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長鳴:全球排放的持續攀升與「絕對減量」的迫切性
儘管數十年來的國際氣候倡議、碳定價政策、企業永續倡議以及再生能源的大力發展,全球溫室氣體(GHG)排放量與大氣濃度仍持續攀升。根據歐盟委員會 EDGAR 數據庫的最新分析,2023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包括土地利用等)達到創紀錄的 53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比 2022 年增加了 1.9%,而自 1990 年以來,全球排放量已飆升 61.8%。另外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指出,2024 年全球主要長壽命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的平均地表濃度均創下歷史新紀錄。
- 2024年大氣中的 CO2 濃度達到 423.9 ppm(工業化前水平的 152%),較2023年增幅達3.5ppm這是自現代測量開始以來最大的單年增幅,遠高於近年來已屬很高的平均增長率。
- CH4濃度達到 1942ppb(工業化前水平的 266%),而 N2O 達到 338.0 ppb(工業化前水平的 125%)。

WMO GREENHOUSE GAS BULLETIN No. 21 | 16 October 2025
雖然部分地區的「排放強度」(排放量/人口)有所下降,但若未能達成「絕對減量」,對於溫室氣體效應的改善有限。排放量的持續增加,代表著實際狀況離氣候目標越來越遠。
排放轉移
已開發國家的「脫鉤」與進展
歐洲聯盟(EU27)展現了顯著的進展,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1990 年至 2023 年間下降了 33.9%,年均複合下降率約為 1.2%。這段期間,歐盟的排放強度也顯著下降(年均複合降幅約 1.41%),主要得益於電力產業和工業活動的改善。美國和日本也觀察到輕微的排放下降。新興經濟體的排放暴增
然而,歐洲和北美的這些減排努力,已被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和印度急劇增加的排放量所抵銷。在 1990 年至 2023 年間:
- 中國的排放量增長了 311.3%,目前佔全球總量的 30.1%。
- 印度的排放量增長了 198.9%,成為第三大排放國。
這種區域上的進步掩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持續上升的事實,已開發國家的減排在一定程度上與製造業及其相關排放轉移到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有關。這表示排放從根本上並沒有消失,只是從一個地區的轉移到了另一個地區。
排放驅動因素「能源」與「運輸」
在全球角度來看,電力產業仍然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2023 年約佔 28.5%),其次是運輸業(約 15.8%)。
- 電力需求:持續上升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全球電力部門的強勁增長所驅動,其增幅幾乎是過去十年年均成長的兩倍。這股電力消費的激增,是由多重因素疊加造成 首先在家庭用電方面,全球氣溫推高導致對空調需求上升,空調開啟時間延長,使得電力使用量增長。 其次,在工業和商業活動方面,工業消費的持續增加、交通運輸的電氣化,以及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AI)等數位化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張,推高總體用電需求。因此,能源需求的增長不僅涵蓋了工業活動,也包括因人口增長和氣候暖化而擴大的家庭用電。
IEA Growth in global energy demand surged in 2024 to almost twice its recent average - 運輸業:運輸業作為第二大排放源,主要來自於全球化商業活動和疫情後的復甦,導致國際航運和航空運輸的排放量持續上升,特別是航空業,由於全球客運需求創下歷史新高,其排放量在 2024 年出現激增。另一方面,私人交通工具的石油消耗增長受到有效抑制甚至略有下降。這主要歸功於交通運輸電氣化(電動汽車市佔率提高)以及車輛效率標準收緊等結構性轉變,這些因素抵銷了汽車銷售等經濟活動帶來的潛在排放增長。
IEA CO2 Emissions

2000~2023年各產業排放量比例
惡性循環-自然碳匯的減弱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導致排放量增加外,自然環境的衰弱也間接增加了 CO2增長。WMO 強調,自然碳匯正在減弱,這是加速暖化的另一個關鍵
- 海洋碳匯能力下降:全球氣溫上升使海洋變暖,降低了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從而減少了海洋從大氣中吸收 CO2 的總量。
- 陸地碳匯壓力增大: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乾燥條件給森林和草原帶來壓力,嚴重抑制了植被吸收 CO2 的效率。
- 野火的轉變效應:極端乾燥增加了野火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例如 2023 年加拿大和澳洲的火災)。這些野火幾乎瞬間將大量儲存在植被和土壤中的碳釋放回大氣,使陸地從重要的「碳匯」轉變為強大的「碳源」,形成加速暖化的危險惡性循環。
總結
EDGAR 和 WMO 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上升,大氣CO2 濃度加速增長,其主要原因歸納為三點:
- 已開發國家減排被新興經濟體增排抵銷。
- 「能源」與「運輸」驅動排放持續擴張。
- 「自然碳匯」的減弱
目前的努力,雖然在區域層面有所成效,但在全球範圍內不足以抵銷經濟活動、能源需求和自然系統減弱的綜合影響。若持續以目前的方法是無法有效避免氣候變化的影響。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著重進行:
- 根本性轉變:各個企業必須專注於延長產品壽命、促進維修和在利用這兩個角度進行,從根本性的降低製造活動,以減少製造業相關的排放,畢竟企業減排有一定的底線存在。
- 生態系統保護:停止森林砍伐,並積極保護和恢復森林、濕地和泥炭地等自然碳匯。最主要是增強地球自然調節氣候的能力,降低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
這兩點我們可以從ISO 14068-1的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唯有往這兩個方向進行,才能根本性快速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