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每天讀 paper 30 分鐘很難,
其實,是你把它當成一種「完整儀式」看待,
而不是「可以切分的小動作」。學會切分時間,你才能駕馭知識的節奏。
▋早課:醒腦不求懂,用來釣問題
早上起床後,腦袋還沒沾染雜訊,是最適合「看新東西」的時候。
選一篇想讀的 paper,不求讀懂、只要抓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一邊讀,一邊寫下:「我在問什麼?」
你不需要解決問題,只需要創造問題。
▋午課:中段時間回來讀,開始挑戰解釋
午餐過後、開工前,頭腦有點清醒又不太敏感,
這時候適合處理早上留下的疑問。
試著用自己的話重新敘述某個段落、某個方法,
看你能不能把它「轉譯成懂的語言」。
中午讀書,不要貪多,只求一題一解,紮實前行。
▋晚課:低負擔複習,溫故知新建立連結
晚上時間,不適合思考太深,
但非常適合整理白天的筆記與心得。
你可以在 Obsidian 裡補上連結,或者把自己的摘要寫成卡片。
這不是為了產出,而是為了讓內容「內建」進你的記憶系統。
—
每天 30 分鐘,看起來是「一小步」;
但切成三段,每一段對應不同腦狀態,
你會驚訝發現──這其實是你通往深度學術的「三課修練」。