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瑞士與泰國於 2022 年簽署的 Article 6 雙邊協定,被視為全球第一批具體落地的 ITMO(Internationally Transferred Mitigation Outcomes, 國際轉移減緩成果)案例。其中,由泰國企業 Energy Absolute(EA)主導的電動巴士項目,被瑞士 Klik 基金視為「氣候外交新里程碑」。然而,隨著 EA 被指涉財務不實與內控爭議,這個象徵「綠色外交成功」的案例,反而揭開了制度幻象的裂縫。本文以筆者受邀諮詢該案制度設計時的親身觀察為起點,分析 EA 案如何折射出 ITMO 在制度層面與商業現實間的張力,並探討其對未來台泰雙邊碳合作的啟示。
一、導論:碳外交的第一場實驗
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是最具野心、也最具爭議的一章。它允許締約國透過「國際轉移減緩成果」(ITMO)共享減碳成果,讓碳排放變成國與國之間的「新貨幣」。這個制度的潛力無疑巨大——它能讓資金從高排放國流向低收入國家,促進減碳與發展雙贏;但它也伴隨著難以迴避的倫理與治理挑戰。
2022 年 6 月,瑞士與泰國正式簽署協議,宣告全球首個 ITMO 案正式啟動。瑞士出資、泰國減碳、國際組織觀禮。這場儀式在伯恩的政府會館中進行,鏡頭裡的畫面乾淨、典雅、充滿希望。
但在鏡頭之外,整個制度架構仍在摸索——這個「制度試驗」其實是一次關於信任與現實的碰撞。
我在這新聞尚未登上媒體前,就曾被諮詢該案的可行性與制度設計問題。那時我就直覺:這不是單純的能源或碳交易,而是一場制度與現實的「壓力測試」。理論上它應該是氣候外交的範例;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暴露出「主權市場」與「企業治理」之間的縫隙——那是理想最容易摔落的地方。
二、EA 的故事:從生質燃料到電動夢想
Energy Absolute(EA)是泰國綠能轉型的象徵。創辦人 Somphote Ahunai 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故事主角:從證券業出身,後轉入生質燃料產業,在 2008 年能源價格高漲時靠棕櫚油燃料致富。隨著再生能源政策開放,他帶領 EA 投入太陽能與風能,成為泰國可再生能源市場的龍頭之一。
到了 2015 年後,EA 開始向「電動化」邁進。
公司宣稱要打造泰國本土電池供應鏈,並在 Chachoengsao 省規劃出「Bluetech City」——一座結合電池、電動車、船與巴士製造的高科技園區。
這一構想在媒體上大放異彩,創辦人被封為「泰國的 Elon Musk」。EA 的股價在 2021 年創下高點,市值一度突破 3000 億泰銖。就在這時,瑞士的氣候外交團隊找上了這家企業,視它為落實 Article 6 的理想對象。
因為 EA 不僅有完整的能源轉型敘事,也具備「可視化的成果」——那就是在曼谷街頭行駛的深藍色電動巴士:Thai Smile Bus。
三、瑞士的動機:ITMO 的誕生
瑞士是全球最早試圖實踐 Article 6 的國家。
由於瑞士國內減碳潛力有限,政府選擇以「雙邊 ITMO 合作」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購買合規碳減量,並透過 Klik Foundation 管理這些交易。Klik 的資金來源,是瑞士境內燃油進口商繳納的「氣候附加費(Klimarappen)」,大約每年高達 3 億瑞士法郎。
當瑞士與泰國於 2022 年簽署協定時,雙方都把它視為象徵性突破。
根據協議:
- 瑞士出資補助電動巴士成本;
- EA 提供車輛與數據;
- 每行駛公里的減排量將透過 IoT 即時記錄;
- 經過驗證後,瑞士可獲得等量 ITMO,計入其國家貢獻(NDC)。
這個模式看似完美:科技化、可追蹤、透明、雙贏。
當時瑞士代表在 COP27 上公開表示:「這是國際碳市場的未來雛形。」
但在我看來,這場合作太快、太乾淨。制度還沒長出根,就先被包裝成外交成果。
問題不在技術,而在「誰擁有真實數據、誰定義減排」。當這些問題沒釐清,透明反而會成為假象的幕布。
