式決議,後續在《Paris Agreement》第 5 條確立森林保護為國家氣候貢獻行動之一。
  2. Verra (2012–2023),《VM0009 Methodology for Avoided Deforestation》與《VM0048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v1.0》——揭示從專案基線自治到對齊國家 FREL/FEL 的制度轉變。
  3. UNEP (2025),《State of Forest Finance Report 2025》——指出全球森林相關投資於 2020–2024 年間翻倍成長,但仍不足以支撐全球森林保護目標。
  4. World Bank & Green Climate Fund (2020–2024),《Results-Based Payments for REDD+》系列專案文件(印尼、智利、加彭),呈現 REDD+ 向國與國之間成果付款(RBP)轉型的範例。
  5. 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 2024)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Integrity Initiative (VCMI, 2024),《Core Carbon Principles》和《Claims Code of Practice》——將避免型碳信用重新分類為「貢獻型行動(Contribution Claims)」。
  6. SBTi (2023–2024),《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和《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BVCM) Guidance》——明定企業不得以避免型信用作為抵換,僅能作為價值鏈外的氣候貢獻。
  7. GHG Protocol (2023 Draft Update)IFRS S2 (ISSB, 2023)——要求企業區分「實際減排」與「第三方氣候貢獻」,並強調僅永久性移除可用於淨零抵換。
  8. The Guardian / MIT Technology Review / CarbonPlan (2022–2023),多篇調查報導揭露 Verra REDD+ 專案誇大減排量五至十倍,引發全球自願市場信任危機。
  9.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Indonesia (KLHK, 2021–2024),《Perpres No. 98/2021》與《Permen LHK No. 7/2023》——規定所有碳專案必須於國家登錄系統(SRN-PPI)註冊,並以國家 FREL 為唯一基線。
  10. Oxford University (2023),《The Oxford Principles for Net Zero Aligned Carbon Offsetting, Version 2.0》——指出未來淨零需轉向高完整性、永久性封存,避免型不再視為抵換途徑。
  11. Frontier Climate / Stripe / Microsoft / Google / Meta (2023–2025),《Carbon Removal Procurement Reports》——企業大規模轉向 CDR(生物炭、礦化、DACCS)作為主流採購策略。
  12. WBCSD &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Net-Zero Playbook 2.0》——提出企業行動須聚焦於「可驗證移除」,將 REDD+ 類行動納入「Transition Support Mechanism」。

以上資料綜合整理自官方文件、標準指南、新聞報導與國際期刊公開資料,作為《森林避免型碳信用開發的未來》系列之參考依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3會員
66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0/21
這也是過去的案例分享, xx的天空象徵著環境願景與共同命運。藍天不僅代表清新空氣與健康生活,也代表社區、企業與政府攜手減碳、共建永續未來的決心。「同一片天空下」成為社區氣候行動的共同語言,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明白:守護藍天,就是守護家園。 二、計畫總覽:xxx 角色
Thumbnail
2025/10/21
這也是過去的案例分享, xx的天空象徵著環境願景與共同命運。藍天不僅代表清新空氣與健康生活,也代表社區、企業與政府攜手減碳、共建永續未來的決心。「同一片天空下」成為社區氣候行動的共同語言,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明白:守護藍天,就是守護家園。 二、計畫總覽:xxx 角色
Thumbnail
2025/10/21
先說....這是一個過去手上操刀的案子,提供給各位思考下,其實.....碳移除併不難! 在A國西海岸的一處沉寂砂坑裡,卡車輪跡蜿蜒成一條灰白的曲線。曾經的採沙場,如今堆滿被遺棄的煤灰、鋼渣、水泥塊與建築廢料。這片看似「無用」的土地,即將成為東南亞首個結合 Biochar(生物炭)+ERW(強化風化
2025/10/21
先說....這是一個過去手上操刀的案子,提供給各位思考下,其實.....碳移除併不難! 在A國西海岸的一處沉寂砂坑裡,卡車輪跡蜿蜒成一條灰白的曲線。曾經的採沙場,如今堆滿被遺棄的煤灰、鋼渣、水泥塊與建築廢料。這片看似「無用」的土地,即將成為東南亞首個結合 Biochar(生物炭)+ERW(強化風化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這是一場課後重點紀錄,聽完北大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的演講後,重點紀錄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碳交易
Thumbnail
永續議題相關的淨零排放和淨零轉型目標,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篇文章解析了為何目標設定在2030年及2050年以及臺灣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的五大路徑、四大策略和兩大基礎。
Thumbnail
永續議題相關的淨零排放和淨零轉型目標,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篇文章解析了為何目標設定在2030年及2050年以及臺灣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的五大路徑、四大策略和兩大基礎。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淨零排放已成為許多組織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瞭解碳足跡的計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將介紹碳足跡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並探討碳足跡計算在實現淨零排放中的重要性。此外,我還將分享一些碳足跡計算的工具、挑戰和最佳實踐,以及為什麼碳足跡計算對中小企業來說也很重要。 1. 碳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淨零排放已成為許多組織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瞭解碳足跡的計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將介紹碳足跡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並探討碳足跡計算在實現淨零排放中的重要性。此外,我還將分享一些碳足跡計算的工具、挑戰和最佳實踐,以及為什麼碳足跡計算對中小企業來說也很重要。 1. 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