四、制度灰區:從「實際減碳」到「假想情境」
根據專案文件,EA 模型假設「若無瑞士資金支持,泰國會以天然氣巴士取代柴油車」,因此電動巴士的運行等於避免排放。換句話說,EA 的減排基準不是實際排放對比,而是「假設式排放」。
然而,這種假設在制度上極為危險。因為泰國實際並沒有汰換柴油車——而是新增了電動路線。當新巴士上路、舊巴士仍在跑時,城市的排放量並沒有下降,只是「被假設」成下降。
這種做法在國際碳市場中被稱為「弱額外性(Weak Additionality)」——即減排效果並非因專案而發生,而是依靠假設推導。
當年我在諮詢會中就明確指出:
若沒有報廢機制、車輛退場記錄、或真實替代證據,這案子的「減碳」恐怕只是數學結果而非物理事實。 但在外交層級的時程壓力下,制度疑慮被淡化。畢竟瑞士迫切需要「第一個成功案例」來證明 Article 6 可以運作。
五、EA 的危機:制度與企業的雙重崩塌
2022 年 3 月,EA 前高層(同時也是創辦人前妻)向瑞士駐曼谷使館發出警告信,指出公司內部存在財務不實與關係企業交易問題。她提醒:「Energy Absolute 與其子公司應接受更嚴格審查。」但這封警告信僅收到自動回覆,最終被忽略。
一年後,瑞士 Klik 基金正式核發第一批 ITMO 證書,宣稱這是「全球首例成功落地」的案例。媒體稱讚瑞士為「碳市場的制度先鋒」,EA 股價也再次上揚。
但 2024 年 7 月,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對 EA 最高管理層提起刑事告訴,指控其在早期太陽能與軟體採購案中挪用超過 1 億美元。EA 創辦人被迫辭去職務,股價暴跌九成,成千上萬投資人蒙受損失。
瑞士環境部與 Klik 隨後聲明:「該事件屬企業內部爭議,與 Article 6 無關。」
然而,這樣的說法難以讓國際社會信服。 因為 EA 案並非純私人投資,而是「主權層級的碳合作」。當主權信用與企業誠信掛鉤時,任何破口都會放大成制度風險。
六、瑞士的反思:外交成就的代價
EA 案揭示了一個矛盾:瑞士雖以「氣候誠信」著稱,卻在急於證明制度可行時,忽略了制度的根本——治理。
從事後來看,這案子的三個漏洞尤其關鍵:
- 基準線問題
專案以假想排放為基準,未能證明「真實替代」。 - 治理結構問題
製造商與運營商屬同集團內部交易,缺乏獨立審計與外部監理。 - 對應調整問題
瑞士已完成「帳面上的 ITMO 對應」,但未同步實際減排量。
當國家將減碳績效外包給企業,而監管架構又依賴企業回報數據時,這就不是「市場機制」,而是「信任機制」。而信任,一旦失效,制度便無所依託。
七、結語:制度幻象與現實力量
EA 的故事,不只是泰國的金融事件,也不只是瑞士的外交失誤。它是整個 Article 6 世界觀的第一場現實測試。
在理論上,ITMO 代表一種全球互信——讓排放權成為合作的橋樑;但在現實中,它也可能成為最昂貴的幻覺。
氣候外交的挑戰,不在於誰先簽約,而在於誰能在利益壓力下守住制度底線。EA 案告訴我們,氣候市場需要的不只是創新,更需要誠實。
減碳,不該是一個敘事,而應是一種證據。
這才是巴黎協定第六條真正的精神——合作可以靈活,真相必須堅定。
參考文獻與資料來源
- Republik(2024),〈Die Luftibusse – Wie die Schweiz in einen thailändischen Wirtschaftskrimi verstrickt hat〉。
- Klik Foundation(2023),Annual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 UNFCCC(2022),Paris Agreement, Article 6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 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Thailand)官方通告,2024年7月。
- 個人訪談與制度諮詢紀錄(2022–2023 年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